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何小明  覃杰  王薇 《水运工程》2011,(12):78-82
基于全国沿海地区煤炭消耗需求发展趋势,剖析宁波-舟山港煤炭运输服务对象——浙江省的煤炭需求发展情况,在分析浙江省能源消耗、煤炭消耗现状及运输结构的基础上,预测2015年和2020年浙江省能源消耗及煤炭需求,并判断煤炭运输方式和结构,从而得出宁波-舟山港煤炭吞吐量发展趋势.结合已建和在建煤炭泊位情况,分析港口吞吐量与码头能力之间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张华 《珠江水运》2006,(11):8-10
分析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煤炭供应、消费、运输和煤炭港口资源情况、广州港煤炭中转储备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和在广州南沙建设煤炭中转基地的优势和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提出加快建设广州港南沙煤炭中转储备基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广东省煤炭资源贫乏,年自产煤炭约900万吨。目前全省年消耗煤炭约5000万吨。为维持广东省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转,每年要从省外调入煤炭约4100万吨。占煤炭总需求量的82%。80年代中期,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便提出,在广东沿海建设10—15万吨级的煤炭码头中转运输系统,把广东需要从海上运输的煤炭,通过10—15万吨级的船舶从秦皇岛港等港或从国外的澳大利亚等地煤炭运抵广东的煤炭中转基地后,再通过中小船舶或汽车运到各用煤户。 从80年代中期到现在,广东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水上的运输船舶、港口煤码头的建设、广东的能源需求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又再次提出,在广东建设10—15万吨级煤炭码头中转运输系统或广东煤炭储运销售中心,是否仍有必要,对此,谈几点浅见。 一、广东省的煤炭需求与日俱增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广东的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1988年广东省的国内生产总值247.5亿元,至1995年增至为2833.9亿元,年均递增11.64%。预计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仍将是决定煤炭需求的基础,预计今年我国GDP增速将继续保持在7.5%左右。因此,煤炭需求具备继续增长的基础,预计今年沿海煤炭运输高位运行尽管世界各国为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力求减少煤炭消费,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但由于煤炭资源丰富,供应可靠、价格低廉等突出特点,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保持在68%左右,煤炭需求仍将保持增长态势。2013年,我国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煤炭需求也出现了恢复性增长。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仍将是决定煤炭需求的基础,预计今年我国GDP增速将继续保持  相似文献   

5.
朱朝阳  袁继革 《水运管理》2004,26(12):24-26
在分析2004年煤炭市场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对2005年煤炭供给和需求进行预测,并分析了制约煤炭供给和需求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12月份,冷空气席卷我国大部地区,煤炭消耗出现季节性、阶段性上涨,年底煤矿和大秦线运量基本完成年度任务,生产拉运积极性较差,各环节库存高位下移,但整体来看,沿海煤市依旧处于宽松状态,环渤海煤炭价格振荡下行。一、沿海市场煤炭供需综述供应方面,受环保督查、港口和电厂需求疲软、民用煤采购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晋陕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5月,长江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为685.1点,较上期下降2.4%,较去年同期下降7.0%。价格有所分化,煤炭、铁矿石运价指数继续下跌,矿建材料、非金属矿石运价指数回升。见图1和表1。煤炭:本月,产地煤炭供应减少,价格逐步走出低谷,煤炭"迎峰度夏"需求延迟,下游采购运输增长缓慢,长江电厂继续消耗存煤为主,长江干线煤炭运输量同比略微增长,但  相似文献   

8.
<正>2010~2020年是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随着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推动广东省能源需求的进一步增加;同时,随着全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将继续呈现不断下降的发展趋势。近几年,广东省原煤消耗量呈逐年小幅上升态势。2007年消耗量达1.21亿t,2008年达到1.26亿t,2009年达到1.29亿t。其中,火力发电是广东省煤炭消耗的主要产业,目前约占全部  相似文献   

9.
<正>3月份,国内煤炭市场基本脱离春节假期影响,恢复正常运行状态,产地复工复产增多,煤炭供应进一步释放,气温回升,煤炭消费逐步进入低谷,淡季效应凸显,煤炭供需格局趋于宽松,市场买方话语权增强。一、沿海市场煤炭供需综述3月份,煤炭供应整体稳定。受下游需求走弱及港口煤价下行传导影响,主产地煤炭市场价格倒挂,部分贸易商、中间商退市观望,市场成交量明显低于节前,部分煤矿库存出现积压,产地发运结构深度调整。  相似文献   

10.
鲁志刚 《水运管理》2001,(11):19-21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生产量最大、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其煤炭消费量居世界第一.1999年,全社会煤炭生产和消费分别达到11亿吨和11.5亿吨.它提供了75%的工业燃料和动力、76%的发电能源、80%的民用商品能源及60%的化工原料,其中约有4/5是用于直接燃烧.为了提高煤炭燃烧率,降低污染,需要更新和改造陈旧煤设备和锅炉,还要提高煤炭质量,提高煤炭的对路供应.配煤正是在发展煤炭对路供应需求前提下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粮食码头及吞吐量现状的分析,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粮食需求和生产情况,通过产销平衡法预测未来珠三角粮食需求量及吞吐量,并分析了今后珠三角粮食运输结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依托广东省某大型原油接卸码头工程实例,系统分析影响大型原油接卸码头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对原油船舶从到达锚地、进入航道、靠泊作业、卸油作业、离泊作业以及船舶离港避风避浪等船舶的全过程进行详细建模,在考虑潮汐、风浪雾、航道管制规则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型原油接卸码头港航系统仿真模型,并基于港口服务水平评价指标对码头合理通过能力进行科学论证,为大型原油码头的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改进的RBF神经网络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RBF神经网络结构的基础,指出基函数中心的确定是影响网络精度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常用中心确定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给出了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并将改进的RBF算法用于对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预测评价,应用成果表明此优化神经网络用于集装箱吞吐量预测结果更加合理,精度有很大提高,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圈层结构法将大连港腹地划分为三个圈层范围,并通过构建哈夫引力模型分析各圈层经济指标与港口吞吐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圈层的经济指标对港口吞吐量的影响存在可量化的差异,从营口港对大连港吞吐量的实际影响出发,分析原因,并在两港腹地资源竞争分析基础上,提出区域化合作将是两港未来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港口货物吞吐量预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常用的港口货物吞吐量预测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以重庆涪陵港为例,综合运用回归分析法、平均增长率法、弹性系数法、产销平衡法等定量预测方法和专家预测法等定性预测方法进行吞吐量预测,经与相关资料比较,表明其预测结果是合理的,同时本文采用的预测方法也可为其它港口的货物吞吐量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首先介绍了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韩国三地现行的集装箱码头泊位通过能力计算公式,并从参数的选取、参数的取值和公式的结构三方面对计算公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三地现行的集装箱码头泊位通过能力计算公式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实例分析指出了中国大陆目前还在采用的《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JTJ211-99)中的集装箱码头泊位通过能力计算公式存在的问题,揭示出集装箱码头年泊位实际吞吐能力超过设计能力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实证经济学的分析观点出发,利用投入产出的方法,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与沿海港口吞吐量的关联性,并结合回归方法分析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对沿海港口吞吐量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真实地反映了产业结构调整与沿海港口吞吐量之间的数理逻辑关系和未来发展的走向,沿海港口吞吐量的增长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逐步放缓,在越过拐点后将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腹地经济发展对港口吞吐量影响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晶  吕靖 《水运工程》2007,(11):49-51
腹地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影响着港口的发展方向,但是一般的静态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参数是固定的,无法反应腹地各种影响因素变化对港口吞吐量产生的动态影响,而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克服了这一缺陷,解释变量的参数可以随时间改变,充分体现了解释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关系的改变,因此能够更加准确反映考察期内腹地各种因素对港口吞吐量的动态影响。在介绍模型的基础上,就东北经济对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较为详尽的结论,这些结论是港口未来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嘉兴港煤炭海河联运构筑低碳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通过分析嘉兴港货物吞吐情况,煤炭中转现状,对比陆路运输与内河水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论证节能降耗,深化海河联运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并根据可行性研究给出深化海河联运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