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中国(天津)国际客车及零部件展览会暨第五届中国国际客车大赛将于3月31日起在天津举行.历时三天。据悉,这次展会将以“安全绿色节能减排低碳交通”为主题,来自国内外约100家企业将参加展会.其中客车企业26家,零部件企业70多家,可见这是一次国际客车及零部件的行业盛会。  相似文献   

2.
2010年中国(天津)国际客车及零部件展览会暨第五届中国国际客车大赛将于3月31日起在天津举行,历时三天。据悉,这次展会将以安全绿色节能减排低碳交通为主题,来自国内外约100家企业将参加展会,其中客车企业26家,零部件企业70多家,可见这是一次国际客车及零部件的行业盛会。  相似文献   

3.
2020年12月9日-11日,CIB EXPO第九届上海国际客车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举行。展会立足中国、辐射全球,紧扣市场前沿,集中展示公交客车领域的最新产品、顶尖技术和解决方案,吸引了客车全产业链300多家企业共同参与。秉承“以创新驱动'智'造”理念,金龙客车在新能源车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本届展会,金龙客车携重点推荐创新新品“地铁巴士”,为展会增添风彩。  相似文献   

4.
“中国客车正在逐渐成为新加坡客车市场的主流”,这是新加坡《商务时报》(The Business Tirues)日前在一篇报道中给出的评价。背后的事实是,2009年,在新加坡全年进口的230辆客车中,9家中国客车企业在新加坡累计销售148辆客车,占据了将近2/3的份额,其中大金龙2009年出口新加坡的大中型旅游客车达到了61辆,占据中国客车出口数量的40%,成为新加坡第一进口客车品牌。  相似文献   

5.
当“2008世界客车亚洲展”在上海热闹进行时,3月13日,大金龙独家参加了首届”巴黎国际旅游展”(PARIS INTERNATIONAL TOURISM EXHIBITION),引起广泛关注。这是继参加2005、2007两届BAAV欧洲客车展之后,大金龙第三次独家代表中国客车品牌参加欧洲权威展会,充分展示了大金龙良好的品牌形象。中国驻法国大使孔原特别委派代表亲临大金龙展台祝贺。  相似文献   

6.
2007年大中型客车市场回顾 2007年的客车市场对于众多客车生产企业而言,可谓是收获颇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大型客车(含非完整车辆)累计生产41263辆,累计销售40139辆,同比分别增长30.89%和26.56%。中型客车(含非完整车辆)累计生产78472辆,累计销售78634辆,同比分别增长13.0%和13.61%。就企业而言,郑州宇通、厦门金龙、苏州金龙、厦门金旅等一线客车生产企业及中通、江淮等正在发展壮大的二线客车企业2007年的销售增幅都在20~30%,有些企业例如江淮客车销售量增幅甚至超过了40%。  相似文献   

7.
正10月20-25日,比利时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科特赖克将又一次云集国际一流客车制造商,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远的比利时世界客车博览会Busworld届时将在科特赖克展览中心举办。作为最早参与该展会的中国客车企业,金龙客车将第七次出征该展会,重磅展出包括龙威二代在内的四款精品,并将以高科技互动展示最新技术。2005年10月21日,在第18届Busworld上,观众首次发现了来自东方的客车面孔。在这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客车展会上,金龙客车自主设计的两款  相似文献   

8.
中国客车领军企业大金龙第五次参加Busworld欧洲展,推出三款达到欧六排放标准的精品公路客车,紧跟欧洲客车市场发展步伐,也显示了大金龙稳步拓展欧盟市场的决心。展会上,大金龙还举行了海外出口车第40000辆交车仪式,向世界展示大金龙海外拓展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2012年12月19日,厦门现代码头,300辆大金龙1 8米BRT客车XMQ6180G整装待发,即将远航发往伊朗首都德黑兰.这是国内客车企业最大批量的BRT客车出口订单,也是近年来厦门市工业产品出口金额最大的订单. 自2008年以来,大金龙已连续5年向伊朗出口18米BRT客车,截至目前,大金龙在德黑兰BRT快速公交系统中的保有量达到800辆,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1月29日,首届“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行,这是中国商务部举办的首届国家级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本届展会荟萃了中国及境外主要汽车零部件及后市场企业。苏州金龙作为为数不多的中国整车公司应邀参会,并在会上展出了在国际客车市场热销的公交、大型和中型座位车等三款精品海格客车,这也是海格客车获得中国名牌后首次亮相国际性展会。  相似文献   

11.
12月7日的北京梅地亚中心气氛热烈,掌声雷动,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公交运输公司、客车制造商、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中国商用车非凡的辉煌时刻:2010年中国卡车年度车型评选暨新能源客车评选颁奖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记者从现场获悉,燃气客车专家恒通客车凭借自己在新能源客车领域的卓越贡献一举摘取了中国新能源客车卓越贡献企业奖。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2月19日,被誉为工业设计"奥斯卡"的中国设计"红星奖"在北京揭晓,来自美国、荷兰、日本、英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154家企业的258件作品脱颖而出,获得相关奖项。作为国内客车企业龙头之一的大金龙凭借2012年全新推出的新一代科技客车XMQ6125,一举摘得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成为今年中国客车企业的惟一获奖单位。中国设计"红星奖"是北京市科  相似文献   

13.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著名的公共交通学者、世界客车研究院(BusworldAcademy)的中国专家、《交通世界》杂志社编委委员王健告诉记者说与上届相比.第22届展会规模又创新高.新增2个馆.来自30多个国家的70多家巴士与客车制造商和320多家部件供应商.以及来自110多个国家的3_2万多名专业观众参观了本次世界客车展。  相似文献   

14.
大金龙立志做中国客车专家 金龙客车是中国客车行业的一个奇迹,其传奇经历脍炙人口.有人统计,大金龙至少创造了17项行业第一,我更为推崇的是"低成本扩张"和"巡展"."低成本扩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大金龙的资本积累,为大金龙今天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而据说由大金龙首先采用的"巡展"方式,几乎成了客车营销的常青树,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哪一种客车营销方式能够超越"巡展".因此,大金龙在品牌塑造方面如果有惊人之举,我一点也不会感到奇怪.刚刚进入2007年,得悉大金龙将品牌定位在"中国客车专家"这6个字上,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大金龙抢占了客车品牌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5.
从1960年推出第~台燃气客车,恒通客车有限公司至今已有近46年生产历史。企业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与康明斯等多家先进发动机生产厂家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是中国燃气客车的创始者、推动者与领跑者。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燃气客车生产企业,燃气公交客车产销量全国第一(同时还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长途燃气客车和旅游燃气客车国家公告的企业)。  相似文献   

16.
12月7日的北京梅地亚中心气氛热烈.掌声雷动,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公交运输公司、客车制造商、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中国商用车非凡的辉煌时刻:”2010年中国卡车年度车型评选暨新能源客车评选“颁奖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记者从现场获悉.”燃气客车专家”恒通客车凭借自己在新能源客车领域的卓越贡献一举摘取了“中国新能源客车卓越贡献企业奖”。  相似文献   

17.
9月25日~10月2日,全球商用车界备受瞩目的国际商用车展(IAA)在汉诺威隆重召开,以欧洲为主的全球主流商用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悉数登场。在这高手如云的展场里.记者看到了”中国客车专家”——大金龙的三辆展车:XMQ6127、XMQ6900Y和一辆城市客车XMQ6121GEU-4。据了解,大金龙此次亮相,既是中国商用车企业第一次参加IAA.也是本届IAA上唯一一家中国客车企业.这种开创精神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8.
12月7日的北京梅地亚中心气氛热烈,掌声雷动,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公交运输公司、客车制造商、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中国商用车非凡的辉煌时刻:“2010年中国卡车年度车型评选暨新能源客车评选”颁奖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记者从现场获悉,“燃气客车专家”恒通客车凭借自己在新能源客车领域的卓越贡献一举摘取了“中国新能源客车卓越贡献企业奖”。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到出口环境变化、底盘出口挤占整车市场以及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2008年中国客车出口状况较为低迷.涉及出口的二十多家客车企业中有近30%出现了负增长。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客车出口同比增长26.75%,客车出口量的增幅尚不及去年同期的零头(去年上半年客车出口量的增幅为153.51%)。  相似文献   

20.
2011年4月1日,为期三天的客车行业盛事——第十一届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会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圆满落幕。客车行业全景展示展会期间,来自客车整车和零配件行业的158家展商联袂呈现了中国客车行业的整车和零部件产品,参展商联袂呈现了大型豪华客车、旅游客车、公路客运客车、城市公交巴士以及旅居休闲房车、新能源客车和巴士等各种车型。零部件企业则包括了动力系、制动系、传动系、客车电子有其他各种客车附件。中国客车制造业在这里集中亮相,全景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