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陆伟  崔妍 《中国铁路》1994,(6):14-17
根据目前铁路运输向高速和重载方向发展的趋势,提出重点进行研究的几个课题:(1)对接技术,包括定点对接和移动对接,提高列车挂的安全性和效率;(2)追踪技术,提高列车运行安全性,防止尾追、冲突、侧撞等大事故的发生;(3)移动闲塞,取消地面固定闭塞分区,利用列车间最佳距离的闭塞界线,实现移动闭塞运行,增加运营密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铁路是世界铁路运输总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拥有铁路客车3-5万辆,铁路货车55万辆(其中企业自备货车11万辆),车辆总数近60万辆。中国铁路的发展主要在建国以后,特别是本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铁路发展最快的时期。建国时的1949年,我国仅拥有铁路客车3796辆,铁路货车44658辆,50年来增长了10倍;在技术状态方面,1949年客车技术速度仅为31-9km/h,目前主要干线已普遍达到120km/h,有些区段达到160km/h,部分专线(如广深铁路)的个别区段达到200km/h;…  相似文献   

3.
瑞典X2000列车于1990年作为既有线上开行的高速列车投入运用取得了成功,美国Amtrak公司率先提出为1997年在东北走廓(华盛顿-纽约-波士顿)开行高速列车对既有线进行现状化改造的计划,并于1991年签订了X2000列车在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试验和展示性运营的协议。本文介绍的就是该列车的试验结果,列车走行了14.6万km,创造了可靠性100%的纪录,其技术状态超过了美国方面提出的全部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对于列车网络系统来说,可靠性最为关键。列车网络系统可靠性越高,列车运营越安全,可使调试和维护的成本极大地降低。分析列车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寻找列车网络系统可靠性的提升措施,对列车网络系统的设计和维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深圳1号线续建工程为例,从列车多功能车辆总线(MVB)的各个方面分析了列车网络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列车MVB网络系统的可靠性提升措施。建议在列车控制领域,在满足功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地减少硬连线,积极地推广和使用车辆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5.
2.6 列车通信网络技术 列车通信网络是针对铁路列车流动性大、环境恶劣、可靠性要求高、实时性强等特点,与列车控制系统紧密相关的特殊计算机网络.随着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分布式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当代先进列车特别是新型铁路动车组都采用了列车通信网络技术,实施对车载设备的集散式监视、控制和管理,逐步实现列车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与信息化.  相似文献   

6.
在综合分析高速列车制动系统可靠性技术的基础上,对CRH3高速列车制动系统在运用中出现的典型故障,如传感器故障引起列车限速运行、紧急制动无法缓解、制动有效率丢失、闸片磨耗过快、闸片托卡簧脱落等故障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制动系统的控制技术、可靠性设计技术和可靠性试验技术,采取了主动预防性维护措施,提高了制动系统的固有可靠性和运用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列车精准定位对列车运营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某些国外地铁项目中,受限于技术体系的成熟度和设计成本,常规的GPS定位和CBTC定位技术无法满足项目对列车定位的需要,文章为此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补偿的轨道交通列车自定位方法。该方法能够在不增加新设备(如GPS、CBTC等)的情况下,仅依赖于车载既有设备实现列车位置的精确定位。所提出的方法系统组成简单、成本低、精度高、可靠性高(不受环境影响),具备推广意义。具体思路为:首先利用神经网络建立列车瞬时速度的补偿模型,通过补偿模型提升列车瞬时速度的精度;然后根据补偿后的列车实时运行速度与列车运行时间作积分累积得到列车实时的运行距离,再根据列车的固定运营线路图,计算得到列车距下一站的距离,实现定位。试验证明,补偿后的定位精度小于0.2 m,较补偿前提高了3~4倍。  相似文献   

8.
TDCS(列车调度指挥系统)是实现铁路运输调度对列车运行实行透明指挥、实时调整、集中控制的现代化信息系统,是全路运输生产的总枢纽,因此保证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非常必要的。为此,从系统结构上对网络安全性进行分析,从终端、通道、站机的角度提出措施,保证TDCS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南京地铁1号线的列车总线采用的是FIP协议,并以此构建了列车信息监控系统(TIMS)。而2号线列车以MVB技术为基础构建了全新的列车控制网络(TCMS)。在1号线FIP的基础上,介绍了使用在2号线列车MVB总线的物理层、帧及其时序。  相似文献   

10.
结合列车运行图系统(CTDS)的实际需要,研究并给出了几个基于实用的面向对象和程序设计技术,为运行图系统的建立准备了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1.
轨道信号系统采用二取二的冗余架构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系统中的多个板卡使用双口RAM进行数据交互,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数据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角色的环形缓冲区方法,采取多种措施来避免访问冲突,提高双口RAM的数据交互速率,并保证了冗余系统中数据交互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充分考虑我国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特性,并结合其设计和运行特点,从供电设备和供电服务2个角度,研究了牵引供变电设备和牵引网供电单元可靠性数据的采集需求以及可靠性指标的计算方法。建立SQL数据库,并开发B/S架构可靠性统计分析软件,使之与管理信息系统或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相融合,充分共享信息资源,从而形成我国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基础数据搜集与可靠性评价系统,作为运营维护部门实施基于可靠性维修和可靠性管理的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3.
GSM-R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SM-R 铁路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已经起步,其系统可靠性尚待实际营运的考验。本文应用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法(FMEA)和故障树分析法(FTA)对 GSM-R 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针对话音业务和数据业务的阻塞问题以及切换与中断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并讨论了提高 GSM-R 系统可靠性设计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对城市轨道交通应用车地无线局域网所承载的应用系统的数据特点进行了分析,从系统安全性、传输实时性、数据包格式等角度描述了应用系统对车地无线局域网的承载需求.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局域网现场测试数据,阐释了目前应用中所存在的带宽、时延、丢包等关键问题.从保障通信系统可靠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优化车地无线局域网部署的措施和优化应用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电气化铁道罩程的日益增加及铁路运营速度的提高,对电气化铁道接触网设计可靠性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工程计算是整个接触网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计算过程的精确性直接关系到列车的运行安全.通过规划研究提出基于网络的设计输入输出控制和数据库管理方案,为将来实施PDM接触网工程设计平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轨道交通站台安全门设备数据监控智能化程度低、设备调试方法单一的问题,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实现基于无线通信的站台安全门智能监控系统。完成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和系统主要功能设计,详细说明了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数据采集模块设计”“门控单元(DCU)设计”“无线传输模块设计”;对无线传输模块核心芯片M20的原理和程序编写进行了研究设计,在试验室中通过充分试验验证相关功能。试验人员可手持无线终端对站台安全门系统的系统级数据、站台级数据、单门级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以及单门快速调试工作。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对站台安全门设备状态实现无线监控,提高地铁运营效率和站务人员维修保护的灵活性,保障站台安全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在对车载显示系统功能需求分折的基础上,针对QNX操作系统高度模块化的应用软件体系的特点及良好的图形开发环境,提出了一种高可用性的应用软件设计结构.该结构将软件分成多个模块,通过消息机制实现模块间的数据传输和模块管理,这是使软件在效率和可靠性方面具备优势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可靠性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缺乏成熟的、量化的可靠性指标体系的现状,在参考国际相关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将基本可靠性和任务可靠性作为我国信号系统可靠性要求的指标参数,并阐述两种参数的建模与测定,为进一步制定既满足用户需求又能在技术上达到的可靠性指标值及其可操作的验证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分析以往乘客信息系统结构,结合工业以太网技术及其网络控制和多媒体传输技术在轨道交通车辆乘客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提出基于以太网技术的乘客信息系统的信息控制和传输框架,改善以往乘客信息系统构架复杂、系统资源利用不充分以及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差等问题;拓展系统与不同类型信息的接口,以满足系统多元化信息的需求,提高系统数据传输的效率,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20.
铁路客运专线供电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客运专线高速、高密度的运行方式对铁路供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现有铁路供电方式和运行模式的基础上,采用最新的计算机控制和通信技术,提出了客运专线供电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提高了铁路供电的可靠性,缩短了故障处理的时间,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文章在对系统可靠性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故障树分析法和蒙特卡罗算法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量化指标;同时,对客运专线供电系统中的专家系统和数据接口的统一进行了研究,对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和维护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