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晏成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9,(5):98-104
城际铁路下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国内尚属首例,干渠沉降变形控制要求严,工程实施难度及风险大。基于新郑机场至郑州南站城际铁路的工程背景,从对机场与航空港区规划及机场电磁环境影响等方面,比选确定城际铁路下穿干渠的交叉方案。考虑工法对地层的适应性、干渠结构变形、风险可控性、工程投资等因素,研究确定大直径盾构下穿干渠的施工工法。提出盾构以2D埋深下穿干渠的沉降变形控制标准,即渠道坡顶、坡脚最大变形差≤1 mm/m,渠道位移(+10~-5) mm、变形速率≤2 mm/d。采用有限元软件对盾构穿越干渠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干渠沉降可控、不影响结构安全。对盾构下穿干渠风险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工程对策措施,以降低或规避风险,确保隧道施工及干渠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2.
3.
《铁道工程学报》2017,(4)
研究目的:为研究宁波地区地铁盾构下穿铁路路基的变形控制,本文首先基于宁波典型土层,通过数值模拟与Peck经验公式,得出盾构施工引起的各土层沉降槽宽度系数参考值;其次以盾构下穿甬台温铁路为研究背景,通过三维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研究盾构穿越完全加固区、部分加固区以及非加固区的路基沉降变形规律。研究结论:(1)宁波典型土层可归纳为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及砂性土三类,盾构施工扰动引起的K值及沉降槽宽度在三类土中依次减小,最大沉降值依次增加;(2)通过线形回归拟合,首次提出了土层扰动的初始敏感因子和深度敏感因子,随着区间埋深的增加,初始敏感因子作用逐渐减弱,深度敏感因子的作用逐渐增强,当埋深足够大时,地面变形趋于一致;(3)盾构下穿既有加固的铁路路基时,应避免穿越半加固区,在完全加固区与非加固区,盾构下穿引起的路基变形均随埋深的增加逐渐减小,但非加固区内沉降曲线趋于平缓;(4)本研究成果对软土地区盾构下穿铁路的方案优化和安全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沈亚威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9,(7)
南京地铁4号线桦墅站—仙林东站区间隧道需下穿铁路专用线路基,区间隧道顶部与铁路路基轨道最小净距仅6.2m。以此工程为背景,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矿山法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路基整体沉降及路基不均匀沉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盾构下穿铁路时不同加固方案的效果,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在分析盾构参数对地表沉降影响的基础上,对比研究D型梁加固和管棚注浆加固2种股道加固方案的特点,得到如下结论:地层损失率越低、盾构密封舱内压力越大,地表沉降越小,针对不同工程,应对比选取最佳密封舱内压力以保证整体沉降最小;D型梁的隔离作用优于管棚注浆,但其施工会对股道造成较大扰动;D型梁加固具有一步到位的效果,后期安全系数更高,复杂工程中,D型梁的适用性强于管棚注浆;管棚注浆和D型梁2种加固方案,管棚注浆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更强,2种股道加固方案都满足变形要求时,宜优先采用管棚注浆加固;管棚注浆无法满足股道变形要求时,宜考虑D型梁加固。 相似文献
6.
新建铁路德大线与在建京沪高速铁路交叉,原设计方案采用德大线上跨京沪高速铁路。但根据铁道部相关通知的要求,为了减少对京沪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影响,与京沪高铁交叉的客货共线铁路原则上应采取下穿方案。在工程投资、下穿工程措施、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养护维修等多方面对德大线改线下穿和原位下穿京沪高速铁路两个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与研究,并与原上跨方案一起对方案优缺点进行了系统的比较,最终选择了原位下穿京沪高速铁路作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7.
8.
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星港街站~会展中心站区间隧道长约2 350 m,其中约1 850 m下穿金鸡湖,是苏州地区第一条湖底盾构隧道,同时也是目前国内最长的湖底盾构隧道。该区间隧道所处的地层为含有微承压水的粉细砂地层,且隧道最小覆土厚度仅为7.4 m,隧道结构与防水设计难度高,施工风险大。结合该工程,对地铁区间长距离下穿水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结合现行规范标准 ,通过对城市道路路基施工中填方死角的处理 ,挖方击实标准的执行以及挖方处理深度中易出现问题的探讨 ,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铁区间下穿成绵乐高铁设计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至盛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6,(3):56-60
通过对地铁区间下穿高铁无砟轨道方案的研究,分析了地铁区间下穿未运营的高铁无砟轨道线路的可行性。以成都地铁4号线二期东延线万年场站—东三环站矿山法施工区间下穿即将运营的成绵乐城际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为例,通过与同类工程进行类比,并结合理论计算分析,综合评估了地铁下穿施工对高铁的影响。经与实际监测结果比较,证明设计方案是合理的,计算具有较高的可靠度。提出了对高铁的具体保护措施及沉降控制标准,为今后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韩蕾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21,(9):25-30,42
通过梳理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存储的铁路通信地理信息数据及其在CIR中的应用现状,结合GIS技术在铁路通信维护管理、技术管理、创新应用中的发展,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CIR使用、通信网工程设计、运营维护中的实际管理、数据应用、专业融合等方面的需求,拓展既有GIS系统的功能,全面阐述铁路通信地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阿根廷圣马丁铁路既有线改造工程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对不同国家、不同铁路标准、不同运营管理方式等情况下,如何研究确定符合当地条件的设计标准和技术方案,控制工程投资。深入了解当地的工程环境及氛围,及时提出多角度的设计方案,既能满足业主的需求又能有针对性地改善运输条件,使用有限的资金充分地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和能力。通过海外项目的方案研究,了解所在国家的铁路运营状况、需要改善条件及内容,以及铁路运输能力储备等条件,使设计方案更加完善。总结海外项目设计模式,为我国铁路技术和设备进军海外市场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目前,地铁隧道穿越铁路路基的情况越来越多,但软土地区盾构隧道斜下穿既有运营铁路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需分析该情况下的路基变形规律。方法:以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大滩站—火车站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杭甬铁路绍兴站站房及6股铁路股道工程为例开展研究。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盾构隧道掘进施工对杭甬铁路路基的变形影响,并基于实测数据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充分验证了袖阀管注浆加固方案的有效性。结果及结论: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未考虑盾构穿越区域地基加固的情况下,杭甬铁路路基顶面最大沉降值为13.12 mm,不满足沉降控制标准要求;当盾构穿越区域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措施后,杭甬铁路路基顶面最大沉降值为8.20 mm,满足沉降控制标准要求,说明袖阀管注浆能够有效控制铁路路基沉降和轨道的不平顺。实测数据结果表明,盾构隧道下穿铁路施工期间的累计变形历程可分为路基隆起、路基快速沉降、路基平稳波动及后续沉降4个阶段,且前期隆起量大、后续变形相对较小,加固后的路基累计变形量能控制在10.00 mm以内。 相似文献
16.
以山西中南部铁路上峪子隧道下穿S229省道工程实例为基础,研究了相关荷载的确定,以数值计算的方法确定结构截面及配筋。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埋深情况下公路车辆荷载传递到隧道结构的压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了压力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根据包兰铁路和申银特钢股份有限公司在建厂区周边限制因素,对申银特钢铁路专用线进行设计分析,提出2个研究方案,并比较方案优缺点,通过比选确定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8.
《铁道工程学报》2015,(2)
研究目的:在市域铁路轨道交通中,道岔是轨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线路设计标准。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正线道岔直向通过速度较低,而国铁正线道岔造价较高,经济性较差。为满足温州市域铁路S1线时速120 km的建设标准要求,需要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及国铁道岔的特点,对市域铁路正线道岔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开发适用于市域铁路的道岔产品。研究结论:(1)城市轨道交通中的60 kg/m钢轨9#固定辙叉道岔存在有害空间,直向通过速度较低;而9#可动心轨单开道岔可动部分较短,会引起过大的扳动力及不足位移,影响行车安全,因此60 kg/m钢轨9#道岔不满足市域铁路要求;(2)经过尖轨平面线形和辙叉类型的对比分析,得出采用国铁GLC(08)01改进后的平面线型的60 kg/m钢轨12#曲线形尖轨可动心轨道岔能满足市域铁路建设标准要求;(3)60 kg/m钢轨12#可动心道岔扣件采用上硬下软轨下胶垫和板下弹性垫板的双层弹性设计方案,能够使得扣件具有良好的约束钢轨能力、刚度低、较好的调整能力;(4)本研究成果对市域铁路道岔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呼准线、不连沟铁路专用线和大路热电厂在建厂区周边限制因素对大路热电厂铁路专用线进行设计分析,提出3个研究方案。从工程实施与投资方面考虑,对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最终推荐何家塔站北咽喉接轨方案。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和港口铁路"三铁联运"新机制的建立,将打通"蒙煤入海"的重要通道,届时锦州港煤炭运输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探讨锦州港规划思路、港区交通运输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规划年度客货运量、运输组织,提出了港前站与港口站合设横列式、港前站与港口站分设纵列式两个方案,进行比较,得出后者方案为优的结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