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正加拿大将建造全国最大规模的污水排放隧道,灰桥湾(Ashbridges Bay)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污水将通过隧道全部排放至安大略湖。新的排污隧道建成后,将取代过去的老旧排污水管,并将成为加拿大境内最大的污水排放管道,每天可排放大约10.4亿加仑(约39亿L)污水。工程包括1个位于湖底岩层内长约3.5 km、直径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高速公路征管所、服务区等场所排放的生活污水自主净化、处理能力逐渐无法承受日趋增长的排放量的问题,研发了基于化粪池废水回收利用的自动喷灌系统。在介绍该系统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分析该系统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并提出解决对策,最后阐述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浙江省高速公路30对服务区污水处理方案的调查,及对沪杭甬和杭金衢高速部分服务区污水取样研究,针对污水氨氮浓度高的特点,采用兼氧-好氧-物化的组合工艺来处理这类污水,研究结果表明,污水的各项指标均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经核算,该工艺每吨水的处理成本约为0.58元,经济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序批式生物膜技术(SBBR)+超滤膜工艺对人工模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在周期为6h,经过进水、闲置、曝气、沉淀和排水5个工序后,出水COD、NH_4~+-N、TN、SS、色度、浊度和PH值均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中的一级标准。并且具有很强的抗水力负荷,COD、NH_4~+-N和TN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5.
船检机构作为船舶质量把关机构,需加强对防止生活污水污染的检验,保证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或系统的配备满足法规、规范的标准,减少船舶对内河水域造成的污染,有效控制内河水域污染源,为打造绿色内河水运环境发挥作用。文中以"十二五"内河船舶生活污水防污改造为背景,通过对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以及排放控制等简要介绍,重点研究了内河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安装和检验要点,为船舶装设符合法规要求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燃气电站供气要求,需要把供气干线进行改造,扩大管径,并与已建系统进行连通。改造后的输气流程可以使用新管线,也可以使用旧管线;可以补充天然气,也可以将多余的天然气输走。新建系统与已建系统的动火连头由于牵扯面大,安全隐患多,需要进行严密的施工组织,才能安全地完成施工。  相似文献   

7.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技术主要是对沥青旧路面的一种养护新技术,在重新就地加热、耙松、添加外加剂等材料进行复拌,使其恢复原有沥青路面功能的一种循环再生工艺,并在其摊铺的同时,同步进行一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的加铺施工技术,该工艺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我国大量高速公路已进入路面维修期,每年将有数亿吨的废料产生,而绝大多数作为工业垃圾来处理,严重浪费资源,废料排放也会形成土地的占有和污染,采用该技术可代替新路面材料使用的同时,可以减少更多的能源浪费和废气排放,也节省了原路面铣刨、运输设备及材料,大大减低资源耗费,成本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8.
大直径盾构越江隧道的错台、破损和渗漏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若注浆量较大容易导致压注点附近较大的错台。结合上海延安东路隧道北线修复工程,针对隧道壁后注浆层厚度、错台、破损和渗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相互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隧道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对今后同类型隧道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约有40%、近25亿人口缺少基本的卫生设施。由于全世界卫生设施缺失,每年,约有150名儿童死于腹泻。即使是在家用卫生间和社区公厕比较普及的城区,也有约21亿人使用与未安全清理的化粪池相连的厕所,或者是把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明沟或地表水中。厕所设计、坑厕清洁以及污泥处理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还有废物利用新方法的出现,将有助于政府及其合作伙伴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社区。  相似文献   

10.
隧道是地下空间重要的利用方式,有效缓解了交通的压力,尤其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两座城市之间的道路由于大山的阻隔,不但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经济,更使人们正常的出行秩序受到了一定的阻碍。隧道是社会进步重要的产物,不仅能够提升城市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也改善了地方的经济建设。但在隧道修建时,会产生施工废水,若直接排放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要求,并影响周边生态环境。因此,基于铁路隧道建设的重要价值,应重点分析隧道废水产生的主要根源,运用净化处理技术,提升隧道工程的建设品质,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以广佛线城际轨道交通为背景,详细论述了泥水盾构在施工过程中泥膜形成的过程,以及泥膜对盾构推进的重要作用,并根据泥膜加压试验得到了实际工程中泥膜的特性。研究表明,施工中的调制浆系统所调制的浆液的特性是决定泥膜形成速度和泥膜质量的关键,也是决定泥水盾构推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广佛线泥水调制浆系统的施工组织与安排,为类似以砂土为主要结构土层的盾构施工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客-大盾构区间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简要地介绍了盾构法施工的基本概念和工法要点,对广州轨道交通三号线客-大区间盾构施工的技术方案做了初步总结与评价,并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体会,深入研究了技术要点和管理方法,可为今后进一步提高盾构法施工技术水平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盾构隧道施工安全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盾构法隧道施工,掘进速度快、质量优、对周围环境影响小、施工安全性相对较高,但盾构施工技术有着自身的特点,安全管理工作只有适应盾构施工的特点,才能利用盾构的优势、克服传统隧道施工的劣势,真正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工作。文章对盾构施工中要注意的几个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盾构始发和到达安全掘进控制技术是困扰盾构隧道施工的主要难题之一。盾构进出洞施工中,面临掌子面失稳、土体坍塌、涌水涌砂、地表沉陷、盾构"抬头及磕头"等诸多施工风险。本文从基坑及隧道的破坏模式,塑性区分布范围出发,通过有限差分法针对易受扰动的浅埋砂层地层盾构始发段进行了研究,为加固区范围大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在不采取加固措施时,基坑开挖后隧道始发段的竖向位移、拱底的隆起和最大纵向挤出变形量均过大,显示基坑将发生坍塌等破坏。当盾构始发段主要加固措施为旋喷桩,加固后的土体的物理参数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本文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旋喷桩的合理加固区域。  相似文献   

15.
西安地铁二号线区间隧道施工对城墙等国家级文物的影响是隧道安全施工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针对该地铁工程介绍了上行线隧道盾构下穿护城河及城墙时的地表变形控制措施和施工变形监测方案,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隧道盾构施工中,造成地表沉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盾构施工过程中,注浆必须同步、足量且补浆及时;随着盾构的推进,需要不断调整土压力以适应地层的变化。隧道已经安全通过城墙,表明所采用的地表沉降控制措施和监测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海底隧道盾构法施工方案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盾构法已经在国内外的地下工程中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国外一些著名的海底盾构隧道,如英吉利海峡隧道、日本东京湾海底公路隧道、荷兰W esterschelde隧道;国内盾构技术也发展迅速,先后建成上海大连路、复兴东路过江盾构隧道,还有在建的上海翔殷路越江公路隧道、上中路隧道和已经开工建设的武汉、南京、上海长江桥隧工程等。这些海底、江底隧道的修建为盾构隧道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首先论述了国内外大直径、高水压、长距离推进等盾构施工关键技术,并结合珠江口海底隧道的建设条件与国内外的施工成功实例,对海底隧道盾构法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广州地铁六号线东山口站为国内首例在周边环境复杂条件下实施"先隧后站、盾构隧道扩挖"修建地铁车站的工程。文章介绍了该站左线站台隧道在盾构隧道的基础上扩挖形成地铁车站的主要修建技术及施工特点和难点。实践证明,采用盾构与明(暗)挖法相结合修建地铁车站的施工技术,是城市繁华地区修建地铁车站有效解决区间盾构隧道与车站施工相互干扰难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现场测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上海市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工程R413线区间盾构隧道为工程背景,根据现场测试结果对盾构下穿南新环铁路干线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管片结构的内力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盾构掘进过程中,盾构到达和盾尾推出这一阶段对测点沉降速率影响最大,而到后期沉降速率较小;实测的地层压力均小于初始地层应力设计值,这是由于经注浆加固后的地层有效地分担了一部分荷载所致。文中提出的盾构下穿铁路时采取的施工技术措施,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隧道建设的大发展,面临的复杂地质和环境问题以及劳动力紧张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预切槽法是一种独特的施工技术,是介于浅埋暗挖法和盾构法之间的一种方法,它和浅埋暗挖法配合可以形成复杂地质和地面环境下的新型隧道施工技术。采用此法可大大提高施工的机械化水平,同时可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降。文章论述了预切槽工法的机械组成、控制地层变形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相信这种工法必将以其良好的控制地层变形能力和灵活性重新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盾构掘进参数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盾构法作为地铁隧道施工的一种主要施工方法已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由施工引起的地层移动和地表沉降是盾构隧道设计和施工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文章以深圳地铁5号线洪浪-兴东盾构区间下穿广深高速公路立交桥隧道施工为工程依托,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对影响地表沉降的掘进参数进行了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地表下沉与盾构掘进参数密切相关,适当加大注浆压力能有效控制地表沉降;同时,土舱压力与土体原始侧向压力接近时地表沉降量最少.实测地表沉降与掘进参数的关系表明,当注浆量一定时,地面沉降随土舱压力的增加而减小;地表沉降随着注浆量及注浆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