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选取双车道二级公路典型路段,采用路段实测法,收集小半径曲线段的线形资料及速度数据.分析了小客车和中型货车在半径R为200 m、250 m、300 m、400 m、500 m、600 m、650 m的平曲线上的速度数据,得到相应的运行速度V85.分别对运行速度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建立双车道二级公路小半径曲线段小型车辆运行速度模型.统计分析表明,R与V85显著相关,显著性概率为0,统计显著性强,模型精度高.同时分析了汽车行驶特性,结合实地调查数据情况,确定二级公路小半径曲线临界半径R0=610 m.  相似文献   

2.
公路平直路段运行速度模型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现行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提出的"平直路段运行速度测算模型"中的加速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典型路段车流的运行速度规律,找出平直路段测算模型存在的问题,并采用速度微分方程推导、加速时间和加速距离计算、加速曲线绘制等方法对运行速度平直路段的加速方式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动态加速度"的概念,优化得到能科学表征出平直路段运行速度变化的即时加速度计算方法(动态加速法)。结果表明:动态加速法将即时加速度与即时速度和期望速度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好地模拟出汽车在平直路段上的实际加速状态;经与车辆加速曲线图表对比,动态加速法优化和完善了现有平直路段加速度获取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一些道路与立交匝道形成了如小半径平曲线、陡坡等不良的平纵线形组合,在车辆超速、天气等不利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容易引发重大交通事故,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通过对规划、设计、速度等方面的原因分析,希望引起设计、管理部门的重视,并提出通过适度增加工程措施、加大交通安全设施设置力度的方法,达到限制和降低车辆的运行速度,保障交通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小半径曲线上减小极限纵坡的问题,虽说在道路文献中已有很详尽的论述,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得到完满而有根据地解决。比鲁里亚及巴布可夫所进行的研究指出:根据马车的运行条件所建立的公式用于公路是不正确的。巴布可夫的假设很正确,他认为应该根据“等量通过能力”原理去推导公式,也就是说,汽车在有极限坡度的小半径曲线路段及直线路段行驶的速度和消耗的燃料应该相同。但上述研究在试验的当时,由于未充分研究运行条件以及观测的不完善,不容许得到具体的  相似文献   

5.
半径小于等于550 m的圆曲线路段是车辆易产生高碳排的路段。为揭示载重柴油车在这些小半径圆曲线路段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变化规律,以MOVES模型为基础,应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道路、交通、车辆、燃油等信息,对MOVES模型中的参数做本地化修正及设置。通过采用MOVES模型进行载重柴油车碳排放模拟,得到了不同平面线形及行驶速度组合条件下的碳排量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首先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别建立了单位圆曲线长碳排量与圆曲线半径、圆曲线长度、车辆驶入圆曲线路段的初始速度3个参数的关系模型,其次采用迭代的方法建立了小半径圆曲线路段载重柴油车累积碳排放量预测模型。通过实地油耗试验,选用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将车辆油耗数据转换成碳排放数据,对比了碳排量核算值与模型预测值,验证了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单位圆曲线长碳排量以圆曲线半径、车辆驶入圆曲线路段的初始速度这2个参数分别为变量作二次函数形式的变化,以圆曲线长度为变量作幂函数形式的变化;累积碳排量以上述3个参数为变量作多元非线性函数形式的变化;经过参数本地化修正及设置的MOVES模型可以用于我国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下的载重柴油车碳排放水平预测,以MOVES模拟为基础而建立的多元碳排量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6. 02%,小于10%,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以在无需借助MOVES模型的情况下方便、快速地估算载重柴油车在小半径圆曲线路段的碳排量。  相似文献   

6.
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安全问题突出,大型重载货车失控事故频现,在对连续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数据和道路设计指标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连续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特性与车辆运行特性,分析了平曲线半径与事故率的关系,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平均纵坡与事故率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连续长大下坡路段的事故原因是不同车型间速度差过大,部分车头间距不满足80 km/h的停车视距要求,平曲线曲率越大、平均纵坡越大事故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厘清弯道路段相关线形参数对停车视距的影响,在对弯道路段车辆行驶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以制动初速度、平曲线半径、弯道超高、弯道纵坡及道路附着系数为自变量的弯道路段车辆制动模型;结合驾驶人和车辆的反应时间,根据运动学原理,构建弯道路段车辆安全停车视距修正模型,通过数值分析,提出弯道路段车辆停车视距计算方法,并将弯道路段车辆停车视距计算结果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弯道纵坡坡度、超高的增大及弯道半径的减小,停车视距逐渐增加;模型计算值普遍大于规范规定值,特别是在高车速时二者的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8.
公路隧道线形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华仕  许有俊 《公路》2007,(4):184-192
由于公路隧道线形多是按铁路模式和直线定线法理念进行设计的,通车后交通事故黑点多,行车事故率高,究其原因是隧道平、纵线形为长直线,连续长大纵坡,隧道尽头又为小半径曲线所致。本文在“运行速度”理念指导下,应用高速公路协调理论,采用曲线定线法和立体空间连续曲线手法,加强通风、通视,增长视距,布设公路隧道线形。  相似文献   

9.
基于OKTAL 8自由度驾驶模拟仿真平台研究双车道公路长直线接小半径圆曲线路段的限速标准。采集了10名驾驶员在驾驶模拟仿真平台上搭建的5种小半径曲线场景中的车速和方向盘转角等车辆动态响应数据,分析了曲线路段的车速、方向盘转角变化规律,得到了曲线路段最低车速对数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驾驶员在进入曲线路段后会主动降低车速,以适应车辆轨迹与曲线轨迹一致的要求;曲线路段的最低车速反映了驾驶员对车速的需求;最低车速的均值可以同时满足轨迹保持、舒适性、不侧滑、不倾覆的条件,因此以曲线路段最低车速的均值作为限速标准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驾驶绩效是衡量驾驶员维持正常驾驶能力的重要指标。为研究高速公路平、纵线形指标对驾驶员行车过程中纵向和横向驾驶绩效的影响,利用模拟驾驶实验平台开展了模拟驾驶实验。按照几何线形对实验场景进行路段划分,统计分析了不同线形指标路段单元上车辆速度、车道偏移量等驾驶绩效指标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车辆运行速度随着平曲线半径增大而上升;下坡路段车速随着纵坡坡度的增大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小幅度变化;车辆横向偏移量随道路线形指标无明显变化规律,其变化受驾驶经验、车速、线形指标等多因素影响。这一研究可为高速公路人性化道路线形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山区高速公路弯坡路段的车辆运行速度特征,提高山区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管理水平,结合山区高速公路复杂的道路线形条件,研究适用于弯坡路段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文中列举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运行速度模型,并分析其局限性;通过调研3条典型山区高速公路,采用气压管式车速检测器对车速数据进行采集,选择路段特征点的运行速度作为分析样本;通过比较偏相关系数,确定模型的自变量参数,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不同车型在山区高速公路弯坡路段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拟合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在5%以内,模型精度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山区二级公路弯坡组合路段小型车运行速度规律,使用Metro Count 5600设备对国道G108和G244山区二级公路共128.8 km的71个特征断面车辆速度进行采集.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道路平纵线形及前一个断面车辆初始速度对当前断面运行速度的影响,在初步拟定自变量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偏相关分析和因子共线性分析对...  相似文献   

13.
公路平曲线路段大型车运行速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安全设计一致性理念出发,详细分析了驾驶员在高速公路自由流状态下平曲线路段的信息采集处理过程,认为大型车在平曲线路段的曲中点前后两部分运行速度是受不同的线形信息的影响,用大量的实测数据建立了相应的两阶段平曲线路段大型车运行速度统计模型。经过与实测速度对比验证,证明两阶段平曲线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具有预测精度高、适用范围广的优点。这为利用运行速度制定公路线形设计标准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持,同时也为运行速度进行安全一致性审核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建立适用于公路运行速度设计的标准车型,通过对大量试验路段的实地交通调研,结合中国近10年的车型资料,建立了车型参数资料数据库;通过分析中国车型参数统计分布,采用阶段式多元综合聚类法对车型参数进行聚类;综合分析采集的车辆实际运行特征参数,通过应用聚类分析及速度-轴距分布分析,初步确定了以速度和轴距作为车型划分类别,并依据中国车辆轴距分布统计结果确定了基于轴距的车型划分标准。结果表明:汽车轴距、比功率是车型分类标准划分的重要指标;提出的用于中国双车道公路和一级及高速公路运行速度分析的车型分类标准对于公路运行速度设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双车道二级公路纵坡段车辆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双车道二级公路不同坡度、坡长纵坡的大量运行速度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得出车辆运行规律。通过研究纵断面要素(坡度、坡长)与车辆运行速度的关系,确定自变量参数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小车上坡、大车上坡在坡中和坡顶以及小车下坡、大车下坡在坡中和坡底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车辆运行速度随坡度增加而减小,其变化的幅度受坡长影响;预测模型分别通过了回归等式的显著性检验、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和回归等式应用准确度的检验,所有模型的相对预测误差平均值均小于5%,建立的回归模型精度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6.
The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s among vehicle operating speed, roadway design elements, weather, and traffic volume on crash outcomes will greatly benefit the road safety profession in general. If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well understood and characterized, existing techniqu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reducing crash frequencies and crash severities could potentially improve, and the opportunity for new methodologies addressing and anticipating crash occurrence would naturally ensu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revailing operating speeds on a large scale and determines how traffic speeds and different speed measures interact with roadway characteristics and weather condition to influence the likelihood of crashes. This study used three datasets from Washington and Ohio: 1) Highway Safety Information System (HSIS), 2) the Nation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Research Dataset (NPMRDS), and 3)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weather data. State-based conflated databases were developed using the linear conflation of HSIS and NPMR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ertain speed measures were found to be beneficial in quantifying safety risk. Annual-level crash prediction models show that increased variability in hourly operating speed within a day and an increase in monthly operating speeds within a year are both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number of crashes. Safety practitioners can benefit from the current study in addressing the issue of speed and weather in crash outcomes.  相似文献   

17.
高等级公路线形连续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公路线形连续是保证汽车安全行驶的基本要求,结合某高速公路事故多发地段,提出了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合理匹配的路线设计理念,分析了高等级公路保证线形连续的条件,讨论了该高速公路事故多发地段(黑点路段)发生事故的原因。结果表明,确定公路几何线形参数必须做到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匹配设计,一方面可保证路线所有相关要素如视距、超高、纵坡、竖曲线半径等指标与设计速度的合理搭配;另一方面,也考虑了公路上绝大多数驾驶员的交通心理需求,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最后提出了满足道路交通安全需要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路运行速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自由流车辆作为分析样本,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各观测点的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获得了自由流条件下的速度样本统计参数及累计频率曲线。分别利用K-S检验和S-W检验对所取得的样本进行正态分布检验。为获取运行速度特征值,在分析运行速度累计分布曲线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引入离差的概念,对运行速度取不同百分位值时的离散程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运行速度特征值的定量化标准。结果表明:运行速度样本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用于路线设计的运行速度应取速度累计分布曲线上的85%分位值;所得结论为公路运行速度的合理取值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廖浩霖  翁小雄 《公路工程》2020,(1):50-54,113
基于收费数据的高速公路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利用收费数据对高速公路车流量进行推断。使用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对车辆进行路径还原,然后对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了细化,对车辆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优化。依据车辆行驶状态计算时间与速度,推算出车辆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置信息,进而推断出不同时段各路段的流量。与优化前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了误差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山地城市信号交叉口到达车辆的运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无人机采集4个位于山地城市的道路信号交叉口的高空视频图像数据,利用基于DataFromSky云平台的AI视频分析技术,获得车辆运行参数。基于车辆运行时空图,得到了交叉口直行道停止线前车辆停滞延误特征、停止线位置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统计特征,分析车头间距、停止线截面处速度及道路平均坡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路段同一排队位次和同一路段不同排队位次的车辆运行特征均有所不同,排队位次越靠前的车辆,停车点分布区间越集中,下坡路段整体停车位置分布范围比上坡路段大;无论是上坡、下坡,还是缓坡,排队位次越靠前的车辆停滞延误分布范围越大,而靠后的车辆停滞延误分布范围小,最大值出现在下坡路段;不同路段类型车头时距分布均集中于1.5 s,上坡路段的车头时距离散程度最大,但峰值比下坡路段和缓坡路段小;不同路段类型的车头间距分布均集中于10 m,上坡路段和下坡路段车头间距分布出现左偏现象,而缓坡路段车头间距分布更为集中;车头间距在上坡、下坡和缓坡路段均和车辆经过停止线位置处时的速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道路平均坡度与相邻2车车头间距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