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5 毫秒
1.
为了揭示湿陷性黄土地区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理, 开展了现场原型试验, 分析了桩身和桩间土的应力在不同荷载与深度下的变化规律; 通过与刚性单桩的对比, 总结了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桩土相互作用特点; 结合已有文献, 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刚-柔性桩复合地基与软土地区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在力学表现上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 湿陷性黄土地区刚-柔性桩复合地基中柔性桩的主要作用是挤密桩间土, 消除其湿陷性, 试验场地处理后湿陷系数基本小于0.015;由于柔性桩的挤密作用, 桩间土的承载力得以充分发挥, 刚性桩的荷载传递能力得以增强; 软土地区柔性桩的荷载分担率一般大于桩间土, 由于黄土的承载力较高及柔性桩与桩间土的模量比小, 湿陷性黄土地区桩间土的荷载分担率稳定在26%左右, 远大于柔性桩的7%;复合地基中的刚性桩属于端承摩擦桩, 随着荷载增加, 刚性桩的荷载传递能力逐渐强化, 荷载分担率逐渐增加, 最终稳定在67%左右; 刚性桩荷载传递能力的增强并不利于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能力的充分发挥, 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对纯摩擦桩有效桩长的影响, 以及对端承摩擦桩桩端土体承载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灰土挤密桩主要通过对桩间土的挤密、侧向约束及桩体的承载作用来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通过重型击实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采用灰土比为2∶8、含水率为20%的灰土进行灰土桩的施工;桩身和桩间土现场取样检测结果表明,灰土挤密桩能够有效改善湿陷性黄土的力学性能,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3.
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路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沉降是导致铁路工程建筑物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灰土挤密桩通过在地基中的挤土效应、灰土之间的物理化学反应,从而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和水稳性,桩体和挤密土组成复合地基.通过介绍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机理和一路基工程具体实例,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探求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中应力变形分布特征,得出的一些结论,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在公路工程中,有各种各样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而灰土或土桩挤密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处理,不但能够起到消除土的湿陷性作用,还是提高整个地基承载力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灰土或土挤密桩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在成孔的过程中起到横向的挤密作用,迫使桩孔内的土向周围挤压,从而桩间的土得到挤密。  相似文献   

5.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是一种新型的地基加固处理方法,和其他传统地基处理方法相比,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具有显著的桩体作用、明显的挤密作用、应力集中与扩散作用、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大、变形小、沉降稳定快等特点,能有效的调整桩体应力,充分发挥桩间土、桩体的承载力。目前,我国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尚没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分析,特别是对复合地基重要的计算参数一桩土应力比及沉降变形规律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国家和行业部门对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也尚无正式的规范。  相似文献   

6.
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实际进行了单桩、三桩复合地基静载荷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桩顶应力、桩间土应力随板底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应力逐渐向桩顶集中;距离桩边不同位置处的桩间土应力沿桩径方向呈非线性分布;相同的板底应力条件下,单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大于三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该结论可为类似复合地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灰土桩复合地基法是一种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种方法,应用灰土挤密桩可以有效地减小地基沉降,故而其工程应用广泛。通过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进行探讨,同时利用有限元程序加以计算,并分析灰土桩单桩复合地基的临界桩长,探讨灰土比、桩径对灰土桩复合地基临界桩长的影响,对于灰土桩的应用和推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首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和湿陷变形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对强夯成孔挤密灰土桩治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最后结合实际工程施工对强夯成孔挤密桩法处置湿陷性黄土地基现场施工及检验进行阐述。根据检测结果,应用强夯成孔挤密桩法处置湿陷性黄土地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质的强度低、易变形的特点,通过采取水泥土挤密桩加固,探究水泥土挤密桩的加固原理,阐述路基处理的施工工序,运用室内实验的检测方法验证复合地基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水泥土桩和原地基土所组成的复合地基处理能够改善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增强抗变形能力。可以对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基础处理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某高速公路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沿线存在连续分布的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层,需要进行路堤及构造物的地基处理以消除其湿陷性。根据当地工程地质条件和具体情况,对深度5~15 m的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挤密桩处理。针对当地缺乏石灰、碎石而多砂砾的特点,决定采用砂砾挤密桩处理黄土地基。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砂砾挤密桩的地基处理方案进行了论述,为今后类似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引言 CFG桩是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英文(Cement Flyash Gravel)缩写,是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等混合料掺适量水拌和而成的高黏结度半刚性桩。这种桩可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人工填土和淤泥质土等地基,既适用于挤密性好的土,又适用于挤密性差的土,CFG桩与桩间土通过褥垫层一起共同工作而行成CFG桩复合地基。这种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提高幅度具有很大的可调性,沉降变形小、造价低、施工简便等优点,且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因而,CFG桩复合地基在地基处理中被广泛采用,尤其受到多层和高层建筑物地基处理的亲睐。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结合软土路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越来越广泛.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工程实践,已获得较丰富经验。沉管挤密碎石桩是一种重要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加固杂填土、粉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等地基处理中。碎石桩加固软弱土的机理包括:挤密振密作用.预振作用、排水作用、桩体减振作用、置换作用等。本文根据复合地基理论,结合某高速公路采用碎石桩加固软土路基的工程实践.分析探讨了碎石桩的设计方法以及在施工和检测中应注意的问题.得到了一些具有一定工程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公路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法处理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灰土桩挤密、大面积换土分层压实地基等其他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相比,强夯法具有施工设备和工艺比较简单、效果好、速度快、费用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黄海珍 《交通标准化》2009,(11):228-230
与灰土桩挤密、大面积换土分层压实地基等其他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相比.强务法具有施工设备和工艺比较简单、效果好、速度快、费用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以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高填方路堤施工为研究背景,根据施工现场地质情况制定灰土挤密桩加固方案,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结合施工现场沉降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压实度增加,各区间分层压缩量随之下降,且加固后沉降量明显下降。采用灰土挤密桩加固后,高路堤地基沉降逐步稳定,路堤顶面沉降速率明显下降,说明加固后路堤稳定性得到了有效提升,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灰土挤密桩处理黄土湿陷性在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土挤密桩对处于湿陷性黄土地段的高速公路路基地基进行处理,具有处置深度大、施工简易和对周边既有建筑影响小的特点。对于高速公路中处于厚层湿陷性黄土地段的桥头过渡段路基和高挡墙路基等对地基有特殊要求的路基基底湿陷性处理具有较好的效果。从灰土挤密桩处理黄土湿陷性的原理分析、设计计算、施工工艺以及工程实例4方面对灰土挤密桩处理黄土湿陷性在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中的应用做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夯扩灰土挤密桩是利用锤击成孔的方法,在土中形成桩孔,然后分层回填灰土并夯实而成。在成孔和夯实过程中,原处于桩孔部位的土体挤入周围土体中,使桩周一定范围内的土体被挤密,从而提高了地基承载力,减小了地基沉降。挤密桩地基属于人工复合地基,具有原位处理、深层挤密和就地取材的特点,同时具备投资经济、质量易控而又能满足工  相似文献   

18.
复合地基法是指采用振冲挤密或拌入法施工的由桩土共同作用的水泥搅拌桩、碎石桩、石灰桩、CFG桩和低强度混凝土桩的统称,是一种由桩体承受大部分荷栽、桩间土承受部分荷载.可快速施工,并可得到较高承栽力和较小残余变形的软基处理方法,不仅可广泛应用于工民建、水利、铁路、市政等地基处理工程,在公路工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不是所有的湿陷性地基都必须进行处理,根据复合地基的受力机理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土的湿陷起始压力大于桩间土承载力取值时,不应累计其湿陷量。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复合地基湿陷量的计算方法。工程实践表明:此处理方法工程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经济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20.
水泥土挤密桩是一种针对施工中遇到的具有沉降性土地的加固技术,以某工程施工中遇到湿陷性黄土地基后,运用水泥土挤密桩的方法并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问题。详细介绍了水泥土挤密桩,其原理和施工的相关内容,以某工程为例的施工采用此方法后,效果表明该技术是可以有效的解决湿陷性黄土沉降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