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钢板弹簧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5种不同的钢板弹簧模型,并从钢板弹簧自身的力学特性、悬架系统的K&C特性以及整车动态特性等方面,对这5种钢板弹簧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在传统的SAE三连杆方法和离散梁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梁单元而提出的扩展三连杆方法,建模过程较简便,仿真结果与公认具有较高精度的离散梁模型的结果较接近,比较适用于悬架子系统和整车分析.  相似文献   

2.
王伟  潘丽 《北京汽车》2018,(2):1-4,7
依据板簧自身特性,建立板簧弧高与板簧卷耳中心距变化关系的骨架模型,利用Matlab将该骨架模型进行程序化表示并实例分析。基于骨架模型开发悬架系统运动校核界面化程序,以某轻型货车前悬架匹配为例,利用该程序进行板簧、吊耳、减振器、稳定杆的运动校核,并利用SAE标准方法对校核结果进行校验,结果表明基于Matlab的悬架系统运动校核对提高悬架系统开发和平台匹配设计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体动力学的钢板弹簧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钢板弹簧的3种建模方法.分别运用ADAMS/Car的非线性梁建模方法和ADAMS/Chassis的专业板簧模块leafspring,建立了某轻型货车钢板弹簧多体动力学模型,并将两模型集成到同一前悬架中进行了静力学和动力学仿真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两模型所得到的仿真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4.
搭建专用试验台获取了变截面少片簧主片中心点的运动轨迹,分别与"SAE圆弧理论"平面作图和ADAMS离散梁建模仿真得到的主片中心运动轨迹进行了对比,表明ADAMS仿真得到的运动轨迹更符合实际。以某车型前悬架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准确获取前板簧ADAMS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运动学分析模型,得到了平行轮跳与制动工况下的前轮定位参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垂臂硬点布置位置进行优化,解决了平行轮跳工况下前束角变化不合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某轻卡在四立柱振动台架上进行整车道路耐久模拟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出现后悬架副板簧疲劳开裂的问题,通过CAE方法对板簧总成进行非线性仿真分析,针对板簧薄弱区域进行优化改进.然后基于板簧总成等幅疲劳损伤与变幅疲劳损伤当量关系,对板簧疲劳仿真模型采用等幅循环加载,计算优化后的板簧总成与原板簧总成相对疲劳寿命比值,确保优化后的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非独立悬架中钢板弹簧在整车状态下的运动轨迹的分析,阐述了对称式钢板板簧、非对称式钢板弹簧运动轨迹作图法。运用中心拓展作图法,在CATIA模块中以草图绘制为基础,对板簧和轮心轨迹进行绘制。通过DMU运动仿真模块来模拟板簧的运动方式,对对称和非对称式钢板弹簧运动轨迹进行运动仿真。运用ADAMS方法,根据非独立悬架运动学原理,以模型的空间位置为基础,在整车坐标系下得到了钢板弹簧运动轨迹。通过中心拓展作图法与ADAMS方法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设计的板簧在轮边、后桥、传动轴等跳动校核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考察并高效率地控制某轻型客车主副簧式复合材料板簧的模态特性,文章以成熟的单片复合材料板簧有限元建模方法为参考,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某轻型客车主副簧式复合材料板簧的有限元模型,并对该主副簧式复合材料板簧的刚度特性及模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由于单片复合材料板簧的刚度及模态仿真结果均与相应试验结果吻合,因此采用相同材料参数及建模方法建立的主副簧式复合材料板簧有限元模型的仿真结果可信。根据仿真结果,研究了主副簧式复合材料板簧的铺层角度、复合材料密度、增强纤维弹性模量等关键设计变量对其一阶模态频率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匹配设计思路,这对完善复合材料板簧的设计理论、促进其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力学性能指标要求,采用Alloy Steel Compass软件,对SAE51B60弹簧钢的淬火、回火工艺参数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作为汽车变截面板簧材料SAE51B60弹簧钢的最佳热处理工艺:计算优化结果与SAE51B60弹簧钢的实际热处理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板簧变形时相关点的运动轨迹,寻找出理论上的计算方法,与“SAE圆弧”法进行比较.得出板簧受制动力而产生扭曲变形时的运动轨迹与扭曲中心的位置。并对其应用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虚拟样机技术在三轴板簧平衡悬架结构改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寿勇  陈靖芯  刘洪庆 《汽车工程》2007,29(11):981-986
应用机械系统分析软件ADAMS建立了板簧的离散梁动力学模型,对板簧的刚度特性进行了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置式板簧平衡悬架系统的垂向振动分析模型,并对车辆在极限运动状况下行驶时出现的滑板式板簧的不正常接触问题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提出了结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交通出行方式离散选择模型的效用随机项结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项Logit模型效用随机项独立同分布的假定为多项Logit模型带来IIA属性,降低了多项Logit模型的行为解释能力。以多项Logit模型的基本假定为基础,以开发能够真实反映不同选择肢效用随机项的异方差性和相关性的效用随机项结构为目标,逐步放松多项Logit模型效用随机项独立同分布的刚性假定,系统综述了不独立同分布、独立不同分布、不独立不同分布的效用随机项结构的拓展。  相似文献   

12.
合理有效地调整城市各种交通方式分担率以改变城市交通结构已经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方法。非集计模型的发展促进了交通方式分担的较大进步,对个人交通行为的分析研究是交通需求预测的一种比较重要的方法。在简述非集计模型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推导NL模型以及运用TransCAD对NL模型的参数进行标定,为非集计模型的应用和提高其操作性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于事件的反应机制决定了道路行驶车辆在跟驰过程中存在反应延迟现象。对几类常见跟驰模型中所反映出的延迟时间的含义进行了定义与区分。利用Matlab软件对GHR模型、OV模型以及FVD模型进行了2车跟驰状态和车队信号灯放行阶段的模拟,分析了这3类模型中反应延迟时间设置的必要性。结果显示GHR模型中反应延迟时间不可忽视,而OV模型以及FVD模型中反应延迟时间可以省略,同时也证明了各跟驰模型建模思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车险作为我国第一财险险种,费率厘定不够精准一直是行业发展的痛点。在国外发达保险市场上,汽车碰撞安全等级及其修复性一直是重要费率厘定因子,并设有相关机构进行汽车碰撞测试。为了弥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在中国保险协会的指导下跨界合作开展低速碰撞测试,模拟事故常见的正碰和追尾,从耐撞性、维修经济性、维修比、维修费用、气囊是否直接起爆等 5个维度进行汽车耐撞性及经济维修性测评,构建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通过引入C-IASI的9项指标,并建立泊松-伽马模型和Tweedie模型,探究汽车自身耐撞性和维修经济性导致的不同赔付差异与机动车辆保费的适配性。实证结果表明,加入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后,商业车险纯保费预测效果有明显提升,泊松-伽马模型和Tweedie模型预测效果接近。  相似文献   

15.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动力荷载作用下加筋土路基的计算模型,该模型的土体采用动载作用下基于SMP(Spatial mobilized Plane)破坏准则的弹塑性动本构关系进行模拟,加筋材料的本构模型采用非线性多项式进行描述,筋土的相互作用采用双弹簧界面模型来模拟。模型中的参数可以通过常规的土工试验获得。基于该模型的数值分析与实测试验值进行了对比,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应用于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6.
根据某种机理建立的交通流模型需要通过模型标定和验证后才能具体应用到实际中.通过采用视频处理技术,对陕西省西安市二环主干路和浙江省舟山市昌洲大道上上下高峰时期内的车辆微观运动录像进行技术处理,提取得到了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车辆微观运动轨迹数据.根据这些交通流数据,采用Levnberg-Marquardt算法,分别对跟驰理论中2个典型的跟驰模型,即惯性模型中的敏感系数、安全时间间隔、最小安全车间距、允许速度和智能驾驶人模型中的理想速度、安全时间间隔、静止安全距离、启步加速度和舒适加速度进行了标定和验证.针对惯性模型,当允许速度大于实际速度时,位移均方差和速度均方差的平均值分别为2.8m和0.58 m/s,当允许速度小于实际速度时,位移均方差和速度均方差的平均值分别为2.22m和0.49 m/s;针对智能驾驶人模型,利用早、中、晚3组数据进行标定,得到的位移均方差和速度均方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12m和0.10 m/s,0.07m和0.10 m/s,0.75m和0.27 m/s.因此,惯性模型与智能驾驶人模型都可用于描述城市主干路近饱和状态(即跟随车辆的最大速度远小于允许速度的行驶状态)下的车辆跟驰行为,而且当智能驾驶人模型中的加速度指数取较大的值时,它较前者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17.
吉林兰旗松花江特大桥施工阶段及成桥静力模型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兰旗松花江特大桥为三跨预应力混凝土双塔单索面斜拉桥。介绍该桥试验模型的结构设计、制造工艺以及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8.
A 3D tyre brush model, which aims to predict the longitudinal tyre characteristic under steady-state conditions by modelling the occurring physical effects in the tyre–road contact patch, is presented. The model includes an analytical method to describe the tyre footprint geometry,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the slip due to the lateral tyre contour, the slip due to braking or traction and the longitudinal as well as the lateral shear stresses on a flattened tyre. The presented development tool offers a method to investigate different rubber friction data (caused by different tread compounds and/or surface textures) and to analyse its influence on longitudinal tyre characteristics. The tyre design is fixed (same casing, dimension and pattern). The results include the shear stresse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sliding velocities in the contact patch for different slip conditions. The model was developed for a standard summer pattern design and a standard tyre dimension (205/55R16). It can also be adapted to other tread designs and tyre dimensions. To offer a good comparability between model results and test bench measurements, the surface curvature of an internal test rig is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仿真模型的计算效率,基于环模型理论系统研究了轮胎二维有限元模型的建模技术、参数确定方法和轮胎包容特性分析技术.从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可知,利用有限元方法基于轮胎REF模型建模,在对轮胎胎侧弹性进行非线性模型修正后,得到的轮胎低速滚动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轮胎模型的有效性,同时为车辆一地面系统虚拟试验提供了一种实时高精度的轮胎面内特性仿真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用于车道识别的分段切换车道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使得车道模型既能准确地描述车道形状,又不影响车道识别算法的实时性,提出了一种分段切换车道模型。对近视场区域使用直线模型匹配车道线,对远视场区域则在直线模型和二次曲线模型之间进行切换,以适应有曲率和无曲率道路的识别要求。试验表明,使用分段切换车道模型的车道识别算法能够很好地匹配各种形状道路,并能满足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