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驾驶员素质驾驶员对突发事件反应时间的快慢,直接影响车辆制动距离,而反应时间的长短,又取决于驾驶员的驾驶技术、身体素质、精神状态等。驾驶员素质差,会使反应时间延长。但驾驶员的素质又受车辆行驶速度的影响。车速过高,驾驶员精神紧张,时间稍长即处于疲劳状态,其应变能力就  相似文献   

2.
为减少长途客运驾驶员因疲劳驾驶而引发交通事故的概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降低客运公司的运营风险,设计了主观问题测试、心理反应检测及语音检测3种便捷检测方法,以快速判定驾驶员出车前的疲劳状态。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获取了11个显著相关的问题因子,根据各因子与疲劳状态的相关显著程度为其设置分数,并对不同状态下的问题测试得分进行了阈值划分;应用心理反应测试仪获取深视力差异、速度估计差异、复杂反应时间等心理指标,确定了深视力差异和修正反应时长在清醒及疲劳状态下具有显著差异;通过手机录音软件采集语音信号,采用Cool Edit Pro,MATLAB等软件采集并处理短时平均幅度、短时平均能量、近似熵等指标特征值,建立心理指标与语音信号指标间的关系式。最后,选择脑电信号(α+θ)/β作为验证性指标并设计了验证性试验,对19名长途客运驾驶员分别进行了3种便捷检测和一种验证性检测。结果表明:主观问题测试法对驾驶员是否适宜执行驾驶任务检测结果准确率高,但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从而产生"假疲劳"现象,不宜单独使用;"主观问题测试法+心理反应检测法"为最优的组合检测方法,其检测正确率为84.2%,优于单一检测方法,推荐客运公司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3.
安全隐患 视线受限,情况处理突然。车队行驶时,彼此间距较短,交通情况观察不清,情况处理没有提前量,易出现追尾、避让不及等事故。 疲劳困倦,精力分散。因受车队纪律约束,驾驶员的随意性受限,长距离行驶时,易产生抑制性疲劳和困倦,反应迟钝,操作迟缓,遇有突发情况不能准确处理。 性情急躁,追车赶队。由于驾驶员技术水平有差异,有的可能会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判别驾驶员的疲劳驾驶状态,本文利用模拟驾驶器开展驾驶实验,采集了20名驾驶员在疲劳状态和正常状态的实验数据;为了提取能表征驾驶员疲劳和正常驾驶状态时的行为特征,本文对获取的速度、方向盘转角和车辆横向位置的样本熵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取了该三类参数的样本熵作为疲劳驾驶的有效特征组;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驾驶员疲劳驾驶判别算法,并采用测试集样本对构建的算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于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的准确率较好、运行时间较短、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龙夫 《汽车运用》2005,(6):31-31
困倦驾驶预警。采用1台摄像机监视驾驶员的面部表情以及驾驶员的眼睛睁开程度,一旦监测到驾驶员困倦的表情和眼神,系统便发出声音警告。系统还可在驾驶员的视线离开道路时发出警告。也有的采用1台道路传感摄像机和车轮角度控制传感器,不断地监测驾驶过程中驾驶状况的变化,根据车轮操纵状况和汽车行驶等情况,判断驾驶员注意力是否集中,必要时产生声音或其它形式的警告。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但是可见一年四季,疲劳和困倦都围绕我们不愿散去。对于驾驶员来说,疲劳和困倦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据统计,因疲劳驾驶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数的10%~15%,被称为"道路交通安全的‘首祸’"。太多的惨痛教训不断提醒我们,注意安全行车,切勿疲劳驾驶。  相似文献   

7.
驾驶员动作,反应特性交通事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驾驶员反应时间、运动时间及动作稳定性的测试分析,探讨了其与交通事故倾向性的关系,并寻求其规律,以便科学灶对驾驶员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8.
针对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性能的测试需求逐渐增加,使用测试员模拟疲劳动作的测试方式,存在疲劳动作重复性差、测试环境难以控制、系统响应时间测量不准确的问题,搭建了一种自动化的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在环测试平台。该平台由仿生机器人、六自由度驾驶模拟器、光照模拟系统、测试管理与数据处理软件组成,可实现由控制软件根据预定义的测试动作列表,发出仿生机器人疲劳动作指令,被测疲劳检测系统识别机器人动作并发出语音报警,数据管理系统识别报警信号,达到自动化的测试管理与数据处理的目标。同时,驾驶模拟器与光照模拟器可以根据预设的驾驶舱振动谱与外部环境光照条件,复现实际道路运行时的环境条件。选取典型的驾驶员疲劳动作进行测试,对比了3款被测系统分别由测试平台和测试员测试的性能表现。结果表明:(1)3款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均能正确识别仿生机器人的疲劳动作,在测试平台上的误检率、漏检率表现与测试员测试方式非常接近;(2)利用测试平台可以快速复现驾驶员疲劳动作与环境光照条件,有效提高测试结果的一致性;(3)与测试员测试方式的耗时相比,利用测试平台可提升50%的测试评价效率。  相似文献   

9.
身心疲劳会使驾驶员的驾驶机能下降、失调,对安全行车产生不利影响。统计显示,因疲劳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有较大比重。疲劳后的主要表现有:⑴反应时间显著增长。据研究,工作1天后,驾驶员对红色信号、声音及其他刺激因素的反应时间增长了,有的甚至增长2倍以上。⑵操作能力下降。疲劳之后,动作准确性下降,有时发生反常反应(对于较强的刺激出现弱反应,对于较弱的刺激出现强反应)。动作的协调性也受到破坏,以致反应不及时,有的动作过分急促,有的动作又过分迟缓。有时,做的动作并不错,但不合时机,这在制动、转向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⑶判断失误…  相似文献   

10.
反应时间是停车视距的1个重要影响因素,现有的停车视距模型较少考虑公路隧道洞外环境对驾驶员反应时间的影响。为研究公路隧道接近段的反应时间分布特性,选取25名驾驶人开展在公路隧道洞外不同距洞口距离、测试时刻和植被面积占比等条件下的室内仿真试验。利用公路隧道反应时间测量试验平台采集驾驶人的反应时间,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差异性显著检验,构建测试时刻、距洞口距离和反应时间关系度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修正现有停车视距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①不同测点(距洞口距离)对应的反应时间存在总体显著性差异,反应时间随距洞口距离的减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距离洞口40~60 m时反应时间达到最小;②不同植被面积占比对应的反应时间没有总体显著差异;③不同测试时刻对应的反应时间存在总体显著性差异,且测试时刻与测点间没有交互作用,反应时间随测试时刻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16:00反应时间达到最小;④基于反应时间建立的新停车视距模型的校正系数为0.62,其计算值小于规范计算值,二者差值随设计速度的增加而增大;⑤经过新隧道实测值的验证,模型的预测值和实测值无显著差异,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驾驶员在隧道中间段因驾驶疲劳带来的行车安全问题,对隧道驾驶疲劳唤醒段设置长度进行研究。首先,建立疲劳唤醒段的刺激量与其产生疲劳唤醒后对驾驶员的唤醒程度以及唤醒维持时间的相互关系; 然后,进行蓝、紫、青3种色彩,3种亮度及5种刺激持续时间共45种不同刺激量组合下疲劳唤醒段的静态唤醒试验,研究隧道疲劳唤醒段不同刺激量对被试驾驶员唤醒程度的影响规律,建立刺激量与唤醒程度的相关关系模型,得到疲劳唤醒段刺激量应不低于8.84 cd·s/m2; 最后,分析不同刺激量的疲劳唤醒段对驾驶员唤醒的维持时间,建立不同运行速度条件下疲劳唤醒段刺激量与唤醒维持时间的相关关系模型,根据不同运行速度下隧道疲劳唤醒段侧壁可设置的最高亮度,得到不同运行速度下隧道疲劳唤醒段应设置的长度。当设计速度为60、80、100 km/h时,第x(x∈[1, N-1])处疲劳唤醒段的设置长度分别为160、200、220 m,第N处疲劳唤醒段的设置长度应保证剩余路段驾驶员的正常驾驶,且不低于65、80、90 m。  相似文献   

12.
目前利用驾驶模拟器开展驾驶员临界反应特性的研究很少。本文在调查问卷、驾驶员静态指标的测量以及基于驾驶模拟器的驾驶员反应时间的测定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对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建模,并通过数据校验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这种方法为研究驾驶员应急反应行为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王卓 《天津汽车》2009,(11):50-52
有效防止和监督驾驶员疲劳驾驶,对降低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眼睛状态识别的驾驶员疲劳状态的识别方法。首先通过计算累计背景和当前帧的差分图像的质心确定脸部范围,然后采用了二值边缘图像的人眼定位方法,计算出眼睛区域的面积和持续闭合时间,依据PERCLOS准则,判断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实验表明,系统能够实时准确地定位人眼及检测眼睛的开闭状态,从而有效地检测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驾驶员疲劳驾驶导致交通事故的根本理论原因,本文分析了驾驶疲劳的形成过程及其机理。基于人因工程学角度,以疲劳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承担驾驶负荷的驾驶员身体系统,并把驾驶行为分为三个阶段,把每一阶段所产生的疲劳严格区分为精神疲劳和体力疲劳。根据驾驶疲劳的程度,把驾驶员的疲劳状况分为了四类,建立了驾驶疲劳累积模型。根据对驾驶疲劳形成的系统分析,概括了现阶段疲劳驾驶监测技术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了对疲劳驾驶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驾驶员疲劳事故隐患消除技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鹏 《汽车电器》1998,(4):16-17
从生命科学范畴论述了驾驶员疲劳事故隐患的起因,提出消除疲劳事故隐患必须消除驾驶员开车时的异常疲劳和大脑麻痹。根据该思想研究成功佩带于驾驶员小腿部与手腕部的驾驶员疲劳事故预防器,能在十几min至一二h消除驾驶员已有的异常疲劳,清醒大脑。在开车时佩带,可预防驾驶员身体异常疲劳和大脑麻痹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驾驶员在真实交通危险工况中的制动反应时间。通过对上海地区采集到的真实交通工况进行筛选和分类,得到6种典型的危险工况类型。对这6种危险工况,特别是"前车减速"工况中驾驶员制动反应时间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的制动反应时间随危险工况类型不同而不同。相对于由其他车辆导致的危险,当危险是由行人等易受伤害的道路使用者引起时,驾驶员的制动反应时间更短。在"前车减速"工况中,当车速上升、危险紧急程度增加或者在非路口行驶时,驾驶员制动反应时间有减小的趋势。本研究为开发适合我国特殊交通状况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减少因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降低交通参与者生命财产受损风险,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道路客运车辆驾驶员疲劳驾驶监测系统。该系统具有三个部分,分别是可穿戴设备采集终端、智能手机软件和监控中心监测终端,其中监测系统有效连接驾驶员和监控中心,当终端节点采集的数据超过阈值,监控人员将及时干预驾驶员,有效实现风险预警。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疲劳判定的准确率达94%以上,可用性高稳定性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研究营运长途客车驾驶员的疲劳累积规律是保障公共交通安全的需要.针对黑龙江省海伦市营运长途客车驾驶员,设计疲劳累积随车实验,采集驾驶员状态视频及驾驶员感知判断能力、自我主观疲劳评价等指标,利用视频分析处理软件将驾驶员状态视频转化为PERCLOS-P80值,以此作为疲劳程度的衡量指标.分别从原始疲劳和驾驶疲劳2个方面,对营运长途客车驾驶员疲劳累积规律进行分析,得出原始疲劳与前1d的实际睡眠时间呈负相关、与驾驶时间差呈正相关;驾驶疲劳与原始疲劳及连续驾驶时间呈正相关、与累计休息时间呈负相关的结论.建立了疲劳累积与驾驶员工作、休息时间的关系模型,运用回归技术对模型进行标定,其拟合优度达到0.929.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对不同原始疲劳值的驾驶员提出了连续驾驶时间的风险临界值(F=0.3时),给出了营运长途客车驾驶员工作休息建议,为其安全驾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随着智能驾驶汽车的高速发展,L2级别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装车率也越来越高,L3级自动驾驶已逐步实现,而安全自动驾驶还尚未完全落地,当前正处于人机共驾阶段,尽管ADAS系统可以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但疲劳驾驶、分心驾驶和危险驾驶等交通安全“隐形杀手”仍长期存在,给驾驶员和乘客带来生命安全,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能有效避免疲劳或者分心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已经成为避免事故和改善道路驾驶安全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文介绍了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工作原理,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驾驶员监测系统的测试评价方法,并总结了该系统的未来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20.
驾驶员反应时间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检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驾驶员对外界信息反应时间检测系统的检测原理,结构及检测方法,并通过实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驾驶员事故群与无事故群在反应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的结论。指出了对驾驶员反应时间检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