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城市地铁车站内上下、换乘客流集中,车站布置较为复杂,很容易在站内通行瓶颈点发生拥堵情况。以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徐家汇站站厅一处自动扶梯为对象,从监控视频提取乘客的到达速率、步行速度和排队情况,分析乘客在自动扶梯前的行为特性,并运用生存分析方法,探究该自动扶梯处的乘客到达与排队人数之间的关系,得出自动扶梯的实际乘客运输瓶颈,并对车站在日常通勤高峰和在应对大客流时的客流组织方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动扶梯是直接面向乘客服务的车站设备,其安全可靠运行是确保乘客人身安全的必备前提。借鉴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自动扶梯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结合市域铁路特点,对自动扶梯的运行速度、制动器和附加制动器动作要求、梯级链技术要求、变频节能方案、扶梯倾斜角度选取,以及灾害模式下自动扶梯控制方案等关键技术标准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方案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自动扶梯安全事故中,乘客的不规范乘搭是造成客伤的主要原因.为了对乘客的不规范乘搭行为进行预警,提出了基于视觉识别的自动扶梯多维感知系统.该系统包括视觉识别子系统和自动扶梯智能联动运行子系统两部分.阐述了视觉识别系统的软件架构,以及人群密度提取、人体动作异常检测、行人检测与跟踪的视觉识别算法.根据视频控制装置得到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车站乘客及时疏散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行秩序的关键,研究轨道交通车站乘客疏散时间对解决车站疏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利用排队论基础方法和理论,以平峰时期重庆轨道交通车站为例,明确重庆轨道交通车站不同形态,分析不同形式的服务系统,分析影响乘客疏散的影响因素,建立以轨道交通车站乘客疏散时间为研究对象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乘客疏散时间与车站布设形式,通过站台、通道与楼梯间的时间,使用自动扶梯时间、通过车站出入口时间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衔接铁路客运站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由于城际客流和长途客流的加入,大量乘客携带的行李较多,降低了自动扶梯的通过能力,致使该类车站自动扶梯处产生拥堵,影响正常运营,存在安全隐患。从影响机理出发,研究自动扶梯的通过能力受行李影响的变化规律,并通过调查数据拟合出量化关系式,为自动扶梯规模设计提供合理参数,为《地铁设计规范》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铁进出站设施通行瓶颈问题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高峰时期地铁车站人流密集、流量大而影响乘客顺畅有序进出车站的问题,在对地铁车站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影响乘客进出站通行能力的瓶颈因素;结合调研数据和录像资料,定量研究这些瓶颈设施的实际通过能力,并确定影响乘客通行的瓶颈因素为:安检处、上行楼梯口和自动扶梯;提出安检处的通过能力为2 600人/h,将<地铁设计规范>中自动扶梯通过能力修正为6 100 人/h;进一步提出北京站进出站设施的利用系数,为客流组织和新站设计提供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自动扶梯的运行可靠性及维护乘客的安全,文章构建基于 BIM 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自动扶梯智能监测系统,介绍其系统架构,并阐述其 3 大关键技术,即非接触式数据采集技术、基于 BIM 模型的扶梯状态分析和预警技术、基于知识工程的维保辅助技术,以期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自动扶梯的预防性维保和智慧运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毅  李欣 《都市快轨交通》2021,34(6):149-154
自动扶梯是特种设备,其安全性与乘客的人身安全密切相关.自动扶梯状态监测与预警是为了保证自动扶梯安全性的预测性系统,该系统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数据分析软件等组成,采用振动分析原理,实现故障预警及维修部件指导,预防故障或事故的发生.该系统已在北京轨道交通项目中使用,通过对项目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详细阐述该系统应用及运行模式,并结合北京轨道交通6号线和大兴机场线的使用情况,验证了采用振动分析方法的自动扶梯状态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有效性及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与一般建筑物的人员疏散相比,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中的乘客在疏散过程中会受到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的瓶颈约束,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应急疏散问题,以实际车站为背景开展列车发生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试验,比较了步梯和自动扶梯在垂直方向的疏散效率,以及三杆式闸机与双开门式闸机在水平方向上乘客疏散的瓶颈作用状态。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自动扶梯在垂直方向上的疏散效率高于步梯;双开门式闸机较三杆式闸机在水平方向上的瓶颈作用较弱,通过能力更稳定。相关结果可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旅客疏散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并可为应急疏散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首先,对网络化背景下信息需求的变化情况进行归纳;其次,采用面向乘客心理和面向乘客乘坐过程两种理论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需求进行系统分析,得到乘客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最后,以结合实际调查的方式分析北京地铁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解决策略研究成果有助于改善地铁信息服务的质量,也为完善乘客信息系统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许敬辉 《科技交流》2009,39(3):68-70
由于地铁项目的特殊性,对自动扶梯井道需根据确定的扶梯技术参数及功能需求特殊设计,本文从西安她铁二号线扶梯井道尺寸设计过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最深的地铁站莫斯科“胜利公园“地铁站于去年投入运营,它距离地面达90 m。“胜利公园“地铁站位于莫斯科西部,是为纪念1812年战胜拿破仑卫国战争和战胜法西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而修建的。地铁站运送乘客下到站台的自动扶梯长达126 m,乘坐自动扶梯从地铁入口到站台需要近3 min,有两座地下顺向同台换乘的平行车站。“胜  相似文献   

13.
对地铁站台集散区客流密度与行进速度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北京地铁车站出站客流特征,分析了站台集散区客流密度与乘客行进速度的关系,并建立了合适的数学模型.利用北京地铁1号线复兴门站站台集散区客流数据,定量分析了二者的相互影响程度.对提高乘客出站效率提出建议:合理设计扶梯宽度,在楼扶梯的既定设计宽度下,增设自动扶梯数量;合理设置车站楼扶梯的布局及形式,分散设置出口,或借鉴国外地铁车站先进设计理念--换乘楼扶梯和列车运行方向立交垂直交叉设计,使乘客能零距离换乘,实现客流及时疏散.  相似文献   

14.
城轨交通乘客出行信息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乘客出行信息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乘客满意度、改善乘车秩序和减少事故发生具有重要作用.为提供良好的乘客信息服务,必须要明确乘客在不同出行阶段的具体信息需求.采用归纳分析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出行信息的需求进行系统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完善乘客出行信息系统和进一步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质量提供必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自动扶梯及电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深圳地铁一期工程自动扶梯、电梯工艺设计及在国内地铁工程中首次选用的变频调速自动扶梯及无机房垂直电梯的技术参数,并对设计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提出提高设计质量和水平的体会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人们在乘坐城市轨道交通工具的过程中,对不间断接收新闻等一系列资讯信息的需求,不断提升服务水准和服务水平,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建立乘客资讯系统是完全必要的。为此对乘客资讯系统的现状、功能和组成方案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现有客流统计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通过采集车辆四个空气弹簧压力计算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过程中乘客载荷的方法,分别通过三通阀改装及提取BCU控制箱预留信号获取空簧压力信号。在此基础上开展正线试验,采集正线运营车辆的乘客载荷信息,通过采集波形、数据提取、载客量转换及结果分析,计算测试周期内乘客数,满足车辆乘客载荷计算及安全性分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都市快轨交通》2006,19(6):14-14
据解放日报消息:封站改建了整整1年的轨道交通世纪大道站(原东方路站)近日启用,市民可以在此站轻松实现2号线与4号线的“零换乘”。在中山公园、人民广场、上海南站等两线换乘的车站,长长的换乘通道要耗费乘客不少时间。世纪大道站实现了2号线与4号线在同一站厅内的换乘。记者从2号线候车平台出发,乘坐了2部自动扶梯,只在大厅里步行约:20m,再乘坐下行的自动扶梯,就抵达4号线的候车平台。  相似文献   

19.
结合国内地铁设计提出的公共交通重载型自动扶梯技术要求相对现行规范《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步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16899)已大大提高的现状,从自动扶梯运行要求、主要技术参数、梯级设计与试验要求、舒适性指标对比分析国内地铁设计与美国公共运输协会《重载运输系统自动扶梯设计指南》、英国伦敦地铁《地铁重载型自动扶梯规范》有关公共交通重载型自动扶梯的技术要求,对国内地铁公共交通重载型自动扶梯的设计以及电梯行业编制相关规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地铁车站自动扶梯运行方式节能分析,探讨选取自动扶梯运行方式的现实意义,为加强地铁车站自动扶梯的运营管理及节约能源提出建议。自动运行方式、星三角运行方式、变频调速运行方式均能满足地铁车站自动扶梯节能的要求,变频调速运行方式节能最经济适用;星三角运行方式节能应根据自动扶梯提升高度采用;自动运行方式节能一般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