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张预应力构件在强度达到设计放张强度后。要放松预应力钢筋,不同的预制厂、不同的单位,采用了不同的放张模式,本文对几种常用的放张模式,进行了对比,供今后组建先张预应力预制场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施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邢台市郭守敬南路七里河大桥空心板梁的施工实例,介绍了采用先张法进行预应力空心板施工的全过程,主要阐述了该桥板运用单根张拉、对称割线放张的施工方法。其中“先绑筋后穿线”的先进施工工艺优化了施工过程。  相似文献   

3.
预应力张拉作为桥梁工程的关键工序,是保证桥梁质量的关键。结合预应力自动张拉技术在海外印尼雅万高铁项目中的应用,首先对自动张拉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进行了说明,后针对施工人员投入、施工成本投入、质量控制等方面对自动张拉与传统张拉进行对比分析。预应力自动张拉技术质量控制水平高,对操作人员能力要求降低,将在海外工程预应力施工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梁拱组合体系桥梁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MIDAS/CIVIL软件,模拟采用支架法施工的桥梁体系转化过程,通过研究不同吊杆张拉方案下结构过程内力的变化情况,探讨了不同吊杆张拉方案的合理性。研究结论如下:有限元的分析计算中,系梁脱架体系转换过程可在吊杆第一次张拉完毕后采用一次脱架考虑;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在吊杆第一次张拉期间变化较小,结构应力的变化受吊杆第二次张拉影响较大;对称交替张拉吊杆方式可使张拉过程中结构的应力分布更均匀,有利于保证结构的安全;在梁拱组合体系桥梁的吊杆张拉施工前,对吊杆初张拉的目标值进行验算及优化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公路工程施工中主梁张拉后产生侧向弯曲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施工阶段曲塔的预应力钢束空间张拉顺序,确保曲塔在预应力张拉阶段的受力合理,以某混合斜拉桥的曲塔为工程背景,详细介绍了该桥曲塔的构造和预应力布置的特点,计算了桥塔关键截面的预应力配筋率,并与预应力混凝土箱梁0号块的配筋率进行了对比,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FEA分析了预应力钢束空间张拉顺序的不同对桥塔的力学特点的影响,并给出了优化后的张拉顺序。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钱江八桥梁拱组合桥梁施工,对其顶推施工中的临时构件拆除顺序与吊杆的张拉顺序等施工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整体顶推到位后体系的转换和吊杆的合理张拉力值,最终通过内力比较,给出了合理的拆除顺序和吊杆张拉顺序及张拉值。  相似文献   

8.
在为了研究山区复杂气候条件下预应力张拉对桥梁受力的影响,实时监测大跨桥梁预应力张拉过程中的混凝土受力状况,以万龙山大桥施工为例,采用预埋式高精度光纤光栅应变计,对大桥2号墩12#块的预应力张拉过程进行了全程监测。在监测过程发现,当采用非对称张拉的施工方式进行预应力张拉时,箱梁截面上存在着拉压应变交替产生的现象,张拉顶板时,底板和腹板上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而未被张拉的另一侧腹板也存在较大的拉应力;顶板钢束产生的预应力效果相比于底板预应力钢束明显。12#块预应力张拉结束后,箱梁截面顶板处产生了-120με压应变,腹板和底板分别产生了40με和80με拉应变,直观的反映出了应力张拉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钢管混凝土系杆叠拱桥的吊杆张拉方案,基于常见的张拉方案,提出了3种吊杆张拉方案(①吊杆一次张拉到位,拆除梁部支架;②吊杆分两次张拉到位,拆除梁部支架;③吊杆一次张拉后,拆除梁部支架,吊杆二次张拉),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3种方案吊杆的成桥索力、拱肋位移、拱肋混凝土应力、拱肋钢管应力、系梁位移、系梁应力。结果表明3种方案均能满足设计要求,方案3为设计方案,提出另2种方案并验证了可行性,为施工单位提供更多方案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塘厦高架桥右幅第1联第1孔和第3孔进行预应力张拉试验,并对不同截面和不同测点应力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对于第1联第1孔,3个监测截面在预张拉后,整体来说Z1截面应力最大,Z2截面次之,Z3截面最小,且从端部到跨中,整体压应力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在终张拉后,与预张拉相比,C4和C5应力值增加较为明显,且从端部到跨中,C1、C2和C3压应力呈现出减小的趋势,C4压应力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而C5压应力呈现出先增大后略微减小的趋势。对于第1联第3孔,3个监测截面在预张拉后,从端部到跨中,整体压应力也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在终张拉后,从端部到跨中,CC3和CC4压应力呈现出减小的趋势,CC1和CC2压应力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12):119-120
后浇结构层与梁端湿接头浇筑先后顺序以及二次负弯矩预应力筋张拉先后顺序是先简支后结构连续体系桥梁施工的关键工序,针对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施工,结合某桥梁工程实际情况,对桥梁施工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不同施工环节的要求,特别是湿接头浇筑和预应力张拉,以此为此类桥梁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梁桥施工顺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浇结构层与梁端湿接头浇筑先后顺序以及二次负弯矩预应力筋张拉先后顺序是先简支后结构连续体系桥梁施工的关键工序.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后浇结构层与梁端湿接头浇筑的先后顺序;同时,利用实例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二次负弯矩预应力张拉的先后顺序.通过对比分析,对预应力砼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梁桥的受力、施工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更好的为工程服务.  相似文献   

13.
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梁桥施工顺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浇结构层与梁端湿接头浇筑先后顺序以及二次负弯矩预应力筋张拉先后顺序是先简支后结构连续体系桥梁施工的关键工序.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后浇结构层与梁端湿接头浇筑的先后顺序;同时,利用实例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二次负弯矩预应力张拉的先后顺序.通过对比分析,对预应力砼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梁桥的受力、施工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更好的为工程服务.  相似文献   

14.
后盐互通立交桥是大连市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介绍了该桥主线桥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张拉与压浆的施工控制措施,包括预应力张拉控制程序、实际张拉伸长值计算与控制、压浆及封锚施工控制程序、施工质量检验评定及施工安全注意事项等。提出关键工序的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通过研究建立该类桥梁有关的技术档案,为今后建设同类桥梁中完善设计、优化结构积累资料,为其他相似工程提供实际施工依据,为改进工艺积累实际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15.
基于影响矩阵法的自锚式悬索桥施工张拉力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锚式悬索桥施工过程中,控制吊杆施工张拉力,使桥梁在施工完毕后达到理想的设计状态.文中结合自锚式悬索桥施工过程中的力学特性,提出了基于几何线性、几何非线性的影响矩阵法确定自锚式悬索桥的施工张拉力.该方法计算简单,所得结果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大西客专介休制梁场箱梁张拉采用数控张拉技术应用为例,主要阐述了箱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中的数控张拉系统、数控张拉工序施工、数控张拉的控制要点、数控张拉注意事项等,从而为箱梁数控张拉技术积累经验,为提高梁体质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工程概况 某桥梁结构形式为变高度连续箱梁,单箱单室截面,其中截面中心处梁高3.83~6.4m,箱梁顶板全宽12.2m,箱梁采用斜腹板型式,截面中心箱梁顶板厚42cm,底板厚45~80cm,腹板厚45~80cm,于支承处箱梁顶、底、腹板局部加厚。全桥共设5道横膈板,分别设于中支点、端支点、中跨跨中截面。结合本桥梁箱梁采取预应力张拉工艺,从工程实践情况表明,纵向钢绞线的张拉是控制工期的关键工序,在梁段砼强度达到设计张拉强度后即可进行张拉,横向张拉在挂篮前移就位后进行,竖向粗钢筋的张拉待纵向、横向张拉完成后进行。但纵向与竖向张拉梁段数之差不得大于3节,并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千斤顶、油表进行检测。张拉采用“双控”法进行,即根据“0→10%σk(初张拉)→105%σk(超张拉)→σk”来控制张拉力,以伸长值来校核。对于张拉完成后采取压浆施工也是一个重点环节,现将针对主梁预应力施工中的张拉以及压浆环节来进行深入探讨,为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晶宇 《交通标准化》2010,(10):117-119
先简支后连续小箱梁体系近年来在桥梁施工上逐渐得到推广使用,安装后连续段的浇筑张拉施工以及拆除临时支座的体系转换作业,不仅提高了桥梁的受力性能和行车的舒适性,同时也降低了桥梁的造价。  相似文献   

19.
<正>来自铁路部门的最新消息,随着全线首条1300多米长的接触网导线开始架设,京张高铁四电工程施工全面展开。京张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重要交通保障设施,京张高铁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化高速铁路。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在施工过程中预应力张拉由两端张拉改为单端张拉对桥梁受力的影响,以同一宽度不同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为分析对象,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进行空间杆系有限元的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预应力张拉方式由双端张拉变更为单端张拉后,未张拉端的预应力损失远大于张拉端的损失,且随着跨径的增加而增大,未张拉侧边跨跨中计算弯矩减小,跨中底板处应力减小,因此若张拉方式更改为单端张拉,则需要通过进行计算分析确定具体的影响,确保足够的安全富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