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我国电气化铁道用接触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我国电气化铁路用接触线生产技术总体上参差不齐,接触线性能还不能完全满足高速电气化列车运行技术的要求。随着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开发具有良好经济性、高强度、高导电性能的新型接触线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采用上引连挤法制备Cu-Mg合金单线,通过抗拉强度、扭转、反复弯曲试验,导电率测试等方法研究合金的机电性能及组织结构,结果表明:传统工艺(上引杆坯直接冷加工)生产的承力索单线性能满足TB/T3111-2005标准;上引连挤新型工艺生产的承力索单线各性能均能满足TB/T 3111-2017标准,其高机电性能源自于铜合金杆坯的铸态变形、晶粒强化、塑性强化。  相似文献   

3.
针对国内外几种常用铜合金接触线,重点分析了其各自的强化原理和合金元素对合金导电率的影响,并对几种合金接触线的力学电学性能、价格、目前的制备工艺、发展现状及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为高速铁路接触线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铜合金接触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从接触线的应用实际出发,说明了研究铜合金接触线的必要性,依据金属强化理论及对产品技术、工艺性能的要求,提出了合金配方确定原则,通过剖析国外产品吸试验研究比选合理的合金配方,研究的系列配方产品可满足不同运用条件下对机电性能不同侧重的要求,并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制的无焊接接头铜合金接触线主要机电性能明显优于纯铜接触线,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可用于繁忙、重载、高速及一般电气化线路,提高  相似文献   

5.
详细阐述冷加工结合热处理试制Cu-Cr-Zr合金接触线的工艺过程、加工难点和试验结果分析,通过工艺对比和多项试验结果分析寻找最佳生产工艺,为产品开发提供基础研究数据。采用2种工艺方法试制Cu-Cr-Zr合金接触线,工艺1采用上引连铸、连续挤压、固溶处理、轧制、时效处理、剥皮、成品拉拔;工艺2采用上引连铸、连续挤压、轧制、时效处理、剥皮、成品拉拔。通过机电性能测试得知:工艺1获得的Cu-Cr-Zr合金接触线抗拉强度534 MPa、导电率90.0%IACS、延伸率6.0%;工艺2获得的合金接触线抗拉强度582 MPa、导电率85.8%IACS、延伸率6.0%。  相似文献   

6.
在介绍TB/T 2809—2005《电气化铁路用铜及铜合金接触线》修订背景、依据和原则的基础上,从接触线产品型号、接触线用材料、接触线截面形状及表示方法、接触线机电性能要求、接触线载流量要求及试验、接触线磨耗性能要求、接触线室内试验时张力的确定等方面,详细介绍标准修订情况。总结分析接触线生产工艺,提出新标准实施建议。新标准整体要求较高,适合我国国情,能满足对接触线的设计、生产、施工、检验需要。  相似文献   

7.
高速用铜镁合金接触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镁合金接触线近日研制成功,它可满足加大张力悬挂和京沪线300km/h高速电气化铁路可靠受流要求,其主要机电性能正达到德国同类产品水平。这项研究是在钢铝接触线、铜银合金研制成功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高强度铜锡合金接触线生产新技术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上引连挤新工艺生产高强度铜锡合金接触线,提高接触线的各项综合性能,满足高速电气化铁道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的台北内湖线轻轨车是庞巴迪公司与国内某公司合作开发的,其二系悬挂支座选择了铸造铝合金材料AlSi7Mg0.6。根据庞巴迪公司的企业标准与欧洲标准对产品的各项性能提出的要求,采用低压铸造技术,使产品具备优良的机械性能。通过无损检测、压力试验、疲劳性能试验等多种检测手段,论证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高速电气化铁路用铜合金接触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高速电气化铁路用铜合金接触线的合金化、生产工艺和应用,并从导电率、抗拉强度、耐磨性等技术特性对目前使用的铜合金接触线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选择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接触线材料以及未来新型接触线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矿区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亚川  周叶 《铁道勘察》2004,30(4):11-15
三维可视化是当前数字矿山理论及其技术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介绍地质数据来源、类型和特征 ,明确了三维地质模拟的目的、任务以及流程。在现有的三维地质模拟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基础上 ,结合大柳塔矿井具体地质特征 ,提出了“区别对象分别建模”的建模方法 ,建立矿井地表、地质体、采矿工程的可视化模型。通过研究空间离散数据组织和管理 ,结合大柳塔矿井钻孔实际情况 ,最终设计了钻孔数据库并实现了三维环境中的可视化。采用以上地质模型对大柳塔矿井进行实际应用 ,地质效果分析表明 ,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铁路加速推进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春运以来,全国各大火车站人头攒动。面对急剧增加的高峰客流,铁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老百姓抱怨“一票难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南站客流井然有序,出行的旅客可以从容地买票、进站、上车,非常地方便。  相似文献   

13.
对货车车辆段工艺设计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铁路货车车型变化和提速对货车检修工艺的一些影响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南广铁路西江特大桥的技术创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对南广铁路西江特大桥的总体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确定了486 m中承式钢箱提篮拱桥的主要设计参数,并对"边段竖转+中段提升"、"缆索吊机节段悬拼"总体施工方案进行了研究;结合"前临西江后靠陡峭山坡"的基础工程特点提出了可承担巨大水平力的新型基础结构形式、计算分析方法,并对其深基坑支护方案进行了研究;经全桥风洞试验和列车走行性分析,发现加大桥面系质量可同时解决大跨度钢箱拱的风振问题、提高大桥高速列车的行车性能;设计了能适应空间转角变化的新型吊索锚固构造,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利用地质力学理论对大桥施工中的软弱围岩区拉索锚碇及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解决了大桥施工的安全性问题,确定了预应力锚索的各项参数。  相似文献   

15.
动车段承担动车组高级修作业,是保障动车组安全可靠运行、有效延长动车组续航里程的重要设施,动车段工程设计是高速铁路设计技术的重要课题。在成都动车段工程设计中,基于既有路网规划,测算全路动车组检修数据,发现存在检修能力缺口,大胆提出需补强路网检修能力,增设成都动车段;根据成都枢纽布局特点,首次提出"两站一段"的段址选择模式,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总图布置充分考虑地形条件、工艺技术因素,避免与市政道路干扰;创新采用大量工程技术,比如转向架流水修采用"直线型径路流水修,关键工序双工位补强"方式,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库内地基方案等。成都动车段工程技术创新,完善了工程设计,积累了动车组检修技术经验,继承发展,为其他动车段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IT资源基础架构的复杂性日益增长,构建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架构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应用软件的体系架构上,采用和坚持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在计算环境的体系架构上,采用和坚持虚拟化技术(VT)。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铁路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分别给出了利用SOA架构和VT进行整合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地势图是以表示地貌特征为主的自然地图,通常用等高线加分层设色的方法表示,是一种着重表示地势起伏和水系形态特征与分布规律的地图.图上详细表示与地貌有密切关系的水系;而居民点在地势图上则常只作为定位用,要进行较多的舍弃;土质、道路、植被与政区界线适当表示.彩色地势分析功能是以DEM栅格数据为基础,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根据地形对太阳光的反射强弱以及地势高度,生成彩色地形阴影图像.地势图对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进行建设的预想规划(如修建铁路、大型水库和水电站)有极广泛的使用价值.其主要作业流程为:(1)1:20万或1:25万地形图的收集和扫描;(2)对地形图矢量化;地形图编辑与等高线赋值;(3)建立数字地面模型,编制地理底图;(4)生成彩色地势图、坡度图及坡向图.地势图的制作是在ArcGIS环境下,利用其扩展3D分析模块进行.其主要技术路线为:确定等高距,确定分层设色原则,建立色层表,建立地理数据库.所述方法在"新建铁路西安至平凉工程沿线地势图"制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梯形轨枕产品国产化制造工艺特点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结合北京地铁5号线梯形轨枕的制造生产实践,简要介绍日本梯形轨枕轨道技术中梯形轨枕(LTS)产品国产化制造的工艺特点及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机械零件结构工艺性设计的基本原则,指出机械零件结构工艺性设计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的综合性问题,它与所选的制造机械零件材料的性能、制造工艺过程、生产的现场条件、生产批量及经济性等因素有关,机械零件结构工艺尤其应考虑零件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结构的合理性.指出机械的结构应与生产工艺过程相适应,与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相适应.通过实例分析表明:在许多情况下,材料一旦选定,零件的生产工艺过程也基本确定,零件结构的基本形式也相应确定;同时,零件的毛坯成形工艺对零件的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加强技术创新加快铁路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20上来我国铁路科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加快铁路技术创新的必要性、紧迫性,介绍了铁道部加快铁路技术升级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及标志工程,以及加快铁路产业升级的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