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切实做好汽车专业群服务汉江流域汽车产业发展的工作,我校申请了省级课题《汉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下汽车专业群建设研究》,项目获批立项,对汉江流域湖北段汽车产业人才需求情况,以及本区域内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放汽车生产企业调查问卷30份,收回30份,发放高职院校问卷28份,收回28份。  相似文献   

2.
正1汽车专业群建设背景从2011年到现在,襄阳的汽车产业突飞猛进,仅2017年,其整车产值就超过2 400亿元,已位居湖北第二、全国第八。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北省唯一一所以汽车命名的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湖北汽车产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学校围绕汽车产业先后开设了7个汽车类专业。但在专业建设中又存在着定位不准确、院系专业设置交叉重叠、实训资源重复建  相似文献   

3.
王艳艳 《时代汽车》2023,(11):35-37
随着汽车产业改造升级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专业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得到了空前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时空观也得到了改变。但是,随着专业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发展,其呈现出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主要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类专业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情况为例,针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汽车产业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也呈现出井喷态势,高职及应用型本科院校亟需开设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1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建设背景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等均以不同方式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加大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5.
随着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汽车智能技术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汽车智能技术作为跨学科专业,对教师能力有着更高要求。文章根据该学科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在智能化、网联化背景下汽车产业学科对教师的新要求,以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在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汽车智能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富坤 《专用汽车》2023,(8):137-139
目前,社会和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如何才能迎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成为当前数字化产业学院所亟需探索与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出发,探讨了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建设的原则,分析了数字化产业学院下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建设的有效对策,以期可提升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强化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11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实现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本文基于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人才需求等,对职业院校的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进行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汽车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要完善产教融合的育人体系,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汽车工业》2003,(1):122-122
湖南江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是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下属的湖南大型军工企业——江南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的汽车产业经股份制改造后成立的专业制造轿车的股份制企业,是四大奥拓定点生产企业之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双高计划”的深入推进,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工作已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为了解决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存在的教育缺陷,提出了“双高计划”下专业群建设现状,并基于其缺陷优化汽车专业群改革创新内容,给出校企共建高水平专业群实训基地的教育实践,旨在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柔性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组织结构等。以期推进汽车专业的发展,帮助汽车专业教育相关领域的教学人员,为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智能网联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分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改革的背景,根据近期调研结果,提出了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改革的相关建议,为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院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异军突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了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全新产业,新能源汽车企业亟需包括工程设计、试验维护及售后维修等在内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适应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是高职院校应有的义务。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提高该专业人才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前提。但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仍缺乏科学性,并存在滞后性。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从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三方面对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探析。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但当前仍存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困难、校企合作推动困难以及专业教师成长渠道有待拓宽等问题,高职院校应从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大教师外引内培力度和搭建名师/大师工作室创新平台等多方面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群建设是我院国家级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关系到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全区示范引领作用,只有不断强化专业群建设,学校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才有可靠保证。为整体提升专业群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现从重点专业在专业群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这一视角出发,阐述其在专业群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5.
董伟 《汽车实用技术》2022,47(1):182-185
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是职业院校建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映,随着河南省首张纯电动“牌照”落户三门峡,三门峡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对相关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强劲需求,但是,目前职业院校还存在主动对接汽车支柱产业不足,汽车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地方职业院校应立足区域产业的转型发展,建立“岗位主导·项目带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汽车专业群建设为引领,从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人才规格紧贴行业、推进校企对接、加强专业课程改革力度、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行校企“双主体”育人等方面入手,培养工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助力工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汽车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市场化、多样化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材体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材质量逐步提高,内容与形式不断更新,基本构建了多方参与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材立体建设格局。在看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材建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汽车产业快速升级转型,亟待完善教材更新,教材内容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教材内容缺乏原创性,企业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等客观问题。那么,如何完善和发展现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材建设就成为破解上述问题的关键。正值我国建国70周年之际,梳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材建设现状,分析国内外汽车工业的发展变化对教材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推进汽车专业教育现代化、培养能工巧匠建设强大国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汽车强国建设是国家战略,需要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从汽车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步性,发达国家历史参照,中国特有国情对汽车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能源、环境和基础建设与汽车产业互动等角度论述了汽车强国战略源自超前、全面、系统的判断,并对我国制定及实施正确、科学、有效的汽车强国战略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相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新能源汽车专业。纯电动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是新能源汽车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由于该课程开设时间较短,所以课程建设存在明显不足,本文从该课程的建设意义、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要求出发,探讨了该课程的建设,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促进汽车消费市场的成熟是发展汽车产业的主要途径之一。美国、日本和韩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与汽车金融服务业密不可分。目前,中国有关汽车消费信贷的法律十分不完善,没有专门的分期付款销售法和相关的配套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汽车分期付款销售。如何完善中国的汽车消费信贷法律环境,加快汽车金融建设,从而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5】38号)文件精神要求,我校汽车技术系于2019年成功申报专业群。专业群的建设紧密联系汽车市场岗位群的需求,紧跟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技术潮流,对接区域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标准,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专业群的建设有利于形成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