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俊刚 《东北公路》1999,22(3):32-35
本文推导了在某特定条件下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公式,揭示了交叉口通行能力与有关参数之间的解析关系。  相似文献   

2.
恶劣天气条件下城市快速路通行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行能力是道路交通工程的重要参数。特别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交通组织管理需要准确的通行能力数据支撑。基于上海市快速路监控中心采集存储的海量交通数据,结合气象局发布的天气状况信息,提取出恶劣天气条件下快速路的交通流参数。根据气象数据对交通流参数关系的影响程度,对气象条件进行了分级。提出了基于交通流模型拟合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计算并标定了不同气象等级下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  相似文献   

3.
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讨论无信号控制T型交叉口理论通行能力,通过Vissim仿真软件对其进行仿真。以通过交叉口的车辆平均延误作为评价指标,对理论通行能力进行分析与修正,得到理论通行能力与实际通行能力之间的修正参数,交叉口的实际通行能力为理论通行能力与修正系数的乘积。方法简单便利,适合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4.
城市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简易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城市交通来说,通行能力是最基本的交通参数之一。其他的交通参数大多与通行能力有关,并且由于各种原因,需要直接或间接使用通行能力参数来确定其值。无论要对交通现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是要计划下一步的工作,都必须全面了解相关的通行能力参数。目前国内外有多种城市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测定方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方法大多难以投入实用。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简单易行的测定方法。本文中借用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中的相关方法和数据,并依据上海市城市交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通行能力测定方法。最后通过实际的交通观测结果来验证该方法准确性。事实证明,该方法简单有效,所得到的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车头时距是表征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主要参数。为探讨网联自动车混行状态下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通过网联自动车跟驰模型推导通过停止线的安全车头时距,分析混行状态下4种跟驰行为,针对是否考虑前车类型,基于概率模型构建混合交通流背景下交叉口通行能力模型,通过参数标定分析网联自动车速度、车头时距、渗透率及信号控制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其中人工驾驶车辆的相关参数和模拟场景中涉及的数据均为实测所得。结果表明,网联自动车速度增加、车头时距减小、渗透率增加、不考虑前车类型都会提升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混合交通流背景下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车辆通过停止线的均衡态车头时距减小;交叉口受信号控制时的均衡态车头时距越小,通行能力降低幅度越显著。  相似文献   

6.
低等级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通行能力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从道路路段通行能力的组成和各参数的取值分析计算低等级道路设计通行能力,然后根据设计通行能力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相互关系,计算道路在一定服务水平下能适应的最大交通量,最后,根据计算的低等级道路最大适应交通量与现有或预测交通量进行对比分析,论证规划道路的适应性,期望能为低等级道路通行能力计算分析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目前城市快速路通行能力理论与经验研究中存在的3个问题,基于上海城市快速路与美国加州快速路的大量实测数据,从期望通行能力、随机通行能力、动态通行能力与运行通行能力4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快速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提出依次采用失效前稳定流率、考虑删失数据的生存分析方法、综合考虑动静态影响因素的多层统计分析模型、不同时间占有率/速度区间下的威布尔分布来估计上述4类通行能力;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城市快速路规划、设计、运行与管理几个不同阶段的通行能力新分析体系,旨在为快速路生命周期全过程的通行能力计算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对比分析国内外基本通行能力研究结果,从规划设计角度给出了基本通行能力的新定义:在通常的道路、交通与管控条件下,某一点或均匀断面,在15%的失效概率下,所容许通过的5 min失效前稳定流率。  相似文献   

8.
以系统的观点分析各种影响通行能力的因素,并将其量化,从而得出不同几何类型、不同交通条件下无信号交叉口的实际通行能力。交叉口的实际通行能力为基本通行能力与各项因素影响修正系数的连乘积。方法简单便利,适合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真实道路环境下眼动试验数据处理得到不同的视觉特性参数,运用灰关联熵分析法遴选出与交通流水平关联度较大的3个视觉特性参数,即注视点分布、视角区域分布及平均注视时间,建立路段交通量与驾驶员视觉特性参数的变化关系,并根据驾驶员视觉特性参数变化规律,提出了考虑驾驶员视觉特性参数的路段通行能力修正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交通量未饱和时,驾驶员视觉特性参数变化比较平稳,而当交通量趋于饱和时,视觉特性参数变化剧烈;修正后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已有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模型是假设车流为单一车型车流,而实际运行的车流多为混合车流,因而建立多车型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模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运用间隙接受理论,通过概率分析方法,考虑环形交叉口多种混合车型条件下的通行能力,从而建立了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模型,并且通过迭代得出环形交叉口混合车流条件下总的通行能力,发展了混合车流通行能力理论。通过与已有模型的通行能力和观测通行能力的对比分析可知,该模型的理论通行能力与观测通行能力更加吻合,并为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仿真求解快速路交织区通行能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由于交织区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众多,没有所谓理想的道路条件,而现阶段在我国由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不能够获得大量的实测数据,因此,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确定其通行能力有很大的困难。用一个实例详细地介绍了用标定过的仿真软件CORSIM模型求解交织区通行能力的方法、步骤,其中,重点完成了模型freesim-setup中对通行能力有重要影响的8个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据此标定了仿真模型,然后通过实验方案设计,改变输入条件,得到了不同条件组合下的通行能力值。通过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认为该方法是非常可行的,并且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建设发展的推进速度加快、交通量与日俱增,城市道路中主辅道出口与相交道路位置对区域交通组织有较大影响,以两条道路的主辅道出口的实际案例,通过不同的交通组织形式及实测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并采用VISSIM仿真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对不同流量、不同交通组织状况下的主辅道出入口通行能力及通行效率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不同流量、出口与相交道路的间距等参数情况下的交通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13.
城市高架道路下匝道地面交织区通行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匝道接地点前方交织区是影响城市高架道路下匝道通行效率的关键,其通行能力决定着整条匝道的通行能力。在调查的基础上,论文概括了高架道路下匝道地面交织区内交通流的运行特征。基于交通工程学和移动车队理论对该交织区通行能力的计算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交织区通行能力的因素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是城市交通规划管理的基础参数。山地城市交叉口通行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平原区交叉口通行能力差别较大。通过分析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交叉口,对其几何特征、交通特征进行观测,分析计算车头时距和启动延误数据,得到交叉口进口道的可能通行能力,发现山地城市交叉口一条进口道的可能通行能力比普通地区交叉口通行能力低200~400 PCU。  相似文献   

15.
单向交通条件下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单向交通可大量减少交叉口冲突点、改善交通条件。基于HCM分析方法,对双向双车道十字交叉口实施单向交通前后的通行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了双向通行,一路双向、一路单向和两路单向3种交通条件下的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公式。以Corsim仿真模型为平台,以交叉口车辆平均信控延误为评价指标,对交叉口通行能力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单向交通可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寻求两相位交叉口最佳的过街方式,文章就交叉口人均延误和交叉口车道通行能力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基于三种非机动车过街方式下的延误模型、车道通行能力模型,以人均延误和通行能力为判别指标,对比三种非机动车过街方式的交叉口人均延误和交叉口车道通行能力,取延误最小者或车道通行能力最大者为最优非机动车过街方式。具体应用中,以南京市两相位交叉口的调查流量为基础,计算出不同时段下延误最小的非机动车过街方式和交叉口车道通行能力最大的非机动车过街方式。结果表明:停车线后移方式下的交叉口车道通行能力最大,交叉口延误需要根据时段流量来确定最小延误对应的非机动车过街方式。研究可为选择合适的非机动车交叉口过街方式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不利天气下影响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各种因素都具有随机的、非线性,采用常态条件下修正理论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是不适合的.文章结合RBF神经网络模型方法能够良好地分析出随机的、非线性的特点,对路网组成单元进行重新划分,选定不利天气下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建立了道路通行能力计算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并依据哈尔滨市暴雨天气下道路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算例分析,计算的道路通行能力与实测数据最大误差为-1.16%,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双向双车道公路路段仿真研究中车辆行为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公路通行能力研究课题,介绍了双向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仿真研究中关于车辆行为的技术设计方法,根据车辆行驶状况及关系的设定,确定车辆跟驰方式模型;根据车辆行车间距的选定,利用开发出的仿真程序得到以小轿车为标准车的车辆折算系数,为制定中国的公路通行能力手册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19.
定性分析了影响路段式公交停靠站公交车辆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并给出关键参数,即公交到达率、上下客人数、公交减速进站时间、在站停靠时间、离站清空时间.在明确界定相关关键参数概念基础上,给出了调查数据,对参数和其影响因素进行回归拟合,对通行能力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标定,再通过统计分析及实测数据来研究通行能力模型.以上海市外环内若干典型公交停靠站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对典型站点的通行能力进行计算,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匝道连接点通行能力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匝道通行能力取决于匝道本身的通行能力和匝道与干道连接点的通行能力。匝道连接点的通行能力与匝道本身的通行能力相比是较小的。因此,匝道连接点的通行能力制约着匝道的通行能力。介绍以服务水平和以空挡接受理论为基础的匝道连接点通行能力的研究方法,指出运动学建模方法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