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规则波作用下双潜堤透射系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堤是一种消浪效果较好的建筑物,但在实际工程中,部分单潜堤不能满足堤后波高要求。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双潜堤结构对消浪的影响,分析入射波高、相对淹没深度和波陡等影响潜堤透浪系数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潜堤淹没深度越大,透射系数越小,消浪效果越好。随着波陡的增加,潜堤的透射系数会减小。将试验结果与多个透浪系数的经验公式进行比较,验证了杨正己公式的适用性,可分别计算双潜堤的堤后波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梯形和矩形组合式潜堤的消浪性能进行研究,比较组合式潜堤与单排布置潜堤的消浪性能,分析堤顶水深、波高、间距及组合堤排数等因素对潜堤透射系数Kt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式潜堤的透射系数随着堤顶水深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波高的增大而减小;组合式潜堤排数越多消浪效果越好,可根据实际工程需要恰当地选择潜堤的布置排数。  相似文献   

3.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采用规则波和不规则波对新型空心立方体潜堤进行一系列消浪特性研究。同时,对2种不同空心率的空心立方体潜堤和实心堤透浪系数进行试验对比。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选取合适空心率时,空心立方体堤的消浪效果与实心堤的消浪效果基本相同,并能达到一定的促淤效果,说明选取空心立方体作为潜堤堤身结构材料的方法是合理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为对框架型半潜式消浪结构的消浪特性进行研究,采用边界元方法对比分析了在规则波作用下,半潜式消浪结构和不同类型浮式消浪结构周围浮体运动响应RAO变化及堤后波浪场云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波浪的入射角度、相对吃水深度对浮式消浪结构的消波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框架式半潜式消浪结构在相同条件下的透射系数明显低于其他三种常见的浮式防波堤结构;对多体半潜式消浪结构稳定性影响最大的为浮体的横摇方向。研究表明,相同工况下框架型半潜式消浪结构的透波度更低,能更好的发挥结构的消波效果。  相似文献   

5.
波浪经过透水结构的传播是波波相互作用非线性的过程,难以用数学模型进行准确模拟。针对这一复杂问题,选取了矩形、梯形、三角形、半圆形4种结构形式的潜堤,采用波浪断面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对这4种结构形式潜堤的消浪特性进行了研究。选取常用的影响因子,分析4种潜堤在波浪作用下透射系数随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并通过经验公式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潜堤消浪性能受入射波浪要素、潜堤相对堤顶水深、潜堤自身尺寸等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长短桩组合式结构的防波堤创新的采用不同桩长组合形成堤身,堤的内外两侧间隔布置长桩以结构受荷为主,消浪为辅,堤的中间连续布置一排短桩以消浪减流为主,受荷为辅。结合某工程实例研究表明,长短桩组合式堤身结构消浪掩护效果好,对潮流泥沙影响小,且结构抗风浪能力强,施工工艺简单,该堤身自水底泥面至堤顶面均有连续的消浪和减流效果,技术经济优势明显,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已有的研究数据,为降低海岸工程对天然材料的依赖度,寻找可替代的人工材料,同时降低工程成本。将大体积新型六面体应用在南汇东滩促淤二期工程中,构筑透空潜堤,代替以往以抛石为代表的实心潜堤,同样能起到消浪促淤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依托实际工程,对桩基挡板式透空堤的消浪特性开展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优化堤型结构,并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应用。结果表明,对于受越浪影响较大的防波堤,堤后透射系数与堤顶越浪和堤底透浪有关,有必要在计算时考虑堤顶越浪这个因素;对桩基挡板式透空堤进行设计优化时,可以通过增加挡浪板的入水深度或增加堤顶高程或两者同时调整等方式增强其消浪特性;推荐使用Wiegel公式进行单挡板桩基透空堤透浪系数的估算;各家公式有各自的适用条件且针对的结构形式较简单,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存在误差,需要分析不同工程所处的环境特点及结构设计特点,合理选择公式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9.
《水道港口》2008,29(5)
本刊从天津港获悉,现已交工验收的天津港东疆港区东海岸一期工程防波堤工程采用的消浪结构为半圆体结构、亲水消浪结构及斜坡堤结构。据悉,这是我国水工项目首次采用亲水消浪结构。该工程位于东疆港区东南部。防波堤轴线为半圆形弧线,北堤主要采用半圆体结构。南堤主要采用亲水消浪结构。  相似文献   

10.
针对实际工程中应用的浮式消波结构,采用水槽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对规则波作用下框架式消波堤的消浪效果进行研究,得出透射系数与浮堤相对宽度、管道排数以及管道公称外径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宽度是消波堤消浪性能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管道排数与管道公称外径也有明显影响,综合考虑用料等因素,建议选用模型3 (6排、公称外径为40 mm)的消波堤形式。  相似文献   

11.
日前,天津港东疆港区东海岸一期工程防波堤工程通过交工验收。该工程分为半圆体结构、亲水消浪结构及斜坡堤结构。据悉,这是我国水工项目首次采用亲水消浪结构。  相似文献   

12.
采用基于Boussinesq方程的平面二维波浪数学模型,将潜堤作为动边界处理,对潜堤掩护港域的波浪传播变形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首先,采用Ohyama等的潜堤试验数据,就数学模型对人工潜堤上波浪传播变形问题的适用性进行验证探讨;其次,针对某渔港外部潜堤防护工程,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波浪场推算,分析潜堤的消浪过程,同时将模拟得出的波浪透射系数与国内外经验公式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数值模拟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以斜坡式潜堤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选取相对淹没水深、护面结构形式的糙渗系数、坡度等因素的变化对潜堤消浪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在规则波作用下相对淹没水深、护面结构形式的糙渗系数、坡度等因素对潜堤透射系数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各因素对潜堤透射系数影响程度,同时给出了波浪在潜堤附近传播时沿程波高变化情况。其次,采用与规则波相同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在不规则波作用下相对淹没水深、护面结构形式的糙渗系数、坡度等因素对潜堤透射系数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各因素对潜堤透射系数的影响程度,并给出了波浪在潜堤附近的沿程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港内水域平稳度,本文采用Fluent软件建立桩基挡板透空堤与潜堤的数值波浪水槽联合模型,在设计高水位及2年一遇波浪组合下,计算潜堤断面尺度(坡比、堤顶宽度、堤身高度)和潜堤位置变化的120组试验工况,研究潜堤的消浪特性,得到潜堤位于距透空堤1/6波长位置与潜堤高度2.5 m能够改善水域平稳度,满足堤后H4%波高均小于0.6 m。  相似文献   

15.
针对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潜堤结构,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对不规则波作用下不同护面形式对潜堤透射系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讨论相对堤顶水深、相对堤顶宽度、深水波陡对潜堤透射系数的影响以及不同护面块体对消浪特性的影响。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经验计算公式,为潜堤的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浮式防波堤在消波的基础上兼具发电功能,提出一种新型结构形式——OWC(振荡水柱)-开孔浮式防波堤。对其在规则波作用下的消浪性能进行数值研究,分析了浮堤的间距、开口宽度、锚泊方式、入射角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3种波高、不同周期波况下,与普通双浮堤相比,OWC-开孔浮式防波堤的消浪性能较好;2)浮堤间距和 OWC开口宽度越宽,消浪效果越好;3)锚链不拖地的浮堤消浪性能略优于锚链拖地情况,波浪正向入射比斜向入射时消浪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对双浮箱与不同形式板组合的浮堤进行二维水槽波浪物理模型试验,探讨水平板入水深度、水平板开孔率、多孔竖直板等因素对浮式防波堤消浪性能的影响,重点分析双浮箱与多孔竖直板组合的浮堤的消浪性能和消浪机理。结果表明,对于双浮箱与水平板组合的浮堤,整体上水平板开孔时的消浪效果优于水平板不开孔时,尤其在波浪周期较长时。随着水平板入水深度的增大,浮堤的波浪透射系数明显减小、消浪效果明显改善,但整体上较双浮箱间无板时,其消浪性能仍无明显提高。与双浮箱间无板时相比,双浮箱间设置多孔竖直板时新型浮堤的波浪透射系数均减小,浮堤的消浪效果均得到明显改善。与双浮箱间无板时相比,双浮箱间设置多孔竖直板时新型浮堤的波浪反射系数均减小、波能损耗系数均增大。双浮箱间设置多孔竖直板时浮堤消浪效果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双浮箱间的多孔竖直板增强了浮堤的波能损耗。  相似文献   

18.
为加强海水交换能力,在不影响海域景观达到消减波浪缓减海岸侵蚀目的下,基于物理实验模型提出了一种半潜嵌入球箱透空式块体消浪结构。结合此消浪结构在规则波作用下的消浪性能做对比,探讨了此消浪结构在J谱波作用下的消浪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此消浪结构在J谱波下也具有良好的消浪效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海岸侵蚀。  相似文献   

19.
针对台风期青岛燕儿岛护岸越浪破坏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以消耗波能为目的的设计原则和设置消浪平台结构为主的修复设计方案,并通过试验对初始计方案进行了验证和优化,确定了关键设计参数。最终方案付诸实施,经历多年台风期检验,证明效果理想。本文对护岸平面布置和现行行业规范未涉及的直立堤消浪平台宽度和高程等关键参数确定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解决类型工程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采用波浪断面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耦合的方法,研究了抛石潜堤后方掩护水域的波浪计算方法。潜堤后方掩护水域波高由潜堤越浪后的再生波、潜堤间口门绕射波和小风区浪组成,其主要影响因素有潜堤结构形式、入射波浪要素、风区长度等。采用耦合模型,根据物理模型试验的结果,验证数模计算成果,考虑了越浪波高传递的沿程衰减,波浪相互作用时的能量损耗等因素,通过调整波浪破碎指标和波浪能量耗散参数,直接计算堤前设计波浪要素,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