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蒸汽养护对混凝土可能产生不可逆转的结构破坏和能耗大的问题,采用聚羧酸外加剂的接枝共聚技术,开发出了超早强型的聚羧酸减水剂,并进行了管片混凝土的制备。结果表明,采用超早强型聚羧酸能明显加速水泥的水化进程,促进早期强度的发展,在低温(10℃~20℃)条件下实现管片混凝土的免蒸养,12h可达到管片拆模吊起所需要的强度,这对降低管片混凝土的生产成本、节约能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高强混凝土在南京地铁隧道衬砌管片中的应用,探讨了影响高性能混凝土在混凝土管片中应用的因素.高性能混凝土应用于隧道衬砌管片对降低管片造价、增强管片耐久性和抗渗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管片是盾构法隧道施工中的重要装配构件,影响到隧道施工及后期运营的安全性。文章以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世纪大道-海晏北路区间隧道管片为对象,分析了在海相高流变饱和软土地层修建盾构隧道过程中管片开裂的现象及规律,并结合数值分析揭示了管片开裂部分原因,提出了控制管片开裂的相应措施,可为类似地层条件下的盾构掘进及管片开裂处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跨江海盾构隧道管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隧道管片是跨江海盾构隧道的结构主体和防水抗渗主体.文章分析了跨江海盾构隧道管片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其现存的一些主要问题,最后介绍了功能一结构一体化设计的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广州轨道交通某盾构法施工的过江隧道为背景,详细阐述了盾构法施工水下段管片上浮的问题。从地质、盾构掘进、同步注浆、二次补充注浆等几方面分析原因,总结出一套控制复杂地层水下隧道管片上浮的施工技术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技术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并成功解决了管片上浮在盾构法施工中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6.
将粗合成纤维用于隧道管片衬砌可以提高其强度,但在持续弯曲荷载作用下构件会随时间发生蠕变和出现裂缝。随着对混凝土裂缝应对能力的提升,粗合成纤维作为一种可用的替代品,凭借优良的经济性和耐久性等优势,在隧道管片制作中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章基于时效特性分析了在持续弯矩和轴向应力作用下,粗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横截面的蠕变和收缩效应,并通过算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中的纤维对于提高构件横截面的抗弯强度作用有限,但是纤维减少了构件在服役期间的蠕变,并且当纤维与普通钢筋共同作用时,能显著减少最大裂缝的宽度值。  相似文献   

7.
盾构法以其安全、快速等优点在我国地铁隧道施工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其施工成本相对较高,其中管片造价占盾构隧道总施工费的30%以上.因此,合理地进行盾构隧道管片设计对于控制工程造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结合工程实例,从荷载、土层参数等方面,采用当前地铁盾构隧道衬砌管片设计计算普遍采用的(修正)惯用法,对管片受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些有助于管片结构设计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在盾构法施工的隧道中,衬砌通用楔形管片封顶块拼装位置的合理选择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条件.文章在传统的基于隧道轴线几何原理的封顶块位置选择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受约束的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方法,其利用历史数据进行封顶块位置的调整,这种方法与单纯几何方法相比,可以更好地兼顾盾构姿态和管片姿态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建成隧道的质量.这两个方法互为补充,被应用于"盾构法隧道管片选型系统"中.系统在上海长江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了试运行,取得良好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9.
提高侵蚀环境下山岭隧道衬砌混凝土耐久性施工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既有山岭隧道结构耐久性普遍不足,许多隧道运营后不久衬砌结构就出现了开裂、渗漏水、溶蚀结晶、甚至出现拱顶掉块,造成隧道结构耐久性不足,其原因有设计原因也有施工方面的原因.文章针对既有隧道的病害表现,分析了隧道衬砌耐久性不足在施工方面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新建隧道衬砌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施工对策:采用多元复合胶凝材料及合适的混凝土搅拌工艺;采用低水胶比、低用水量和高性能减水剂;采用先进的灌筑和振捣工艺、合理的养护技术及拆模和养护时间等.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庆建区间”区间隧道洞内的地层施工时,盾构机在极软流塑地层施工时,易发生盾构上浮、管片开裂等现象,施工风险高、难度大等目的,通过研究增大盾构机的自重或配重,可以有效地克服极软流塑地层的上浮能力,对于防止盾构上浮和管片开裂等现象具有很大的作用;适当地加大对盾构隧道施工数据的监控和反馈,有利于对隧道收敛变形进行控制。以此为相关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