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阐明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发生之前海马产生的未成熟神经元是否在SE之后发生异常整合,包括底树突形成、门区迁移和轴突芽发。方法 Pilocarpine制作小鼠颞叶癫痫模型,在SE诱导前1周采用BrdU或携带绿荧光蛋白的逆转录病毒标记齿状回新生细胞。SE后8周,采用BrdU+Map2和BrdU+NeuN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分别观察分析新生神经元底树突的形成和向齿状回门区的异常迁移。通过齿状回内分子层(inner molecular layer,IML)GFP荧光信号分析观察新生神经元的轴突芽发。采用t-检验分析对比SE组和对照诱导组异常整合细胞的数量。结果对照诱导组动物标记的新生细胞基本未发生异常整合。在SE之后8周,(20.8±8.4)%的新生细胞形成底树突,(15.9±7.4)%的新生细胞发生门区异位迁移,其数量较对照诱导组动物明显增多(P<0.05)。SE组动物齿状回IML出现明显的GFP阳性芽发信号,而在诱导对照组则未出现。结论 SE发生之前海马产生的未成熟神经元在SE之后仍可发生底树突形成、门区异位迁移和轴突芽发等异常整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小鼠颞叶癫痫慢性期CA3区细胞丢失是否影响齿状回神经元新生。方法 Pilocarpine诱导制作小鼠颞叶癫痫模型,在慢性期(诱导2月后)采用BrdU标记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subgranular zone,SGZ)新生细胞,尼氏染色将标本分为CA3区细胞部分丢失(Ⅰ型)和严重丢失(Ⅱ型)组。BrdU+NeuN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新生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DCX和BrdU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两组动物齿状回细胞增殖和新生细胞的存活。结果与Ⅱ型组动物比较,Ⅰ型组动物齿状回SGZ和颗粒细胞层(granule cell layer,GCL)BrdU+NeuN双标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但双标细胞占BrdU免疫阳性细胞总量的比例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型和Ⅱ型组动物齿状回SGZ区DCX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BrdU标记6周后,Ⅰ型组动物齿状回存活的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量较Ⅱ型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小鼠颞叶癫痫慢性期CA3区损伤通过影响新生细胞的存活而降低了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阿司匹林(aspirin)通过抑制脑内炎症反应对颞叶癫痫(TLE)慢性期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从海马神经再生角度初探其机制。方法匹鲁卡品(pilocarpine)制作小鼠TLE模型,在慢性期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阿司匹林(20、60、80mg/kg)或同体积生理盐水,用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海马环氧化物酶-2(COX-2)和前列腺素E2(PGE2)变化,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动物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并观察海马神经元C-fos表达变化,BrdU+C-fos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齿状回新生细胞的功能整合。重复测量(repeated measures)ANOVA比较各组水迷宫潜伏期,One-way ANOVA方法分析各组染色阳性细胞计数结果。结果腹腔注射60、80mg/kg阿司匹林可以明显降低海马COX-2和PGE2的表达(P<0.01)。与正常同龄对照组比较,TLE慢性期动物在Morris水迷宫任务中的表现明显下降,而与生理盐水注射模型组比较,阿司匹林治疗组明显缩短了定位航行实验第3~5天的潜伏期并提高了空间探索实验中穿越目的象限的时间比例(P<0.01)。BrdU+C-fos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组动物齿状回双标细胞数量较生理盐水注射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阿司匹林可以改善TLE慢性期小鼠空间记忆能力。通过抑制脑内炎症反应、改善齿状回微环境,促进海马功能性神经再生可能是阿司匹林的治疗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C57/BL6小鼠海马发育老化过程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取不同胚龄(embryonic day,E)、生后(postnatal day,P)日龄或月龄的小鼠海马,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Bcl 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E16 d~P7 d,海马CA区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B...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 tanⅡA)对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小鼠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 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TZ组及tanⅡA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分2次(间隔48 h)侧脑室注射STZ 3 mg/kg建立AD模型,tanⅡA组分别给予20、40、80 mg/kg tanⅡA溶液灌胃,每天1次,共28 d。Morris水迷宫评价小鼠的学习记忆力,尼氏染色观察皮质及海马神经元的损伤,Western blot检测皮质和海马内质网应激和凋亡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STZ组比较,tanⅡA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缩短,小鼠穿越平台的次数及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增多(P<0.05);皮质及海马神经元的数量增加(P<0.05);皮质及海马GRP78、磷酸化eIF2α、ATF6、CHOP、磷酸化JNK、Bax、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减少(P<0.05),Bcl-2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 tanⅡA能改善侧脑室注射STZ诱导的小鼠认知障碍,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质网应激及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蒽环类药物靶点TOP2A(DNA topoisomeraseⅡalpha)基因表达水平与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PTEN(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基因表达及PI3K(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基因突变的相关性,为乳腺癌预后及药物疗效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确诊的96例乳腺癌患者的手术切除肿瘤样本,通过分支DNA-液相芯片法检测TOP2A、HER2、PTEN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xTAG液相芯片法检测PI3K基因突变,并对检测结果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明确TOP2A与HER2通路基因的关系。结果蒽环类药物靶点TOP2A和HER2存在共表达性,HER2基因高表达时,TOP2A趋向于高表达(P=0.01)。PTEN表达与TOP2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性关系。PI3K突变与TOP2A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PI3K突变时TOP2A趋向于高表达(P=0.004)。结论蒽环类药效预测因子TOP2A与HER2通路的关键因子相关,提示HER2表达和PI3K突变是调控TOP2A表达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化疗药物耐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人结肠癌细胞HT29生长及其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B细胞淋巴瘤-2(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为结肠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处理人结肠癌HT29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不同处理组所收集细胞TGF-β1和Bcl-2 mRNA表达;小鼠腋下接种HT29细胞制备小鼠结肠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丹参酮ⅡA处理组,每周测量肿瘤体积1次,4周后摘取肿瘤称重并保存肿瘤;Western blot检测提取自HT29细胞和肿瘤组织内TGF-β1、Bcl-2蛋白表达。结果随着丹参酮ⅡA浓度升高,HT29生长抑制率增加;丹参酮ⅡA浓度增加对TGF-β1和Bcl-2 mRNA及蛋白表达产生抑制作用;丹参酮ⅡA对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的体积抑制率为28.63%;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丹参酮ⅡA组肿瘤体积内TGF-β1、Bcl-2蛋白水平降低。结论丹参酮ⅡA对结肠癌细胞HT29及其裸鼠模型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丹参酮ⅡA下调TGF-β1和Bcl-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GF-βRⅡ)及纤维连接蛋白(Fn)在小鼠肾泌尿小管发育中的时空性表达,探讨TGF-βRⅡ和Fn与泌尿小管发育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体视学方法,测定不同胚龄(E12、14、16、18d)及生后日龄(P1、3、7、14、21、28、42d)小鼠肾泌尿小管TGF-βRⅡ和Fn的表达及其含量变化.结果 TGF-βRⅡ在各期肾小管及集合管内均有表达,其表达量随着发育逐渐增加,但在各期近端小管强烈表达,各期集合管表达较强,而各期远端小管表达较弱;Fn在各期肾小管、集合管的基底膜处均有表达,其表达量随着发育逐渐增加.结论 TGF-β和Fn可能对小鼠肾泌尿小管的发育以及成熟泌尿小管结构的维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57/BL6小鼠海马结构发生发育及衰老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不同阶段C57/BL6小鼠海马结构中的细胞凋亡;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不同阶段C57/BL6小鼠海马结构中Caspase-3的表达。结果 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显示:胚龄(embryonic day,E)12d~18d凋亡细胞渐增多;生后(postnatal day,P)1~7d渐减少;P14d~2月主要于齿状回、海马沟和海马槽的白质区可见少量凋亡细胞;3月~18月仅在齿状回亚颗粒细胞层见零星分布。阿蒙角(Ammons horn,CA)及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多形层及分子层细胞凋亡率P1~P14d渐下降。CA及DG主细胞层细胞凋亡率P1d最高,以后逐渐降低。Caspase-3免疫荧光结果示:E12~E16d阳性表达细胞渐增多;E18~P3d继续增多,主要分布于CA锥体层及DG颗粒层;P5~P14d分布渐减少;P21d~18月各区仅见少量阳性细胞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示E18~P3dCaspase-3表达增加;P5~P21d表达降低;P21d后趋于稳定。结论生后1d为小鼠海马结构凋亡高峰;Caspase-3为重要凋亡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携带SCN1A基因突变的Dravet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特征,以期为临床治疗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9名Dravet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性16名,女性13名,平均年龄3.2岁),并对患儿进行了SCN1A的基因检测、认知功能评价及脑电图分析。结果 19例患儿检测到SCN1A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接突变以及大片段缺失。SCN1A+组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07月,SCN1A-组为10.00月(t=3.465,P=0.020)。SCN1A+组首次发作即为癫痫持续状态(SE)的患儿比例为68.4%(13/19),SCN1A-组为10%(P<0.05),1岁以前月发作频率SCN1A+组为(5.44±1.62)次,SCN1A-组为(0.98±0.4)次(P<0.05)。SCN1A+组患儿脑电背景波出现弥漫性慢波的比例为73.7%(14/19),SCN1A-组为3例(30%)(P<0.05)。精神运动发育评估的结果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CN1A基因突变阳性患儿发病年龄早、发作频率高、SE患儿比例高、脑电图背景更容易出现弥漫性慢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地塞米松处理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对激素处理的成骨细胞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 RAS)的调节作用。方法首先采用不同浓度(10~(-10)~10~(-5)mol/L)和作用时间(3、6、12、24、48 h)的地塞米松干预成骨细胞,利用实时定量PCR(q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Western blot测定RAS各主要组分肾素、ACE、血管紧张素受体Ⅰ(angiotensin receptor 1, AT1R)、血管紧张素受体Ⅱ(angiotensin receptor 2, AT2R)的mRNA和蛋白表达,确定地塞米松对成骨细胞RAS作用的最适浓度和时间。选择地塞米松最适作用浓度(10~(-5)mol/L)和时间(24 h)以及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滞剂(米非司酮10~(-5)mol/L)、ACEI(卡托普利10~(-11)mol/L)干预细胞,设立6组分别为:对照组、地塞米松组、米非司酮组、卡托普利组、地塞米松+米非司酮组、地塞米松+卡托普利组;分别应用qRT-PCR和ELISA及Western blot测定各组RAS主要组分(肾素、ACE、AT1R、AT2R)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皮质激素应用后成骨细胞内RAS(肾素、ACE、AT1R、AT2R)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使用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滞剂米非司酮与ACEI卡托普利后均可使上述改变受到抑制(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能够激活成骨细胞局部RAS,ACEI卡托普利可抑制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