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造船》2009,(3):69-69
由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主办的《上海造船》是一份公开发行的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科技类专业学术期刊(刊号ISSN 1005-9962/CN31-1540/U),自1985年创刊以来,在促进船舶科研发展和推动造船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上海造船》已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8年获中国船舶系统优秀期刊二等奖。  相似文献   

2.
《上海造船》2009,(2):62-62
由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主办的Ck海造船》是一份公开发行的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科技类专业学术期刊(刊号ISSN 1005-9962/CN31-1540/U),自1985年创刊以来,在促进船舶科研发展和推动造船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上海造船》已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8年获中国船舶系统优秀期刊二等奖。  相似文献   

3.
《上海造船》2012,(1):103-103
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主办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原《上海造船》)是一份公开发行的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科技类专业学术期刊。现已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8年获中国船舶系统优秀期刊二等奖,2010年获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审读优秀奖。  相似文献   

4.
《上海造船》2009,(2):61-61
武汉将重点调整和振兴船舶产业。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武汉市八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船舶工业被列入其中。按照该《实施方案》,今后武汉市将重点鼓励造船企业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重点支持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研究开发新型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设)备;鼓励造船企业提高船舶建造实力,支持船舶配套业做强做大。  相似文献   

5.
<正>《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于1985年创刊的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4069/CN31-2076/U),自创刊以来,在促进船舶科研发展和推动造船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船舶与海洋工程》已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先后荣获2008年中国船舶系统优秀期刊二等奖、2010年上海市科技期刊审读优秀奖、2012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优秀科技期刊奖等奖项。  相似文献   

6.
《上海造船》2012,(2):79
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主办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原《上海造船》)是一份公开发行的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科技类专业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7.
《上海造船》2010,(1):78-78
<正>由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主办的《上海造船》是一份公开发行的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科技类专业学术期刊(刊号ISSN1005-9962/CN31-1540U),自1985年创刊以来,在促进船舶科研发展和推动造船技术进步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上海造船》2013,(1):69
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主办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一份公开发行的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科技类专业学术期刊(刊号ISSN2095—4069/CN31—2076/U),自1985年创刊以来,在促进船舶科研发展和推动造船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船舶与海洋工程》已入选万方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  相似文献   

9.
《上海造船》2010,(3):78-78
<正>由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主办的《上海造船》是一份公开发行的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科技类专业学术期刊(刊号(ISSN1005-9962/CN31—1540/U_),自1985年创刊以来,在促进船舶科研发展和推动造船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因广东造船工程学会与《广东造船》原承办单位广州金船广告策划有限公司的合作协议到期,广东造船工程学会2016年6月常务理事会上通过决议,自2017年1月1日起,学会会刊《广东造船》转由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承办。届时,《广东造船》的论文收稿、广告运营、新闻采编、编辑排版等所有相关业务将由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负责。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已设立《广东造船》编辑部,负责以  相似文献   

11.
正因广东造船工程学会与《广东造船》原承办单位广州金船广告策划有限公司的合作协议到期,广东造船工程学会2016年6月常务理事会上通过决议,自2017年1月1日起,学会会刊《广东造船》转由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承办。届时,《广东造船》的论文收稿、广告运营、新闻采编、编辑排版等所有相关业务将由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负责。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已设立《广东造船》编辑部,负责以上相关工作。特此通知  相似文献   

12.
正因广东造船工程学会与《广东造船》原承办单位广州金船广告策划有限公司的合作协议到期,广东造船工程学会2016年6月常务理事会上通过决议,自2017年1月1日起,学会会刊《广东造船》转由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承办。届时,《广东造船》的论文收稿、广告运营、新闻采编、编辑排版等所有相关业务将由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负责。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已设立《广东造船》编辑部,负责以  相似文献   

13.
《世界海运》2009,32(5):82-82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以下简称造船学会)成立于1943年,是依法登记的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学术性法人社会团体,是发展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学术团体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船海工程》创刊于1972年,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 42-1645/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7953,是由武汉理工大学和武汉造船工程学会共同主办的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优秀科技期刊,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资助项目和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优秀科技期刊资助项目。办刊宗旨:以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为指导,面向水路运输、海洋工程及航运业,服务于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生产、科  相似文献   

15.
改版献辞     
<正>斗转星移,冬去春来,在壬辰龙年开春之际,《船舶与海洋工程》以新颖的版面问世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现已改名为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于1985年创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其办刊宗旨是反映船舶与  相似文献   

16.
《船舶与海洋工程》创刊于1985年,是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主办的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54069/CN31--2076/U)。自创刊以来,其在促进业界科研发展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船舶与海洋工程》已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本刊多次荣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优秀期刊奖,2019年获颁上海市科技期刊审读优秀奖。根据有关统计,《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影响力在交通水运类科技期刊中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7.
《上海造船》2013,(3):I0001-I0001
《船舶与海洋工程》已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8年获中国船舶系统优秀期刊二等奖,2010年获上海市科技期刊审读优秀奖,2012年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优秀科技期刊奖。  相似文献   

18.
《广东造船》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广东造船工程学会主办,创刊于1982年1月,是华南地区创办最早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刊物之一,至今已出版了整整100期。二十六年来,作为反映广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建(修)造、科研、教育、管理及经贸等方面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广东造船》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建设精品学会会刊"的奋斗目标,积极融入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建设的大潮中。实现了从不定期出版、单  相似文献   

19.
1论坛概况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科协2011年工作要点中关于“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方面更加突出为科技人才成长服务”的工作重点;为促进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的培养,分析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需求趋势,交流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经验,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武汉造船工程学会、江苏省造船工程学、武汉理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由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和《船海工程》杂志社承办,由江苏现代造船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协办的“2011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发展论坛”于2011年5月20日至22日在江苏镇江举行.  相似文献   

20.
<正>热烈庆祝《船舶与海洋工程》创刊30周年!邮发代号4-890《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于1985年创刊的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4069/CN31-2076/U),自创刊以来,在促进船舶和海洋工程科研发展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