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流量—车道占有率模型的高速公路路段通行能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了我国公路通行能力研究现状,建立流量-车道占率模型,计算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通过实测数据回归分析计算,得出高速公路路段通行能力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多车道高速公路不同车道功能划分方案进行分析,基于各种不同车道管理方案的交通流特点,结合行车状态和服务水平的分析,改进《公路通行能力手册》中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针对按行驶速度、车型大小、车种分类的车道管理方案,提出基于车道管理方案的通行能力分析模型,并探讨模型的各个参数取值。最后以佛开高速公路为例进行实例计算各车道管理方案下的适应交通量在12万puc/d左右。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爬坡车道设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秋侠  张毅 《公路》2005,(9):98-102
爬坡车道在高速公路陡坡路段起着确保安全、增加路段通行能力的重要作用。通过实例,结合通行能力,对高速公路爬坡车道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爬坡车道在高速公路中的设置条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基于仿真的高速公路混合收费站通行能力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  刘力力  胡宾  翁剑成  荣建 《公路》2012,(7):183-188
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直接决定了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在总体上制约着公路的交通运行状况。随着电子收费系统(ETC)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量人工收费车道和ETC收费车道并存的混合收费站随之出现,合理地确定混合收费站通行能力是收费系统设计的重要问题。分析了高速公路混合收费站中人工收费和ETC收费的交通流特性,结合现场实际调查数据标定参数并建立了VISSIM仿真模型,获得了收费站人工收费车道和ETC收费车道数在不同比例的情况下收费站的综合通行能力,并给出了收费站通行能力最优时,ETC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最佳比例。此外,研究还进行了收费站综合服务能力仿真研究,给出了在输入交通量一定的情况下,ETC交通量分别占10%、30%、50%的情况下收费站的服务能力。研究为混合收费站的合理通行能力确定,以及ETC车道开设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ETC专用车道在ETC天线出现故障后或个别车辆交易异常导致车道不能正常运行,为提高车道利用率保障ETC车道正常运营,本文给出了ETC车道故障时不同应急收费方案,详细阐述了ETC专用车道应急辅助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在ETC天线故障时,该系统能为ETC车辆提供自助刷卡通行服务。该系统在唐港高速公路投入使用后,有效提高了ETC车道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VISSIM的高速公路基本路段实际通行能力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VISSIM仿真手段.结合采集的有关数据,对一定交通条件下四车道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进行研究,并对该情况下的通行能力值进行了相应的服务水平分级研究。  相似文献   

7.
唐智  李细伟 《公路》2012,(5):279-281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标准及国外研究成果,对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八车道及八车道以上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进行了研究.我国标准中通行能力以设计速度为标准,美国HCM中是以自由流速度为标准.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以自由流速度为标准的通行能力比以设计速度为标准的通行能力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5种代表性多车道高速公路车道管理方案,综合考虑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建立了车道管理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机仿真,以某多车道高速公路为例,对车道管理方案进行了评价,以评价结果为基础,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车道管理方案决策方法,确定了最优的车道管理方案,研究表明利用本文建立的评价和决策方法,可以针对多车道高速公路具体的运行特性、道路特点和交通需求,获得兼顾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要求的车道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加速车道长度设计与车辆汇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加速车道长度对高速公路主线交通流的影响,利用可接受间隙理论,分析上匝道合流区通行特性和通行能力;基于最小车头时距,研究了加速车道上车辆汇入高速公路主线的概率;以高速公路主线和加速车道的车流量、最小车头时距等参数为基础,优化了高速公路加速车道长度设计方法,获得了入口匝道交通流控制模型.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设计高速公路加速车道长度,控制入口匝道交通流,在高速公路主线车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入口匝道车流量比传统方法增加了近1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突发交通事件后高速道路局部交通状态的演变过程的分解,分析了事发点各阶段的通行能力,定义了突发交通事件后高速公路有效通行能力系数。针对引起局部车道临时关闭的不同类型的突发交通事件,利用VISSIM仿真软件进行微观交通仿真,分析仿真评价文件得出了不同类型突发交通事件后高速公路有效通行能力修正表。  相似文献   

11.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are one of the key elements that play a vital role at road networks. The efficiency and safety levels of intersections can affect 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system. In general, turning traffic, especially median-turning,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most problematic movement in the operation of intersections. This becomes more critical with high turning demand where exclusive turning lanes (single or double) can be assigned to provide larger capacities for these movements and to reduce conflicts with through traffic. However, improper treatment of median-turn lanes could create cross-maneuvering behavior which may limit the expected increase in capacity and create safety issues. Median-turning lane markings are commonly provided at intersections in Japan to guide drivers while turning which is expected to reduce the conflicts among turning traffic. Meanwhile, in the Philippines, exclusive median-turn lanes are installed at intersections without proper treatment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low mobility and safety levels. Therefore,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impact of inside intersection lane markings on the operation of median-turn lanes in terms of mobility and safety. The vehicle maneuver, speed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urning traffic were utilized as essential components for the assessment.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conflicting trajectories were present on double turn lanes without median-turn lane markings in the Philippines, which resulted to serious conflicts among the turning vehicles and negatively influenced the turning speed and saturation flow rate of the turn lan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turn lane markings in Japan, provided a positive impact to mobility and safety of the turning lanes. Moreover,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and traffic signal phasing scheme highly affects the capacity and safety condition of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相似文献   

12.
选取天津市快速环路的路段为仿真背景,在主线为双向6车道和8车道时,分别进行多功能车道设置的必要性分析。采用VISSIM微观仿真软件,在主路车道数相同时,将设与不设多功能车道两种情况下事故车辆每车停车时间均取为15 min,仿真每种情况在事故停车率分别为0.05%、0.1%下的通行能力及延误。通过比较设置与不设置多功能车道在车辆紧急停靠时主线的通行能力及其它车辆延误,来分析多功能车道设置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由于事故车辆占用车道,使得车辆通行的车道数目减少,道路的通行能力降低,造成排队和交通拥堵,对交通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双向6车道的城市道路为例,运用Vissim仿真软件模拟交通事故下的交通运行,分析车流量、占道类型、事故持续时间以及借道超车4种因素下的交通影响。结果表明,流量越大、事故持续时间越长、占道数目越多,事故对交通的影响越大。当流量达到3 400 veh/h(D级服务水平),占1个车道的车辆延误显著增加,直至流量达到4 000 veh/h时才逐渐趋于平稳,且占据车道2比占据车道1和占据车道3的延误要大;当流量达到1 900 veh/h(B级服务水平),占2条车道的车辆延误显著增加直至流量达到2 700 veh/h时才逐渐趋于平稳,占据车道1和3的车辆延误要小于占据车道1和2以及占据车道2和3的延误;在相同占道情况下,不同事故持续时间下的车辆延误随流量变化的趋势大体是一致的;当事故道路服务水平为D/E/F级,对向道路服务水平在A/B/C/D级时(事故占用内侧1个车道),以及当对向道路服务水平在A/B/C级时(事故占据内侧2个车道),进行借道超车均能有效减少事故路段车辆延误。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设置公交专用道所带来的道路资源利用率低,相邻车道交通压力增大,专用道分时段开启致使社会车辆行驶混乱等问题,基于车种分离思想,提出一种公交车辆与右转车辆混合专用道的组织方式,允许公交车辆与右转社会车辆共用一条车道,以寻求保持公交优先与减少对社会车辆影响的平衡点。为论证该方案的可行性,首先,针对所研究的道路环境,提出了基于流量生成模型与配时优化模型的车道组仿真流程;随后,在考虑红灯时右转车辆行驶特性的前提下,建立了人均延误和车均延误的双指标评价矩阵模型;最后,分别在MATLAB和VISSIM仿真平台上,实现了对传统车道组、公交与右转混合型专用道车道组和公交专用道车道组3种方案的效益评价,并对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公交与右转混合型专用道车道组的总体车均延误与人均延误在大多情况下处于较低水平,而公交专用道车道组和普通车道组也具有各自的优势区域;公交与右转混合型专用道的车道组织方式可以在保证社会车辆延误不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有效确保公交车辆的优先性,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适用性,在工程实践中可作为公交专用道的过渡或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5.
车道利用率反映的是单一方向路段交通量在不同车道上的分布情况,它影响交通流的稳定性,是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不同流量条件下车道利用率的不确定性和现场数据采集困难等特点,应用车辆跟驰、车道变换等微观交通流仿真模型在一体化仿真环境下进行模拟研究,得到双车道和三车道路段流量换道次数以及流量车道利用率关系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6.
自动驾驶专用车道对混合交通流的作用与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流大小相关.为分析已存在自动驾驶专用车道场景下CACC车流在各车道上的分布情况对交通流的影响,利用已有的人工驾驶车辆(Human-driving Vehicle,HV)和CACC跟...  相似文献   

17.
Exclusive bus lanes provide a very high level of priority for transit operations, especially for Bus Rapid Transit and Express service, but these lanes could be underutilized and be a source of extra capacity if they could be shared in an intelligent wa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benefits of providing intermittent priority, called bus lane with intermittent and dynamic priority, of these exclusive bus lanes. Intermittent and dynamic priority can be implemented by allowing vehicles to use the lane when Bus Rapid Transit or Express bus is not present. Drivers can be alerted when a bus is in the lane using either infrastructure-based signs, or in the future using infrastructure-to-vehicle, or connected vehicle communications. Some critical operating parameters for implementing bus lane with intermittent and dynamic priority system including clear distance, degree of saturation (volume-to-capacity ratio), connected vehicle penetration, and bus departure/headway frequency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8.
舒红  袁康  修海林  夏芹  何杉 《中国公路学报》2019,32(11):245-254
针对L2/L3级自动驾驶汽车的仿真测试和封闭场地测试认证需求,结合现有L2/L3级自动驾驶汽车量产车型的主要功能特点,提出自动驾驶汽车基础测试场景群的构建方法。首先针对指定的道路交通环境,分析主车和周围交通参与者可能的相对位置和运动方向的组合,确定复杂场景群。其次分别以主车功能所确定的各个可能运动方向,依此与各干扰车辆的可能运动方向(包括任一干扰车辆不存在的情形)进行组合,组合时采用PICT组合测试工具,并添加必要的运动约束条件,选择参数组合覆盖标准自动生成全部的组合场景群。最后结合场景筛选规则,筛选出具有测试价值的覆盖各个层级及功能的基础测试场景群。采用场景构建方法,对于主车处于三车道中间车道的路段场景和无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场景,分别构建62种和33种基础测试场景。根据驾驶人行为特性、交通规则、汽车在城市、郊区和高速公路工况下的典型车速、加减速度、横向加速度、交通事故和自然驾驶数据库的有关场景数据等,设计主车换道工况的测试用例。采用模型预测控制框架建立主车局部路径规划和控制仿真模型,并对主车危险换道场景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主车在邻车道前车大减速的情况下实现了减速换道并避免了与本车道前车和邻车道前后车的碰撞,同时跟踪到期望跟车间距,验证了该换道测试用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轨道交通环境下公交专用道网络布局,提出宏观、微观层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规划方法。通过分析客流OD分布、路网结构、交通布局、土地利用、道路等级等确定公交专用道线网总体布局;通过公交客流比例、公交车流率、路段饱和度、机动车道数、公交车平均运行速度等定量分析可实施专用道的条件。以上海闵行区公交发展为例,研究现有5条轨道交通线路下公交专用道线网的布局。预评估表明公交客运能力提高约20%,公交车车速提高约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