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研究某SUV在100% 正面碰撞事故中的耐撞性,基于ANSA建立某SUV整车正面100% 碰撞仿真模型.依据《C-NCAP管理规则(2018年版)》法规中正面碰撞试验及评价方法进行碰撞分析,以B柱加速度、车门变形量、保险杠变形量、前围板侵入量等作为评价指标,对车身耐撞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保险杠与前纵梁变形良好,是碰撞过程中主要吸能部件;左右两侧B柱最大加速度分别为35 g、38 g,满足碰撞要求;门框变形量分别为22 mm、14 mm,满足变形要求;前围板最大侵入量为153.1 mm,超出目标值,需要进行结构或强度的改进和优化,并提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依据IIHS法规建立某客车小偏置碰撞模型,利用LS-DYNA软件进行仿真,结果显示其驾驶员座椅处加速度峰值及驾驶室侵入量均超过法规规定值;分析了客车前部受力及主要部件吸能情况,采用增加吸能器结构及改进材料的方法进行改进,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驾驶员座椅处加速度与生存空间满足法规要求,提高了客车小偏置碰撞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车辆吸能部件的碰撞试验与数值仿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设计某列车耐撞性车体,实现列车被动安全保护,进行了台车碰撞试验和数值仿真计算,研究了耐撞性车体吸能部件的吸能特性。在台车撞击试验过程中,吸能部件从预期部位开始发生稳定有序的塑性变形,吸收的冲击动能与最大变形量基本成正比关系,说明该部件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显式动力有限元理论建立了其有限元撞击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在整个撞击过程中,撞击力曲线基本吻合,最大撞击力峰值分别为2486·3、2423·1kN,最大变形量误差和初始撞击力峰值误差都小于3%,反弹速度误差小于4%。显然,利用撞击试验验证了数值计算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利用数值计算设计和优化车辆吸能部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加固后空心钢管结构中焊接管节点的抗震性能,实验研究了环口板加固T型方钢管节点的滞回性能.对2个环口板加固T型方钢管节点和2个对应的未加固节点试件进行了轴向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滞回性能试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环口板加固的T型节点,可以将破坏发生的部位由未加固节点的主支管焊趾处转移到加固节点的环口板与主管表面焊缝处;环口板加固后的节点滞回曲线更加饱满,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加固后T节点的延性系数比未加固节点的延性系数明显增加,两组加固后的T节点分别提高了:受压阶段34%、100%;受拉阶段33%、145%.   相似文献   

5.
利用FTA技术,建立地铁车门系统失效故障树模型,根据故障树基本事件(底事件)对应的故障率以及分布规律,运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法对地铁车门系统可靠性进行模拟计算,得出了地铁车门系统失效概率模型,同时将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比较吻合,计算方便、可靠、快捷,提高车门系统的可靠性,为日常维护提供了依据,同时此方法适用于部件服从任意分布类型,体现了其处理复杂系统可靠性问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防止煤矿矿车巷道内跑车事故,提出了一种初始扭矩可调的摩擦盘式吸能器结构,给出了矿车跑车速度、矿车冲击能量和吸能器制动力矩的计算过程,从而确定了吸能器的初始扭矩和弹簧预压紧力.随后对该吸能器进行了整机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到了在工作状态下吸能器各个关键零部件的应力和应变状态,从而验证了吸能器安全捕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一般的轿车车门都较低,出入车很容易碰头,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车门门框处增加缓冲板随车门联动机构,以防止乘客进出时碰头。  相似文献   

8.
非侵入电刺激对家兔牙槽骨缺损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非侵入电刺激对家兔牙槽骨缺损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制成双侧牙槽骨缺损模型后 ,将表面电极置于双侧骨缺损处 ,采用 2 0 μA脉冲直流电进行治疗 ,通过牙片及组织学观察骨缺损处愈合情况。结果 X ray及病理切片显示实验侧骨缺损处骨痂钙化较早 ,对照侧骨缺损处骨痂则钙化较慢 ,双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非侵入电刺激对家兔牙槽骨缺损愈合有促进作用 ,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提高细胞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机车车辆结构耐撞性计算效率低的问题,在已有仿真分析数据基础上,引入机器学习方法,对车辆关键结构的耐撞性以及碰撞安全性进行分析预测. 首先,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车辆关键结构的碰撞响应预测方法;其次,通过试验验证了防爬吸能装置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以此模型为基础获得不同壁厚防爬吸能装置的碰撞响应仿真数据;然后,以吸能装置壁厚作为模型输入,不同壁厚所对应的位移、速度、界面力和内能等碰撞响应作为模型输出,将有限元仿真数据用于模型训练,优化后的数据挖掘模型的拟合优度在0.922以上;最后,为验证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将碰撞数学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速度、位移、界面力和内能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10%、4.51%、6.20%和2.50%.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构建的数据挖掘模型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能很好地反映防爬吸能装置的碰撞特性,大幅降低了计算时间,提高了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10.
列车部件撞击序列图像运动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精确分析车辆部件的撞击过程,采用变模板匹配技术,对撞击标识点进行特征识别,在对搜索区域进行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列车部件撞击序列图像运动分析方法。该方法不仅能显示动态变形过程及最后的残余变形,还能对特定目标或通过鼠标动态选择的目标进行标识跟踪,并计算出目标的位移、速度及加速度,然后以曲线、图表、数据等形式输出。对铝合金圆管试件的撞击序列图像的分析表明铝合金圆管的变形是从冲击端开始有序向约束端纵向进行,共形成七个皱褶,俯视图呈六边形,最大压缩量为230.9 mm,整个塑性变形过程持续64 ms,表明铝合金结构部件具备良好的塑性流动性,是比较好的车辆用吸能部件,说明该测试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