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船舶分类     
《珠江水运》2008,(7):63-63
按用途可分为民用船和军用船。民用船又可分为运输船舶、渔业船舶、工程船舶、海洋开发船舶、拖带船舶、港作船舶、农用船舶、游乐船舶,从船舶设计特征考虑,民用船也可分为运输船舶和作业船舶两类;军用船又可分为战斗舰艇和辅助舰艇。  相似文献   

2.
船舶分类     
《中国水运》2006,(2):59-59
按用途可分为民用船和军用船。民用船又可分为运输船舶、渔业船舶、工程船舶、海洋开发船舶、拖带船舶、港作船舶、农用船舶、游乐船舶,从船舶设计特征考虑,民用船也可分为运输船舶和作业船舶两类;军用船又可分为战斗舰艇和辅助舰艇。  相似文献   

3.
《世界海运》2009,32(12):5-5
为提高服务质量和追求规模经营效益,越来越多的大型集装箱船舶被投入到国际航运市场中。船舶趋于大型化之后,船公司更加关注船舶所挂靠港口的船舶使费、集装箱装卸费用及船舶作业效率,因此,港口要致力于降低营运成本、提高船舶作业效率,以便降低船舶使用和装卸作业收费,加速船舶周转,保证船公司能够从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应用中获得预期的规模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船舶搁浅于沙滩上时,二维的地面特征使得只能允许考虑船舶的纵荡、垂荡和纵摇运动,忽略了船舶其它三个自由度的运动。然而,在船舶搁浅于尖顶型礁石的情况下,很明显,若礁石位置不在船舶的中心线上,则船舶所有六个自由度的运动都需要进行考虑。地面反作用力的垂直分量使船舶产生垂荡、横摇和纵摇,而水平分量则影响船舶的纵荡、横荡和首摇运动。  相似文献   

5.
实施船舶报废制度的意义为确保航运安全和航运业可持续发展,从2002年起,我国将全面实行船舶强制报废制度。我国现有船舶严重老化、船舶技术状况差、安全隐患多,对航运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实行船舶报废制度,淘汰那些不具备安全航行、安全作业,可能引起环境污染事故的老旧船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行船舶报废制度,也有利于优化运力结构,推动航运业结构调整,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由于发展规划的船型、船队速度较慢和不易实现,目前大量已建船闸通过规划的船型、船队不多,存在大量的中小型船舶和短期内不能淘汰的船舶,只好采取逐条船舶分散驶入闸室和排满闸室后过闸的方法。由于船舶尺度不一、数量多、进出闸航速快慢不一、船舶进闸前停泊等待的位置离闸首较远等原因,分散进出船闸必然增加船舶过闸航行和等待时间。为了加快船舶周转,建议试行船舶交错过闸方式。  相似文献   

7.
船舶火灾一直威胁着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而当船舶火灾发生时,经常出现船员未能采取正确的灭火战术,致使火势蔓延,最终酿成重大火灾事故。船舶灭火战术是指对于扑灭火灾行之有效的、常用的船舶灭火原则和方法。常见的船舶灭火战术有:封堵火势、防护周围、直接扑灭和间接扑灭。如何正确理解船舶灭火战术直接影响到船员对船舶灭火战术的掌握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船舶检验包括营运船舶检验和新造船舶检验。新造船舶检验是对船舶技术级别进行正确评价.保证新造船舶建造质量满足适航性要求的必要条件。船舶产品不但结构复杂,制造工序多,涉及专业技术面广,又承担海上运输任务,必须能够保证海上人命、货物财产的安全,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新造船舶检验的质量直接影响船舶以后的航行安全.因此对船舶建造符合性和海上航行的安全性都有特殊的检验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船舶异常行为识别率低下的问题,综合考虑船舶属性和运动特征,提出了一种融合主成分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的船舶异常行为识别方法。根据船舶作业过程对船舶行为模式进行划分,并明确船舶行为模式相关的船舶运动特征;进而以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算法提取最具代表性的船舶运动特征;最后运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对船舶异常行为进行识别。选取青岛港附近水域的船舶轨迹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青岛港附近水域最具代表性的船舶运动特征共10个,总贡献率为84.40%;船舶异常行为识别结果的平均精确率和平均召回率分别为83%和84%,均优于对比模型。研究成果可以为船舶位置异常、轨迹异常、航速异常、航向异常等异常情况的智能发现和海事监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国有船舶供应企业的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供应公司以为到港船舶供应和服务为主,主要经营到港船舶物资、物料、燃油及食品供应、各种船舶劳务工程服务、免税品经销等业务。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来往我国港口的船舶数量日益增加,随之也就带来了船舶供应业务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