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陈彦 《中国电动车》2009,(12):19-20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的方向,其基本思路是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文章重点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穆丹丹  曹杰 《中国电动车》2012,(2):58-58,57
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培养适应建筑施工管理(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钢筋混凝土施工》是该专业一门核心专业主干课,根据目前的现状与就业岗位需要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在"校企合作、两环境、双循环"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以施工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开发。打破沿袭多年的学科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原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体系按建筑施工工作过程重新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深化,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逐渐成为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各学校的新能源汽车专业都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很多都值得我们学习,笔者面向全国开办有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院校,针对其专业课程体系做了调研,并将调研结论进行分析,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李洁 《中国电动车》2013,(10):149-151
本文主要介绍了采用"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开发方法"对高职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业标准的开发过程及结果,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核心技术课程开发、课程体系、专业标准实施中的问题等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智能网联汽车是当前汽车技术发展的热点,也是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为了对接汽车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技工院校增设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新专业开发与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本文就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特质、技工院校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构建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提出分类分层的构建模式,以期为职业院校开展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连续、课程体系不连贯,以及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标准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按照技能逐级递进、能力渐次提升的规律,构建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开发资源,组建中高职混编教学团队和构建“四维度、多主体”的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有效保障了人才贯通培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汽车智能技术产业链岗位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分析,深入剖析该产业工作领域及典型工作任务,对标1+X等级制度,探索符合区域汽车智能产业所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衔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专业创新并实践对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理虚实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等保障条件,为专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职业院校汽车智能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中"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与思考,笔者认为,在职业学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如何将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校教学中的"学习情境",是课程开发中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汽修案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蓄电池组件检查与维护作业》学习情境开发",对"工作任务"如何转化为"学习情境"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汽车专业“1+x”证书试点展开研究,探究中高职的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衔接,优化了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打造以初、中、高级鉴定考核为标准的质量评价体系,打通职教学生通往高层次教育的“高速路”,全面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课程名称),是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描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基本学时)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它是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  相似文献   

11.
正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本文围绕汽车专业中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的衔接,并基于中高职衔接的特点,研究并构建了中高职衔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并通过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有效解决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该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及其他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提供经验借鉴和范例。1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中  相似文献   

12.
随着汽车行业逐步向"新四化"的方向发展,车辆工程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当前汽车类专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文章针对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河南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实际,通过优化传统课程设置、积极开设学科前沿和交叉融合类课程、增加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课程、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改变课程教学手段等举措,就新工...  相似文献   

13.
在大数据背景下,阐释当前高职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相关要求,通过对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与学问题分析,提出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教学策略,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框架。以《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专业课程为例,通过对该课程学习领域、任务目标、教学资源内容等方面的实践分析,对高职院校加强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当下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对汽修技能人才的需求特别大,但我国汽修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需要加快发展汽修职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更好地为汽车维修行业提供技术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国家近些年发布了若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文件,目的就是要积极探索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量专业技能人才,不断推动技术产业升级发展。而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举措之一,是打通从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通道的关键一步,而课程体系的设计则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环节。因此,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培养  相似文献   

15.
当前,职业院校越来越多地承担着培养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但是,职业院校所面临着的生源问题也日益成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危机。首当其冲的我们职业院校要面临的就是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课程体系是关键一环。而对我们汽车维修专业来说,自身的行业特点,有其鲜明的特色,教学过程实践性强,构建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尤为重要。项目化教学在汽车维修专业里应用,是符合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必要需求。现以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构建项目化教学体系为例,以教学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研究,打破传统的课程教育模式,按照"行动导向"来设计各种教学方法,构建汽车维修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形成与行业完全接轨并能促进职业能力提升的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大多采用学科体系课程,既不符合职校生的学习特点,又难以保证人才质量。构建"任务驱动"和"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将资源库建设和模块课程同步一体化设计,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的重要保障。1汽车机电专业课程模式现状我们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座谈、查阅资料等研究方法,先后对28所开设汽车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及20家汽车企业开展了深入调研。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  相似文献   

17.
<正>2021年3月19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较大调整,体现了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新要求。2021年4月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李克强总理指出职业教育是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孙春兰副总理指出要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汽车类专业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是面向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新需求。  相似文献   

18.
正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能力强、对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强、社会与岗位适应能力快、创新素质高、综合素质好的特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立足行业,依托地方,树立面向职业世界、面向工作世界、面向生活世界的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重构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发展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正>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德国人最先提出"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的融合,提出了掌握工作过程知识的问题需要整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实质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不是仅追求学科架构的系统化。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我国也建立了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学习领域课程,它突破了传统以知识点为基础的学科课程体系,通过设计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出企业所倡导掌握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岗位工作能  相似文献   

20.
唐杲 《中国电动车》2011,(10):108-109
本文基于姜大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对素质教育课程《轨道交通职业意识的培养》进行体系重构,将学习内容分为三个学习情境,并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进行创新,通过教学实践,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成为企业所需要的职业化人才打下了良好的素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