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地铁车辆通过隧道时引起的车内外压力波动会对司乘人员造成不适感或危害。文章通过线路试验方法研究了地铁车辆通过隧道时车外压力和车内压力的波动特性,分析隧道截面及车速变化对车内外压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隧道截面变化会导致车内压力与车外压力的波动,且车辆通过通风井时会产生明显的压力波动;司机室头车两侧侧窗车外压力变化趋势相同,司机室车内压力幅值大于客室压力幅值;列车分别以80 km/h与90 km/h运行时,90 km/h速度下的车外压力幅值与车内压力幅值均大于80 km/h相对应的数值,且均发生在列车进入隧道时,隧道截面变化时与通过通风井时。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速地铁列车通过隧道区间风井扩大段时引起的乘客耳感不适,依托某带隧道风井的地铁线路区间及设计时速120 km的8车编组地铁列车,以ATO运行模式开展实车试验;在确保试验可重复性的基础上,探究列车站间运行时各车厢内外压力变化规律,分析区间风井扩大段引起车内外压力突变的原因。结果表明:车头和车尾先后高速通过风井段时,相当于经历了隧道断面面积先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过程,会形成类似于车头和车尾驶出和进入隧道洞口的物理现象,车头、车尾通过区间风井扩大段会导致车外压力的上升、下降,此时产生的压力突变是导致耳感不适的主要原因;尾车至头车的车外压力正峰值和负峰值全程呈上升趋势,头车和尾车压力变化峰峰值接近,分别为1 617和1 723 Pa,5车压力变化峰峰值最小,为964 Pa;列车通过区间风井扩大段时,车内压力变化幅值受运行速度的影响较大,速度为113 km·h-1时,任意3和1 s内的车内压力变化幅值均超过相应标准中的耳感舒适性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某型地铁列车进行隧道空气动力学实车线路试验,得到地铁列车实际运行过程中车内、外压力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该型地铁列车车内压力变化满足我国地铁设计规范舒适度评价标准及美国地铁人体舒适度评价标准。地铁列车运行过程中,最长隧道区间的车内、外压力变化幅值明显大于其它隧道;列车以不同速度和模式运行中,车内1.0 s、1.7 s、3.0 s时的压力变化幅值和车外各测点压力变化幅值均不相同,车体表面测点压力变化由车头至车尾方向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地铁高速通过隧道中间风井,列车车体内外都会产生较强的压力波动,严重时会影响司乘人员舒适性.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地铁列车变速通过中间风井的气动效应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参数对车体表面压力分布规律,并以车内压力变化率和3 s内压力变化评价标准评估车内乘客舒适性.研究结果表明:距离中间风井100 m处变速车体表面测点压力峰峰值均大于变速位置为200 m和300 m时对应的测点压力峰峰值,分别大4.68%和6.46%.将车速120 km/h降为100 km/h,变速位置为300 m时分别比变速位置为100 m和200 m时车内压力变化少10.72%和5.07%.列车在中间风井前200 m以上减速至100 km/h以下,能明显缓解通过风井时车内压力变化,满足车内乘员舒适性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快速地铁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时的“列车-隧道”耦合空气动力特性,在杭海城际铁路开展实车试验,分别对列车以100 km/h与120 km/h的速度通过隧道时的车内外压力变化情况进行研究,计算压力峰-峰值、3 s压力变化幅值与1.7 s压力变化幅值,对比列车进隧道与出隧道过程中车内外压力变化情况,分析不同车辆编组位置与不同列车运行速度对车内外压力变化的影响,研究空调机组状态与车内压力变化幅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地铁列车进出隧道过程中压力变化幅值相近;列车进入隧道并在隧道内运行时,尾车车内压力变化速率最快,车外压力峰-峰值从头车向尾车逐渐减小,而车内压力峰-峰值沿车长方向基本不变;当列车速度不同时,车内外压力对比应在无量纲时间下进行,随着列车速度的增大,车内外压力峰-峰值增大,压力变化速率加快;关闭空调机组可以显著减小车内压力变化速率,可为乘客舒适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产生较大压力波动,瞬态压力变化的同时由车外向车内传递,车内外压力波动对车体形成剧烈的气动载荷,将影响车体使用寿命。同时,不同时间间隔内车内压力变化率同司乘人员的乘坐舒适度密切相关,探讨不同时间间隔标准下高速列车通过不同长度隧道时车辆自身的动态时间常数值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单双线隧道基础参数和CR400BF型动车组相关技术参数,应用一维可压缩不等熵流动模型的广义黎曼变量特征线方法计算列车通过隧道过程中车内外压力波动随时间历程特性,归纳车内外最大正压值、最大负压值、车外压力峰峰值和车内外同时刻压差最大值的变化规律。按照中国、德国、ERRI、UIC不同标准舒适度标准要求计算列车所需达到的时间常数气密阈值,比较4种标准下时间常数气密阈值随隧道长度增加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时速80 km地铁B型车进行空气动力学现场试验,得到该速度等级下车内空气压力的变化情况,并分别采用TB/T 3503.3—2018和CJJ/T 298—2019两种标准对耳压舒适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时速80 km地铁B型车在避开风井位置的隧道中运行时,司机室和客室的压力变化幅值均满足两种标准的相关要求;但该列车在通过中间风井位置时,司机室和客室的压力变化幅值不能完全满足CJJ/T298—2019标准的相关要求,因此需对风井结构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轨道交通16号线列车为时速120 km的密闭性地铁快线列车,采用压力波保护阀。文章通过开展武汉市轨道交通16号线列车空气动力学现场试验,分析了列车车内外空气压力变化规律,并测试了压力波保护阀的执行效果,最后评估了列车运行时交变气压波动下的车内压力舒适度及动态密封指数。结果表明:列车通过变截面时车内压力变化幅值相比车外压力变化幅值减小40%~70%;列车运行过程中压力波保护阀执行到位;车内压力舒适度及列车动态密封指数均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高速列车通过高海拔、大坡度和特长隧道下压力波的特性,基于一维可压缩非定常不等熵流动模型的广义黎曼变量特征线法模拟列车通过隧道时的车外压力,采用时间常数法计算车内压力;分别利用国外数值模拟结果和国内西成高铁实车试验数据,验证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以速度200 km·h-1的单列8编组高速列车为研究对象,分析列车通过4种海拔、5种坡度和4种长度组成的不同隧道时,车内外压力波动和最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隧道内初始压力是影响车内外压力幅值的根本原因;车内外最大正、负压均随隧道海拔的升高而线性减小,随隧道坡度和长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与下坡相比,列车上坡运行时车内的压力舒适性更为恶劣、气密性要求更高;列车上、下坡通过坡度30‰、进口端海拔4 500 m、长42 km隧道时,车外最大正、负压分别为9.85和-9.63 kPa,列车动态气密时间常数不应小于1 713 s。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时速140km/h高速地铁列车以不同运行方式在隧道中运行时的气动效应,采用三维、可压、非定常N-S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对地铁列车由明线驶入隧道及站间运行时产生的气动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运行方式对高速地铁隧道气动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列车站间运行时,车体表面测点压力峰峰值沿车长方向基本不变;而列车由明线驶入隧道时,车体表面测点压力峰峰值从头车向尾车逐渐降低。2种运行方式下的隧道壁面测点压力峰峰值均在中间风井处达到最小值。并且列车由明线驶入隧道时的最大车体表面和隧道壁面压力峰峰值分别为列车站间运行时的1.37倍与1.49倍。不同列车密封指数下,列车由明线驶入隧道时的车内压力变化均大于列车站间运行时的车内压力变化。因此,地铁列车由明线驶入隧道时的空气动力学效应比站间运行时更加不利。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安装在提速机车上专门用于列车双管供风的JTY— 1型空气减压阀的结构和原理 ,并介绍了使用、检修及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开发了一种车载无线压力测试系统,对和谐号CRH380动车组的车内空气压力进行长期跟踪,系统地分析了该动车组在明线、隧道、会车等不同运营线路状态下的空气压力变化情况.结果 表明,动车组列车通过明线时,车内各测点压力波动特征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车内压力波动与运营里程、镟修周期关系不大;动车组列车以相同运行速度通过不同长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常用的几种通风管道内的压力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在进行通风系统设计应用时,根据不同的通风管道布局,更加直观地判断风机选择的合理性,使通风管道的设计在保证使用效果的前提下,其初投资和运行费用降为最低。  相似文献   

14.
深圳地铁 11 号线隧道空气压力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并提出高速地铁隧道压力舒适度标准.采用隧道压力波分析软件ThermoTun,对深圳地铁11号线隧道段不同断面设计情况下的压力波及压力舒适度进行分析,提出对隧道泄压系统及隧道断面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低压影响青藏铁路客车中空玻璃使用问题,直接由中空玻璃内外片玻璃两面承受的气体压差导致的变形求出中空层体积变化,并结合中空层气体理想状态方程,精确定量地计算了低压环境下中空玻璃变形及应力分布大小。分析了给车厢补压状态下中空玻璃的承载特性及满足设计压差下的中空玻璃结构尺寸要求。同时,对目前使用的自动调压式中空玻璃的承载特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配合使用动压平均管与差压变送器在线测量风量的方法,本方法适用于不具备直管段要求且气流不稳定的实时流量检测,应用本检测方法有效解决了机车运行中牵引电机冷却通风量的动态测量。  相似文献   

17.
静止侧压力系数及其试验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通过对确定静止侧压力系数K0值的方法、影响K0值的因素以及室内试验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等进行探讨,提出室内试验测定K0值的建议和适用天津地区浅层土K0值的经验公式。研究方法:对确定K0值的各种方法进行对比介绍,分析影响K0值的因素和试验中应考虑的问题,并通过大量试验数据分析天津地区浅层土质K0值的规律。研究结果:提出了适合天津地区浅层土K0值的经验公式,以及室内试验测定K0的建议。研究结论:室内K0仪测定静止侧压力系数K0值易于操作、测试方便,为保证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在试验过程中应尽量消除测量系统的密闭性以及侧向压力消散造成的系统误差。在缺少试验条件或工期紧的情况下,可采用本文回归的经验公式K=0.017 1I 0.174 5对天津地区浅层土的K值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土压平衡盾构的应用范围和特点;论述了盾构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机理和支护压力的计算方法。以ZTE6250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为例,详细介绍了该盾构的设计思路、稳定隧道开挖面的实现过程以及支护压力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检测依据和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桩基础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论述桩身砼离析和桩底沉渣质量缺陷的处理方法,采用高压旋喷清渣回灌砼和高压灌浆补强桩身砼离析来提高桩基础竖向承载力和补强桩身质量缺陷。  相似文献   

20.
为了将地铁瞬变压力的波动控制在人体舒适度范围内,根据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和标准k-ε紊流模型,以22.73 m2的地铁区间矩形隧道为研究对象,建立隧道-列车-空气数值模型,分析地铁隧道中列车特征部位压力和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运行速度超过100 km/h后,有必要在地铁入口处设置缓冲结构;缓冲结构降低压力最大值的效果并不显著,但降低压力梯度最大值的效果显著;喇叭型缓冲结构是优选的地铁入口降压措施;缓冲结构的最佳长度为2倍隧道水力直径;缓冲结构的横断面积越大,其降压效果越好;缓冲结构的最佳开孔率为3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