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球大变革和中国迅速和平发展呼唤理论创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创立有四大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关系的理论、新中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中华文化精粹和外国国际关系理论。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根本变革是建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建中国学派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江总书记最近一系列有关加强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的讲话精神 ,由江蓝生常务副院长为团长 ,文学所所长杨义、历史所所长陈祖武、新闻传播所所长尹韵公、近代史所副所长虞和平、哲学所副所长李德顺、马列所副所长李崇福等教授为代表团成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代表团专程访问上海交通大学。 6月 5日 ,代表团在上海交大对继合作完成全国第一本《中国文化蓝皮书》之后 ,进一步开展双方在哲学、人文社科领域的全面合作进行了洽淡 ,上海交大副校长叶取源和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李德顺共同签署《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社…  相似文献   

3.
由上海交通大学翻译与词典学研究中心负责承办的“翻译与跨学科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5月12日~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闭行校区召开。来自中国大陆、英国、美国、加拿大、丹麦、西班牙、新西兰、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和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260余名专家和学参加了这次盛会。国际译联和中国翻译协会官员,国内外一些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的代表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4.
“与青春对话——张雷平绘画展暨授予张雷平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仪式”,不久前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一个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于1999年3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隆重成立。该系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组建。中国科学院席泽宗院士出任该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晓原教授担任系主任。该系将发挥中科院与高校合作的优势,推出科学史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进程,培养广泛适用于科研、教学、行政、管理、出版等多方面的文理兼通人才,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  相似文献   

6.
历时 1 0个多月的修缮 ,由董氏东方海外基金会捐资 5 0 0万人民币 ,在上海交通大学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建于 1 91 0年的新中院里 ,与上海交大联合创办的“董浩云航运博物馆”,2 0 0 3年 1月 1 8日在交大举行开馆仪式 ,并正式对外开放 ,从此上海又多了一处史料内容丰富、文化积淀厚实的专业博物馆。在开馆仪式上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代表学校致词 ,董浩云先生之子、香港特首董建华先生代表董氏家族致词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韩正、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分别到会讲话。董建华特首还与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韩正、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中国船舶工业集…  相似文献   

7.
5月12日上午国际铁路联盟高速铁路办公室主任、来自西班牙的IGNACIO BARRON DE ANGOITI(巴伦)先生应邀访问我校,并在九里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了一场精彩的、世界铁路高端动态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校长助理冯晓云教授主持,常务副校长蒋葛夫致欢迎辞。  相似文献   

8.
【本刊最新消息】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科学院复杂系统与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教授,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IEEE国际智能交通系统年会上,当选为智能交通系统学会(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ociety,IEEE ITSS)主席。  相似文献   

9.
20 0 0年 2月 2 0日 ,包括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 A·曼德尔教授在内的一批当今世界一流的经济学专家和金融家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的成立仪式。上海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良宇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等出席了仪式。这一研究中心是由交大 10多位校友、年轻的旅美经济学专家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发起的 ,得到了国内外一批知名专家的支持与响应。这一研究中心将成为金融教学、研究、产品开发基地与金融政策咨询的“智慧库”。通过这一研究中心 ,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将可以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深化、加入世界贸易…  相似文献   

10.
本刊启事     
2002年4月24日,美国商务部部长唐.埃斯在美国驻沪总领事李凡陪同下,率美国15家有关信息技术、电信、清洁能源、环境技术、医疗产品、建筑设备以及服务行业的公司代表等一行,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WTO的重要性与对中国的影响”的报告对话会。上海交大校长谢绳武教授主持了报告对话会,并致欢迎词。上海50100WTO事务高级人才培训工程的专家和有关人员也出席了报告对话会。  相似文献   

11.
潘懋元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始人,其高等教育理论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潘懋元教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中国特色教育思想体系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其“过渡阶段”理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理论等,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今年 6月 1 5日 ,1 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博士专程访问了上海交通大学 ,这是朱棣文博士第二次来到交大进行学术访问和指导交大 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工作。上海交大隆重举行了“授予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博士为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的仪式 ,谢绳武校长向朱棣文博士颁发聘任证书和上海交通大学校徽。授聘仪式之后 ,朱棣文教授为交大师生作了《“发夹”酶核和核糖体的单分子研究》的专题学术报告 ,并回答了与会师生的提问。下午 ,朱棣文教授专门与交大 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教授、学者进行了两小时的座谈与讨论 ,仔细听…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0月24~26日以全面创新管理为主题的第四届国际技术管理与创新会议(ISMOT’04)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创新和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教育部、海尔集团、宝钢集团协办。浙江大学创新和发展研究中心的许庆瑞教授和他的团队从1996年开始每两年主办一次技术创新国际会议,交流国际技术创新的理论发展,得到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著名学者的首肯,目前该会议已经成为世界上三大有关技术创新管理的系列性国际会议之一,对推动中国的技术创新在国际上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安全困境”或称“霍布斯恐惧困境”是国际关系学和国际关系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安全困境”客观性的历史考察,从历史和理论两个方面,研究、分析超越“安全困境”的可能性及其所需要的条件,并对“安全困境”与“中国威胁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推动宪法及其他部门法的进步 ,重点评估十六大后我国法制建设面临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难题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法学》月刊社于 2 0 0 2年 1 2月 2 7日、2 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召开了“十六大后中国的宪法与法制发展专题研讨会”。以下是这次会议的纪要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国际问题专家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文章,积极创立具有特色的“国际经济政治学”或”国际政治经济学”,各主要高校及出版机构则为这方面的学术著作广开绿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国加强了国际关系中经济与政治的综合研究。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及其出版的两份刊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新世纪中国电影批评》一书的序言。文章回顾、总结了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批评的经验与教训: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批评已呈现危机。主要表现在思想、理论根基的贫乏,同时,电影批评越来越偏离正常轨道,抛弃了科学的品质,抛弃了审美、求知与思考,逐渐走向了堕落。评论的失足,使读者与观念远离了欣赏、体味电影的健康心态,也助长了电影创作中的不良倾向。当前,准确找出电影批评的症结之所在,建构科学的电影批评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由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和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 ,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协办的“刑事辩护对策国际研讨会”于 2 0 0 3年 1 0月 2 7日至 2 8日在上海市衡山宾馆举行。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陈光中教授 ,《中国法学》主编、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周国均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刑事辩护对策”,旨在针对刑事辩护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研讨会分为五个单元进行。分别为 :刑事辩护总体问题和对策 ;侦查阶段问题与对策 ;审查起诉阶段问题与对策 ;审判阶段问题与对策 ;其他法域刑事辩护制度的借鉴。现将会议的讨论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庆祝建校11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与苏州市文广局主办,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戏剧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戏剧》社和苏州昆剧院协办的昆曲《长生殿》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型演出活动.于2005年10月25日至11月24日在沪举行。来自美国、韩国、北京、台湾、上海、江苏、福建、安徽、陕西等地的79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西方学术界,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非常流行,罗伯特·吉尔平当属佼佼者。本文试图从全球政治经济学(GPE)产生的时代背景,全球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主题,以及这种超越引起什么改变为论述的构架,以这三方面来诠释吉尔平从国际政治经济学(IPE)到全球政治经济学的国际关系理论变迁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