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准确评价路面的行车舒适性,以乘客的竖向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作为平整度评价指标,采用五自由度振动模型,考虑车路耦合,用传递矩阵法进行了人-车-路相互作用分析,研究了车速、车架转动惯量、座椅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以及轮胎的刚度系数对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的影响,并建立了基于人-车-路相互作用的路面平整度评价方法。算例结果表明:A、B、C、D四个等级路面的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分别为0.3812、0.7963、1.2320和2.9706m.s-2,舒适性评价分级与路面分级时的主观评价分级相一致;相对于现有方法,该方法考虑了不同路面类型和行车速度的影响,体现了车辆的转动,可评价货车行驶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1/4汽车两自由度模型,建立了汽车行驶平顺性优化仿真数学模型,根据对车辆行驶平顺性、乘坐舒适性和操作稳定性的要求,提出了优化的目标函数。在MATLAB中建立遗传算法的程序模型,应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仿真,对优化前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3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遗传算法用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Car建立了某轿车的整车刚柔耦合模型,以悬架弹簧刚度、减震器阻尼为设计变量,驾驶员座椅椅面总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为优化目标,在Isight软件中,应用现代DOE采样技术与响应面法构建了设计变量与优化目标的近似模型,在此近似模型基础上,使用序列二次规划法对车辆的平顺性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表明,整车的平顺性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悬架系统对乘员舒适性及车辆对道路破坏程度的影响规律,以某中级载货汽车为研究对象,建立半车4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根据行驶平顺性和道路友好性各自评价指标进行了数值计算,并构造了中级载货车悬架优化设计模型,运用Matlab软件对车辆前后悬架刚度值和阻尼值进行优化计算,结果表明车辆的平顺性和道路友好性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为表征与量化人对路面冲击声的主观感受,首先,对减速带工况冲击非平稳噪声信号进行声时感知时长定义,同时根据人耳听声可辨性将声时历程分为冲击段、峰值段及衰减段;进而,以小波变换提取冲击噪声中的主冲击与多重微冲击特征信息,组成冲击声品质评价的基础特征阵;然后,类比峰值因子法定义频域滤波因子,并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确定时变感知加权系数,组建时频滤波网络对基础特征阵加权且建立冲击声品质时频感知评价指标;最后,基于实车过减速带冲击噪声测试数据计算声品质指标,并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时频感知加权评价指标与主观评价的相关系数在车速20 km/h时为0.927,在车速30 km/h时为0.922;在考虑路面冲击声声时历程全程评价时,经典的声品质评价指标(特征频带时变响度)与主观评价的相关系数在车速20 km/h时为0.933,在车速30 km/h时为0.649;所提时频感知加权评价方法对于车速为20 km/h与30 km/h的情况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汽车行驶平顺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ISO2631标准吸收功率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通过对汽车力学模型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基于ISO2631标准上的GB4970-85国家标准无法准确地评价汽车行驶平顺性能的好坏。提出了汽车常用车速范围内的累积承受时间作为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评价指标,其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谱解法模拟脉动风荷载场,根据风洞试验测得的车辆的空气动力参数,计算出作用在车辆侧面的风荷载;将风荷载加到人-车-路耦合振动系统方程中,建立起考虑其影响的系统耦合振动方程;采用人体加权竖向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对车辆乘坐舒适度进行评价,并对模拟风速场及侧向风速大小对车辆乘坐舒适度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表明:静态风减小了人体、车辆振动加速度的最大值,但对其加速度均方根值没有影响;脉动风作用下人体振动加速度最大值略有变化,但均方根值却增大较多;侧向风荷载场对路面结构的振动几乎没有影响;平整路面下乘坐者出现不舒适感的临界风速为55m/s,A级不平整路面出现不舒适感的临界值为15m/s.  相似文献   

8.
基于MAX275的有源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由于编码电缆定位技术具有定位精度高,安装简单方便的特点,在焦化生产的三大机车定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焦化现场存在高的噪声和强电磁干扰,对定位系统中信号的处理影响很大.严重地妨碍了系统的正常运用.为此文中提出基于集成有源滤波器MAX275,设计适用于编码电缆定位技术的有源带通滤波器,对耦合后的定位信号进行处理.分析了MAX275集成式的有源滤波器结构和组成,阐述了基于MAX275设计滤波器的方法.根据编码电缆定位中滤波要求设计了一个带通滤波器,对所设计的滤波器经过数字仿真实验后,应用于某公司焦化生产的3大机车位置检测技术中,实践证明该滤波器有效地抑制了噪声和干扰,保障了机车定位的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给沥青混凝土路面舒适性评价及日常管理养护提供理论依据,在测得室内外大量道路路面性能参数及三向加速度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与道路路面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运用214组有效室外实验数据,拟合了加权加速度均方根、行驶速度与平整度关系的线性回归方程,并用驾驶模拟舱对室外实验结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加权加速度均方根与平整度强相关,与速度中等程度相关,与动态摩擦系数弱相关,在动态摩擦系数一定的条件下,驾乘舒适性随平整度及行驶速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平整度为1.35和3.05 mm/m时,满足驾乘舒适性的最大速度分别为124.1和88.7 km/h.   相似文献   

10.
以随机振动理论为基础,采用振动测试技术中侧取悬架频域特性的快速扫描激励方法,对汽车可变阻尼悬架系统力学模型进行数字快速正弦扫频激励的计算机仿真计算,获得非线性悬架系统频域特性的数值解,以此为基础计算并分析评价可变悬挂系统平顺性和安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两自由度1/4汽车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为基础,并应用线性插值算法对模糊控制方法加以改进,克服了经典模糊控制系统稳态性能差的缺点.并以MATLAB软件进行了性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线性插值模糊控制方法能有效地减少车辆振动,提高车辆行驶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针对计算机电磁信息泄漏的接收和再现系统.用宽带天线截获电磁信息泄漏信号后,经带通滤波和放大,再用锁相环电路捕获帧同步与行同步信号.同步信号经模数转换后,得到视频数字信号的输出.然后,用平均滤波法对数字视频信号降噪.最后,用匹配滤波器获得再现的文字.测试结果表明,用平均滤波的方法使同步信号的信噪比提高了18.7 dB,可在12 m范围内获取奔腾486主机及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泄漏的文字信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音响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乘车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音响已由最初单一的汽车收音机、放音机发展为集视听娱乐、通信导航和辅助驾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媒体车载电子系统。分析汽车CD唱机的组成,主要组成元件的结构及控制原理,论述汽车CD唱机控制原理。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整车的平顺性,采用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MSC.Adam s建立了某车的虚拟样机模型;实现了随机输入路面平顺性仿真;考虑了悬架的刚度、阻尼参数对整车平顺性的影响,最后采用试验优化技术中的近似D-最优设计对悬架参数进行优化,极大改善了整车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满足长途运输时重型卡车行驶的平顺性要求,利用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的H2控制算法对驾驶室安装了主动悬置的六自由度1/2重型卡车模型进行振动控制,所采用的路面激励为积分白噪声随机路面激励.大量的仿真结果显示,主动控制悬置系统明显降低了驾驶室的俯仰角加速度和俯仰角,采用主动控制悬置系统可有效地改善卡车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三轮运输车行驶平顺性较差的问题,根据试验样车的结构特点,提出悬浮式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方案,系统介绍了该悬置系统的结构特点,并对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发动机悬置系统具有良好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列车的提速,车体的动力学性能,特别是振动性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低速不能激发的模态在高速情况下几乎全部被激发,并出现了二次振动,此外,高速动车客室装饰和布局也完全改变。原有的车体振动舒适度测试方法是以中低速振动参数为依据的,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不能体现或不能全面反映高速动车组的振动情况,论文针对高速列车的振动特性,对振动舒适度的测试方法和分析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实测数据,分析了同车厢中不同位置的车体加速度值的分布特点,分析了不同速度下的高速列车的加速度值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明线和隧道工况下的振动舒适度值的变化,提出了高速列车振动舒适度的改进测试方案。  相似文献   

18.
高铁的高平顺性要求在线路开通前要进行钢轨预打磨,以沪宁城际高铁为样本,通过分析钢轨打磨前状态,发现新轨上道后存在光带不在轨顶中部,甚至有两点接触等问题,借鉴欧洲铁路在研究轮轨噪声时制定的轨面粗糙度水平标准和钢轨打磨、铣磨作业标准,利用1/3倍频和各波长范围的幅值统计,对钢轨预打磨后轨面不平顺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钢轨预打磨能够有效改善了轨面的不平顺状态。  相似文献   

19.
道砟击伤形成的轨面凹坑已成为客运专线有砟轨道轨面伤损形式之一。通过对合武客运专线有砟轨道道砟击伤形成的轨面凹坑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认为检测区段轨面凹坑的深度符合正态分布,轨面凹坑深度平均值为0.33mm。借鉴欧洲铁路在研究轮轨噪声时制定的轨面粗糙度水平标准和钢轨打磨、铣磨作业标准,利用1/3倍频和各波长范围的幅值统计,对铣磨后轨面不平顺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铣磨是消除轨面凹坑的有效措施,并且极大的改善了轨面的不平顺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