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单缸机准确模拟多缸整机工作过程的难点主要是对多缸整机进排气系统的模拟,单缸机传统的模拟方法不能模拟多缸整机进排气压力波动,进而带来单缸机与多缸整机工作过程的差异.本文介绍了一种单缸机模拟多缸整机工作过程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单缸机进排气管系上增加分支来调整单缸机压力波,使得单缸机和多缸整机换气过程相一致,从而提高了单缸机模拟多缸整机工作过程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单缸机试验在柴油机研究开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单缸机对多缸整机工作过程的准确模拟可以显著减少多缸整机试验工作量,从而大大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降低开发成本。单缸机准确模拟多缸整机工作过程的难点是对多缸整机进排气系统的模拟,传统的单缸机模拟多缸整机的方法仅仅通过调节排气背压阀来控制压力的平均值,不能模拟多缸整机进排气压力波形状,进而带来单缸机与多缸整机工作过程的差异。本文介绍了一种单缸机模拟多缸整机压力波动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单缸机进排气管系上增加分支来调整单缸机压力波,使得单缸机和多缸整机换气过程相一致,从而提高了单缸机模拟多缸整机工作过程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正>160~230高速大功率柴油机万能单缸试验机已在镇江船舶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本机是目前国内缸径和行程最大的高速大功率柴油机万能单缸试验机,完全能够满足现代柴油机高增压和超高增压研究试验的要求。它具有不停机无级变压缩比和配气定时的功能,这些特有的优点使本单缸机应用于这类柴油机的单缸研究试验上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当采用外源增压的方法,在单缸机上进行模拟具有变压增压系統的多缸发动机的工现的試驗时,一般常用一个固定出口截面积的背压調节器来代替变压增压系统中的軸流式廢气渦輪机,为了建立起单缸机与多缸机尽可能接近的工况,背压調节器的出口截面积应合理地选取。本文首先从比較等压条件下工作的渦輪机与在变压条件下工作,噴嘴环分组进气的反作用式渦輪机的工作条件的不同点出发,引用分流系数A的概念,并假定渦輪机內的流动是准稳定的流动。然后由連續方程式、工作輪能量方程式、工作輪进口速度三角形关系式以及渦輪机的反动度定义,推导了計算背压調节器出口截面积的方法,并給出对一台高速四冲程V-12缸廢气渦輪增压柴油机的計算例子。其次作者給出在多缸机上,增压器試验平台上以及在单缸机上的試驗結果,作了比較,表明上述分析是可取的。并从試验結果中也可以明确,按上述方法在单缸机上模拟多缸机的工况能达到滿意的程度。在文中也介紹了进行单缸模拟增压試驗的装置和經驗。  相似文献   

5.
航行体出水过程空泡溃灭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航行体水下高速运动时,表面出现空泡现象.在出水过程中,出现空泡溃灭现象,对航行体的表面受力及力学环境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计算和试验工作,对空泡溃灭进行分析,研究了空泡溃灭造成的压力机理,讨论影响空泡溃灭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结合特殊用途柴油机低热辐射水冷排气管的结构设计,借助Fluent软件,联合仿真方法,对其在额定工况下的排气流动过程进行瞬态分析,得到流动分布和表面换热系数;同时,对冷却水流动过程和对流共轭传热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水冷排气管的温度场梯度边界。在此基础上,分析在热应力、重力、排气压力和冷却水压力综合作用下,安装在单缸机缸盖上的水冷排气管的应力和应变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可供水冷排气管的结构优化和可靠性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
某轮NO2副机运转中单缸及总管排烟温度要比相同负荷下的NO1号和NO3号高很多,而扫气压力比NO1号和NO3号均低,尤其加大负荷后,排烟温度上升的比较快。按以往的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只要拆检增压器、清洗空冷器后,扫气压力提高了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但本轮并非如此。本文介绍的就是经过分析、检查、检修后,该台副机排烟温度恢复至正常的状态的一系列解决措施。望可以给轮机管理人员以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导出了二冲程柴油机单缸平均指示压力,单缸平均指示效率的计算公式及其实用的计算机算法,同时说明了由压力,转角信号求最高爆炸压力,拐点压力以及发火角的计算方法,平均指示压力及平均指示功率则由实际采样的压力,转角信号直接求得,不需要做某些理想化的简化工作,所以计算结果与实际相符合。此外,还介绍了CGJ柴油机工况微机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其受用户欢迎的诸多功能。该系统对转角的分辨率已达到0.167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排气阀晚关对低速船机的详细影响机制,针对一大型二冲程低速船机建立了三维仿真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仿真研究了排气阀晚关对缸内气流、燃烧过程及低速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制。结果表明:随排气阀晚关角度的增加,燃油喷射后的缸内涡流比缓慢增加,着火滞燃期逐渐延长,最高燃烧压力先大幅降低后小幅上升,指示比油耗先大幅增加后小幅减小,NOx比排放先大幅下降后急剧上升。存在一排气阀晚关角度的临界值,当超出该临界值后,排气阀晚关能够明显增强燃料与空气的混合强度,促进缸内燃烧过程,但NOx比排放会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0.
文章着重分析了多缸柴油机单缸工作异常的原因及常用处理方法,介绍了多缸柴油机单缸工作异常的诸多现象,可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建立了增压柴油机米勒循环结合EGR(废气再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利用模型分析了柴油机设计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为米勒循环结合EGR的增压柴油机参数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表明,要使WP7柴油机的热效率和平均有效压力同时提高,增压系统效率需大于0.7。同时,以柴油机转速为1 500 r/min外特性工况点的NO_X排放下降50%、最高爆发压力不超过原机为约束条件,对WP7柴油机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将有效压缩比从18降低到15.5,再结合12%的EGR率,可以在保持柴油机经济性、动力性与原机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将NO_X排放下降5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探讨双燃循环大型海运低速柴油机其重要参数的名义压缩比与有效压缩比[1]、理想绝热压缩压力与实际压缩压力[2]的差异,利用精确量测间隙容积(Clearance volume),探讨理想与实际的压缩压力比较差异,利用此一正确的机器设计参数,探讨如何加强维持最大有效压缩比以达设计最高压缩压力,提高低速柴油机正常出力。  相似文献   

13.
针对节能减排对船舶行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对应用米勒循环技术的某型船用低速柴油机进行了模型验证与仿真计算,分析了米勒循环强弱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给出了米勒循环强弱对柴油机缸内压力、温度、放热率及NOx排放的影响规律,并对船用低速柴油机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米勒循环强弱对柴油机缸内温度及放热率具有较大影响,控制米勒循环强弱能够显著降低NOx的排放,排气阀每晚关10oCA, NOx生成量降低6%-7%,当米勒循环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加强米勒循环将在降低NOx排放的同时,导致燃油经济性降低且需高压比的增压器匹配,使得配机成本增加,这些结论将为船用低速柴油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运行因素对现代四冲程主柴油机增压系统工作的影响,以喘振为切入点,对其热力过程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由此得到若干重要的结论.这些结论也为建立增压系统故障诊断软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术新  王猛 《船舶工程》2011,33(Z2):45-48
分析了柴油机维修保障效能评估体系的建立原则,剖析了柴油机维修保障效能体系的构成要素,建立了柴油机维修保障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估与验证,实例表明该评估体系合理有效,可为柴油机维修保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运行参数对天然气-柴油双燃料船用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运用AVL_FIRE仿真软件基于4190Z_LC-2型船用中速柴油机,构建燃烧室高压循环模型。通过将仿真数据和台架试验得到的缸压曲线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采用模型仿真,研究运行参数对燃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气替代率可以明显改善NO的排放,过高的替代率会降低指示功率,损失部分动力性;提高进气温度可改善燃烧质量,合适的进气温度可以改善动力性和经济性;提高进气压力有增压效果,适当提高进气压力可获得较好的动力性和排放性;喷油提前角的增大,会延长滞燃期,缩短后燃期,而合适的喷油提前角可以避免工作粗暴,改善柴油机动力性。  相似文献   

17.
建立涡轮增压柴油机部分转速的增压压比和最高转速的增压压比的关系模型。对模型求解,得到表征两个压比的比值随柴油机转速、最高转速的压比变化的MAP图。与某型柴油机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两个压比之间的关系。模型还给出获得同样的增压压比时,低速和高速之间匹配的涡轮当量面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GT-Power软件建立了以某型柴油机为动力单元的闭式循环柴油机仿真模型,通过比较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改变进气成分、进气温度和系统压力,分析运行结果,给出了进气成分、比热比、进气温度及系统压力对闭式循环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9.
王振强 《船舶工程》2017,39(S1):170-173
某船采用了8L48/60CR型电喷燃油共轨主推进柴油机,实现了高效环保等目标。但该柴油机燃油共轨系统压力高、结构复杂,出现泄漏故障时危害严重。本文通过对部件结构的分析研究,得出燃油共轨系统泄漏故障的准确快速诊断与处理方法,为设备检修提供了有效依据,大大提升了设备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