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35℃的低温试验环境下,冷冻柴油机、电瓶、柴油等相关试件并保温,研究了起动液、酒精喷灯、"起动液+曲轴箱空气加热器"、"进气预热器+电热塞"等起动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喷起动液和"起动液+曲轴箱空气加热器"的辅助起动方法可使左进气温度、右进气温度、气缸盖温度有一定的升高,但不能辅助柴油机起动成功;酒精喷灯加热油底壳增加了润滑油的流动性,减小柴油机起动的摩擦阻力,从而促进了柴油机成功起动;"进气预热器+电热塞"同时加热进气的方式确保升高并维持进气温度,促使柴油机成功起动。进一步分析可知,进气加热和润滑油加热的方法更利于柴油机的低温起动。  相似文献   

2.
以Bosch第2代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为基础,建立了高压共轨试验测控系统.研究了进气温度和冷却液温度对高压共轨柴油机起动时间和排放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起动油量和不同主喷油提前角条件下,进气预热有利于缩短起动时间、降低排放;在起动时间一冷却液温度曲线和HC排放-冷却液温度曲线上均存在最佳冷却液温度点,该点的起动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3.
进气预热对柴油机起动过程动力性能影响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改善某柴油机的起动特性,自行设计了柴油机进气火焰预热系统。利用基于时间的瞬时数据采集系统,测量了瞬时转速和缸内燃烧压力的变化规律,对不进气预热和进气预热条件下柴油机的起动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进气预热系统后,进气温度升高了18.5℃,柴油机起动过程中转速升高率增大,起动时间明显缩短;输出扭矩增大且波动明显减小;各个循环的最大燃烧压力升高且波动减小,燃油的着火滞燃期明显缩短,其着火过程中发生后燃、循环失火的概率明显减小,燃烧过程进行得更加充分,极大地改善了柴油机的起动性能。  相似文献   

4.
dCi 11发动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dGi 11发动机的正确使用 1.1 发动机的起动 发动机可以正常起动的温度为-15℃以上,发动机使用起动辅助装置(如燃油预热器、水温预热器、进气预热器等)时.可在-35℃正常起动;同时dCi 11发动机有快速暖机功能.当发动机起动后.冷却液温度低于27℃时.发动机怠速转速将会高于标准的低怠速值700r/min。dCi 1l发动机起动要注意:  相似文献   

5.
火焰进气预热起动装置是国外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柴油机低温起动装置。它是利用电能加热预热塞点燃柴油形成火炬,对发动机进气歧管的进气气流进行加热,从而提高柴油机的低温起动性能。  相似文献   

6.
对电控柴油机冷起动进气加热状态进行了分类,提出了相应的进气加热状态转换条件,并在一种电控单体泵柴油机上进行了进气加热状态转换的试验验证。分析得出的进气加热状态转换条件可用于电控柴油机冷起动进气加热控制时序的设计,以及电控柴油机冷起动进气加热控制软件的编写。  相似文献   

7.
为了满足DPF主动再生温度需求,研究了进气节流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在某款高压共轨柴油机进气道加装电子节气门,在转速为1600 r/m in和2000 r/m in时,选取低、中、高三个典型负荷,研究不同节气门关度下进气流量对柴油机过量空气系数、燃油消耗率、排气温度及排放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节气门关度的增大,发动机过量空气系数逐渐减少,在低速中负荷条件下过量空气系数最大能降低14%;燃油消耗率随着节气门关度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进气节流可以显著提高排气温度;进气节流增加会导致CO排放和烟度的恶化,在较小的节气门关度下,T HC和NO x排放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8.
发动机起动过程及影响低温起动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温对发动机的主要影响有:低温使润油粘度显著增大,低温使燃油气化不良;低温使蓄电池容量和端电压下降,火花塞不易跳火;低温使发动机机件磨损加剧。改善发动机冷起动的主要措施有:进气预热器、燃烧室电热塞、喷注起动液、装电加热器或燃油加热器、使用低温机油、采用新型高能量蓄电池、采用无触点式高能电子点火器等。  相似文献   

9.
主要是燃油、机油、冷却液的更换,进气系统的检查,低温起动装置的安装,节温器的调试等。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可调进气涡流的意义及实现方式;针对1150G柴油机采用的双短直气道进行了诱导进气涡流的研究,利用设计的同向、反向双蝶阀诱导涡流方案,开展了非增压和增压条件下的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可调进气涡流可使发动机全工况下的性能大为改善,在低速低负荷时,在不同功率下燃油消耗率降幅明显,是改善燃油经济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1预热器 柴油机是依靠气缸内的空气形成高压和高温(750K~1000K),再由喷油器喷出雾状燃油而自燃,所以柴油机对于进气的温度要求比较高,为此设置了预热器。  相似文献   

12.
应用fire软件模拟分析不同进气压力对高密度-低温柴油机燃烧和性能的影响。对4100柴油发动机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不同进气压力情况下,其燃烧路径大部避开Soot和NOx的主要生成区域;提高进气压力会使燃烧充分,放热速率加快。进气压力对发动机性能影响明显,进一步增大进气压力能在Soot和NOx排放有效降低的同时,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明显提高而燃油消耗降低。这表明高密度-低温柴油机燃烧模式能够通过提高进气压力同时降低排放和提高热效率。  相似文献   

13.
高压共轨柴油机低温起动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用高压共轨燃油喷射技术的某直列六缸增压中冷柴油机进行了低温低气压起动试验,分析了低温和低气压环境对柴油机起动过程的影响,以及高压共轨柴油机改善低温起动性能所采用的控制策略.结果表明,该柴油机在Om海拔、-35℃的模拟环境下能够顺利起动,起动时间为23 s;在3000m模拟海拔、-30℃模拟环境下,起动困难,起动拖动...  相似文献   

14.
在柴油机上加装节流阀是提升小负荷工况排温、改善排放的途径之一,但会对柴油机的其他性能造成影响。本研究通过给柴油机加装节流阀,研究了进气节流对柴油机小负荷工况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进气节流对柴油机的排温和NOx排放提升明显;柴油机进气节流后缸内压力下降,缸内平均燃烧温度、机械效率升高,滞燃期延长,燃烧始点后移;中低转速小负荷工况,随着节流程度的增加,燃油消耗率和烟度增加;高转速小负荷工况,一定范围内通过进气节流可以实现燃油消耗率和烟度的降低。2 500r/min,29N·m工况,保持EGR阀全开,随着节流程度的增加,NOx和烟度出现同时下降趋势,当空气流量由191.4kg/h降至140.6kg/h时,燃油消耗率、NOx、烟度分别下降了7.9%,58.1%,27.3%,排温提升了42.5%。  相似文献   

15.
考虑进气过程对缸内气体温度和活塞顶面温度分布的影响,通过柴油机缸内燃烧过程仿真获得活塞顶岸对流传热系数、燃气温度曲线以及活塞组热边界条件,进行了柴油机冷起动和标定工况下的活塞温度场分析,利用活塞测温试验对仿真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考虑进气冷却影响的活塞温度场计算结果精度较高,与实测特征点温度的相对误差在6%以内,为活塞应力应变分析和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准确的边界条件和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康明斯柴油机进气预热器的结构.介绍了几种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柴油机排气SCR后处理装置在排气温度较低时性能不佳问题,在WP10柴油机进气系统上设置了进气节流阀,进行了进气节流对柴油机排气温度、排放和油耗等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进气节流可明显提高柴油机小负荷时的排气温度,随着节流度的加大,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引起发动机油耗和PM与NOx排放的明显增加,但当节流度超过一定范围,影响会明显增加,且转速越高,影响的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8.
<正>这是一篇在第十四届国际内燃机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其主要内容是探讨显著改善柴油机 的低温起动性能(其中包括起动性、预热性及白烟、臭气的排出等)的新方法。 众所周知,影响着火性能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压缩终了温度,而压缩终了温度又取 决于压缩前的温度及压缩比。由图1可知,只要略微提高压缩前的温度,着火性能就显著改 善。不难看出,对一般低压缩比的增压发动机来说,低温起动性能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 本文所介绍的新的起动方法是:在排气凸轮上另外再设置一只小凸轮(称为二次排气 凸轮),在进气行程下止点附近,用以急速开闭排气阀,由于进气节流,使排气系统与气缸  相似文献   

19.
进气温度对乙醇燃料均质压燃燃烧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自行设计的进气温度控制系统,在一台由CA6110柴油机改造而成的均质压燃(HCCI)单缸机上进行了进气温度对乙醇HCCI燃烧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在每个工况下都存在一个对应于最大热效率的进气温度,称之为最佳进气温度(PIT),得到了发动机转速、过量空气系数和最佳进气温度间的MAP图。当实际进气温度低于最佳进气温度时,混合气燃烧不及时,指示效率下降;实际进气温度高于最佳进气温度时,混合气燃烧提前,压缩负功增大,指示效率下降;只有当进气温度处在最佳进气温度时,才有最大的指示效率。  相似文献   

20.
阐述进气加热对发动机低温起动的重要意义,介绍电控发动机对进气加热的应用,对博世电控系统的进气加热控制予以概述;重点描述进气加热系统的检测,并在潍柴电控发动机上对进气加热系统的控制逻辑及检测策略进行验证;详细分析进气加热过程及加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