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正>悬架是汽车车身与车轮之间连接和传递动力的装置(图1),汽车的全部载荷通过悬架作用在车轮上。目前,不少中、高档轿车和大型客车装备了电子控制空气悬架(ECAS)系统,这种悬架的刚度、阻尼以及车身高度能够自动适应汽车不同载重量、不同道路条件以及不同行驶工况的需要,在保证车辆具有良好操纵性和燃油经济性的前提下,使汽车的舒适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汽车悬架与车身相连,两端安装车轮。用以在车架(或车身)与车轮之间传递各种力和力矩的连接装置的总称。对于载货汽车而言,它是用来连接车架的;对于轿车、轻型车、微型车而言。它是用来连接车身骨架和车轴的。  相似文献   

3.
<正>(接2015年第6期)6.安装更换构件(1)更换构件连接部位的打磨为了让更换构件与车身纵梁之间紧密牢固,在进行铆接连接前,应对车身纵梁连接部位进行打磨,如图64所示,打磨时操作人员应配戴防护用品,做好安全防护。汽车纵梁的连接部位打磨以后应平整光亮、无污垢锈迹等,如图65所示。  相似文献   

4.
对车架-车身的受力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分别对配备不同装置的车架在极限扭转工况下的角刚度进行了测试研究,并利用车架有限元力学模型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计算验证。研究了车架、底盘、车身等对整个承载系统角刚度的贡献,证实了此类非承载式车身对加固车架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悬架角刚度对车架-车身承载系统受力的影响,强调在设计时应使悬架角刚度与车架-车身角刚度合理匹配。  相似文献   

5.
庄严 《商用汽车》2008,(1):114-115
悬架作为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重要连接装置,承担着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垂直反力(支撑力)、纵向反力(牵引力和制动力)、侧向反力以及这些反力所造成的力矩.打个很形象的比喻,悬架系统就是汽车的"鞋子","鞋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车辆操纵性能的优劣.  相似文献   

6.
为降低某国产新型SUV的路面激励噪声,利用传递路径分析(TPA)法将试验与仿真相结合开展优化分析。建立传递路径分析模型,试验测量获得了沥青路面60 km/h工况下悬架系统车身安装点激励力,利用Hypermesh模拟计算确认此工况下对车内响应影响较大的路径为后悬架左、右横拉杆与车身安装点所在路径,在此路径上展开优化,降低左、右横拉杆衬套刚度并进行了实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降低了车内噪声,满足目标值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接2016年第8期)(3)电阻焊汽车车身构件的连接都是机械化作业,大多采用电阻焊,在车身构件修复时也需要使用电阻焊或气体保护焊进行焊接连接。在使用电阻焊时,操作者必须在设备上安装一些合适的长焊接臂和电极,并应适当调整两构件之间的夹紧力,同时调整电流强度和时间才能得到较好焊接质量。在进行构件电阻焊作业时,一定要先查阅汽车制造厂提供的汽车维修说明书。更换车身构件时,焊接接头的大小应和原来制造厂的焊接接头类似。车身构件的强度和耐久性要求,需要根据  相似文献   

8.
第十章 悬架     
汽车悬架是车架(或车身)与车桥(或直接与车轮)之间弹性联接的部件,是由弹性元件、导向装置和减震器等三部分组成。弹性元件是用来传递垂向载荷和缓和、抑制不平路面引起的冲击和振动,其种类有钢板弹簧、螺旋弹簧、扭杆弹簧、油气弹簧、空气弹簧及橡胶弹簧等;导向装置,是由导向杆系组成的,用以确定车轮相对于车架或车身的运动规律,传递除垂向力以外的力和力矩,有些弹性元件本身能兼起导向装置的作用;减震器则用以衰减、限制车身及车轮的振动。小客车的悬架装有横向稳定杆(图249),以提高抵抗车身侧向倾斜的角刚度。  相似文献   

9.
汽车衬套压装工装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很多非承载式乘用车车身来说,一般都有车架底盘作支撑,并且前轮都为独立悬架结构设计,下摆臂后部与车架连接安装部位都有一个与车架上套管孔过盈配合的衬套总成。为了让衬套与套管孔顺利装配,设计制作了1套液压衬套工装工具。既保证了产品的装配质量,又能保证生产按时完成。  相似文献   

10.
<正>(接上期)5.车身构件局部更换的维修技术汽车轻微碰撞只是损坏了车身外部覆盖件,因此只需对车身外部覆盖进行维修和拆换。如图39所示,车身碰撞损坏部位在车身后门与门框部位。这样的碰撞损坏,车门可以单独进行维修,车门框因为是圆弧和阶梯结构,采用整形机进行修复很难操作。以下介绍这类碰撞损坏的维修技术。汽车车身侧围可供压缩的空间很小,所以需要整体的刚度较大,汽车侧面结构都会制造成箱形盒子结构。这些结构使用的材料一般都是高强度合金材料,硬度较  相似文献   

11.
董英娟 《重型汽车》2014,(1):33+36-33,36
前言 汽车悬架系统是汽车中弹性的连接车架(或车身)和车轴之间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是现代汽车最重要的总成之一.它把路面作用于车轮的支承力、牵引力、制动力和侧向反力等力及其所产生的力矩传递至车身上,缓和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的冲击,以保证汽车的正常行驶,提高乘车的舒适性.悬架系统直接影响汽车行驶的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因而,深入研究汽车悬架系统的性能,开发新型的悬架系统,是提高现代汽车行驶安全性能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悬架是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垂直力(支承力)、纵向力(牵引力和制动力)和侧向力以及这些力所造成的力矩都要通过悬架传递到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上,以保证汽车的正常行驶。在汽车行驶中、由于路面不可能绝对平坦,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垂直力往往是冲击性的,特  相似文献   

13.
(上接2000年第12期) c)车身结构的选择:车身的主要部件是车架,车架是支撑发动机,连接传动系、操纵系、车轮与悬架装置的极为关键的受力构件,通常在许可的强度范围内,尽可能轻量化及高刚性.目前,国产车一般采用钢管焊接结构,虽然强度与刚度足够,但质量太大,严重影响整车质量的减低.而摩托车行驶时的滚动阻力、爬坡阻力、加速阻力以及轴承的摩擦阻力等均与整车总质量成正比,油耗也会成正比增加,所以摩托车的轻量化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目前,国产车的车架、摇架、前叉、车轮、发动机等都在广泛应用轻质高强的镁铝合金;外覆件都在广泛使用各种塑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玻璃钢等轻质材料,从而大大减小了车身及整车的质量,使摩托车加速性好、轻巧、省油.选购摩托车时,应对同排量、同型号的摩托车进行质量比较,尽可能选购那些广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的轻量化摩托车.  相似文献   

14.
油气悬架耦连形式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各轮独立、同轴交连和对角交连3种耦连形式的油气悬架推导出其垂向力/刚度、侧倾力矩/刚度、俯仰力矩/刚度和扭转力矩/刚度公式,并据此建立了这3种油气悬架的Matlab/Simulink模型,通过仿真得到了悬架垂向、侧倾、俯仰和扭转的刚度特性曲线。对油气悬架Simulink模型与整车Carsim模型进行联合仿真,分析油气悬架不同耦连形式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气悬架耦连形式对车辆垂向振动影响较小;对角交连油气悬架的车身俯仰角最小,其它两种耦连油气悬架的车身俯仰角相同且较大;同轴交连油气悬架的车身侧倾角最小,对角交连油气悬架的车身侧倾角次之,各轮独立油气悬架的车身侧倾角最大。  相似文献   

15.
吕纪平  戚益 《汽车电器》2003,(1):33-33,36
电子控制悬架系统根据悬架位移、车速、转向、制动等传感器信号,由电控单元处理后,控制电磁式或步进电动机式执行元件,实施悬架刚度与车身高度的自动调节(图1),从而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苏丁 《汽车运用》2012,(2):39-40
结构件是指在车身上起到主要支撑及承载作用的构件,是车身零部件的安装基础,常见于纵梁、横梁、门柱及下边梁等部位。这类构件通常具有非常高的强度,结构多为封闭式的箱形截面。当其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变形时,将直接影响到车辆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空气悬架系统经历了钢板弹簧-气囊复合式悬架、被动空气悬架、电控空气悬架等多种形式的变化。电控空气悬架系统是一种全主动悬架,悬架的刚度、阻尼特性和车身高度能根据汽车的行驶条件进行智能调节。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18.
用来连接汽车车架(或车身)和汽车车桥(或车轮)的组合传力机构称作悬架。一般的汽车悬架结构主要由下列三个部分组成即:导向装置、弹性元件和减震器。其中弹性元件的功用是吸收汽车在行驶中来自不平路面所引起的冲击力和汽车在变速时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装有空气悬架的汽车,可由驾驶员在一定范围内自由 地选择车身高度。如汽车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时,可选择较低的车身高度,以减少车身的空气阻力,提高操作稳定性;而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行车时,可选择较高的车身高度,以提高汽车的通过性。如此功能主要是由于悬架中安装了电子监控装置ECU空压机等供气系统。下面以凌志LS400汽车的空气悬架为例介绍其工作原理及故障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接上期)4.车身后部框架结构及防碰撞特性对于后碰撞,其理想的碰撞特性与前部相似,一般后部碰撞相对速度较低。由于行李厢和后部车身纵梁等可构成一个吸能结构,并且有较大的压缩空间,所以车身后部吸能设置比车身前部更容易。吸能能力主要与构件的截面形状、尺寸大小和板料厚度的选择等有关,但要注意后悬架支承处(后轮罩)局部刚性的加强。(1)汽车后部行李厢的吸能结构汽车车身的后部,乘员座位离后端部较远,汽车车身后部的吸能结构主要在汽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