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随着桥梁建设的迅速发展,斜拉桥越来越受到社会青睐。主梁是斜拉桥的关键部位,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全桥的施工质量和结构安全。斜拉桥主梁施工方法应根据施工技术设备和现场环境条件,结合桥梁结构特点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该文以四川达州金南大桥为例,介绍了大跨预应力混凝土双塔斜拉桥主梁0#~1#段、标准节段和合龙段等施工关键技术。其施工质量、安全、进度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武汉黄浦大街—金桥大道快速通道工程跨京广铁路主桥为独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全长260 m,跨度为(138+81+41)m。桥面宽度由39 m宽渐变至49.899 m。介绍该斜拉桥的工程概况、总体设计、结构设计、变宽度的处理方法及跨铁路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3.
惠新大道跨东江大桥主跨跨径(76+2×128+76)m,为大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该桥15#~17#墩为主墩,其承台都在东江河床面以下,属于深水低桩承台。设计采用双壁钢围堰作承台施工挡水结构,以16#主墩双壁钢围堰施工为例,阐述双壁钢围堰首节原位拼装、自浮接高、下放着床、辅助下沉就位、水下混凝土封底等关键施工技术。实践证明采用的施工工艺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解决了下沉遇阻等施工难题,对砂卵石地层中深水低桩承台的施工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正桥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是我国客运专线建设正式启动最早的工程,正桥包括南汊桥和北汊桥两部分。南汊斜拉桥主跨跨度504m,是世界上跨度最大、设计载荷最大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斜拉桥首次采用三片桁架主梁三索面新结构,斜拉索为我国国内最大,单根索力为1.25×104kN,采用纵横梁桥面系,深水基础首次采用断面3.4m的大直径钻孔灌注桩,主墩承台最大平面尺寸65.3m×39.8m。北汊80m跨主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40.7m跨铁路主梁采用等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40.7m跨公路主梁采用等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京包高速公路工程上地斜拉桥为五跨连续独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跨采用拖拉法施工。主要介绍本桥总体结构静力分析及计算过程,通过研究各种索力设计得到适合拖拉法施工斜拉桥的索力设计方法,通过结构分析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分析各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及各荷载工况下全桥应力状态,验证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市政道路与铁路发生交叉越来越多,如何选择合理的跨越方案,减少对铁路运营的影响,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就上跨铁路的桥梁方案进行研究,提出了预应力混凝土T形刚构转体、预应力混凝土独塔单索面斜拉桥、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桥梁方案,并对各个方案进行全面评价,并选择对铁路影响最小的T形刚构转体方案跨越,显著减少对铁路的影响,并确保铁路运营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新光大桥是一座三跨连续中承式刚构钢桁拱桥,其钢箱桁架与预应力混凝土V型刚构连接的钢混联接技术为国内首次采用的创新技术,施工难度大.新光公司在实施以设计施工联合体为总承包主体的施工图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四层次、十方位"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有效促进了新光大桥在深水承台钢板桩单层围堰施工、大体积三角钢构施工、钢拱肋大节段整体提升与安装合龙等施工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结合宁波市福明路跨铁路宁波东站斜拉桥索塔锚固区U型预应力筋张拉工艺模型试验,通过对索塔锚固区U型预应力筋施工控制研究,对此类预应力体系在斜拉桥索塔锚固区中的应用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跨铁路站场斜拉桥静动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州市和平路跨铁路站场立交桥为独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介绍该桥的静动力试验成果,并结合静动力有限元理论分析,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对,对该桥现状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六环路斜拉桥设计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北京市六环路斜拉桥采用(56+100+70+37)m四跨连续双圆柱子母塔单索面W形截面主梁的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斜拉桥方案、墩顶转体法施工,阐述卵石土地区高路堤旁沉井基础的设计与施工要点,对单索面斜拉桥新型无中间横隔板(横梁)W形截面主梁和双圆柱塔的受力规律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并提出了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斜拉桥墩顶转体的施工新方法,仅用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北京奥运会前大桥基本完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为确保高铁大跨矮塔斜拉桥高效、高精度的施工控制,使结构安全可控,且成桥内力、线形及索力满足设计要求,本文以新建怀邵衡铁路沅江特大桥(90+180+90)m矮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根据理论计算、结构力学特点及工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建立适用于该复杂体系的施工控制体系,重点开展参数敏感性分析以探明力学行为特点,并建立线形控制、索力控制、应力控制计算及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研究结论:(1)主梁变形及应力受梁体自重、预应力和斜拉索索力影响最大,混凝土收缩徐变和索梁塔温差均为影响成桥索力及塔偏的敏感因素;(2)与常规大跨斜拉桥相比,二者力学行为差异大;(3)理论及实践表明,采用的控制系统、计算分析处理方法确保了主梁线形平顺、应力安全可控、索力均匀,均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4)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类似复杂结构的施工控制。  相似文献   

12.
软基地区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介绍武汉绕城公路东西湖互通立交桥施工中的软基地区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和施工中的注意事项。对软基小半径曲线连续箱梁采用满堂支架 ,一次性浇注施工方案 ,充分利用了现场周转料、地材等 ,较好地解决了软基处理技术问题 ,保证了箱梁内实外光 ,线条圆顺 ,而且大大节约了成本。施工过程中对地基处理、支架搭设、模板安装、混凝土浇注、预应力体系建立等影响梁体外观和内在质量诸方面进行了有效控制和监测 ,为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中跨高温合龙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渝怀铁路涪陵乌江大桥工程实例,详细介绍涪陵乌江大桥梁部悬灌段中跨高温合龙技术,其中包括在已施工悬臂段设置临时刚性支撑、施加预应力的临时锁定以及微膨胀混凝土施工、临时预应力束的解除和永久预应力的施加。  相似文献   

14.
介绍燕山大学立交桥大吨位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跨铁路顶推施工的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工程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特别是近年来,以高铁为载体的交通行业在我国发展极为迅速。作为高铁施工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受到了高度关注。文章通过对吴忠南跨古青高速立交特大桥(32+48+32)m连续梁边跨现浇段施工,深入分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施工中的相关技术要点,进一步对质量控制的工艺及策略进行研究,所得成果以期为高铁施工中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施工提供技术支持,确保我国高铁施工质量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6.
马宝利 《铁道建筑技术》2021,(2):97-100,145
随叠合梁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叠合梁斜拉桥在高速铁路中应运而生,中跨合龙成为斜拉桥施工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钢混叠合梁施工一般先焊接钢梁再施工桥面板,导致跨中最大悬臂段和跨中合龙段的桥面板无法从主梁前方的合龙口吊装至桥面。为解决这一问题,以昌赣客专赣江特大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通过采取先后顺序施工主梁最大悬臂段的钢混叠合梁,并将跨中合龙段桥面板提前存放于主梁之上,最后预抬合龙口主梁标高,并对合龙口宽度进行温度观测以配切合龙段长度的措施,保障了大桥的顺利合龙,节约了工期与施工成本,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京承高速公路二期重点工程———潮白河大桥主桥三跨矮塔斜拉桥索力、耐久性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竖向预应力筋施工等关键技术,可为类似桥梁的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介绍黄浦江奉浦东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四塔连续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的桥型结构、施工方法和设计方案,通过比较,确定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9.
郑万铁路上跨郑西客专联络线特大桥为主跨138 m独塔斜拉桥,该桥位于半径1 400 m曲线上,采用国内最大横向偏心球铰(偏心距0.847 m),其可靠性与稳定性对保证施工安全至关重要。基于空间有限元软件Midas FEA分析转体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局部应力分布,并研究预应力筋对转体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转体结构整体处于较低的应力状态,局部存在应力集中,可通过构造措施保证其力学性能;(2)预应力筋的配置可大幅减小由于局部承压而产生的拉应力,确保转体施工中上下转盘的结构安全;(3)通过设置预偏心,实现了转体施工在大跨度小曲线斜拉桥上的成功运用,降低了桥面配重和转体重力。上述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桥梁转体施工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铁路、公路、高铁等工程建设中,大跨径预应力连续刚构桥由于具有大跨、高墩的能力,且施工中省料、省工、省时,近年来,这种桥型已获得愈来愈广泛的重视。依托准池铁路大沙沟特大桥工程,开展对超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曲线连续桥大体积承台混凝土冬季防裂、薄壁空心超高墩翻模及超高墩大跨悬灌线形控制等施工技术难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为今后类似桥梁的设计、施工、监控提供宝贵的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