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高速铁路行车组织具有高速度、高密度的特点。在高速铁路区间设置一定数量的渡线,能增加对晚点列车运行调整的灵活性。根据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模式,讨论了在高速列车晚点和中速列车晚点两种情况下高速铁路利用区间渡线组织列车越行的方案,量化分析区间渡线在晚点列车运行调整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静 《中国铁路》1999,(4):12-15
在遵循高速铁路区间渡线基本设置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沪宁线的实际站间距离,站坪长度等情况,通过设定沪宁高速铁路区间渡线铺设方案,对各方案往返渡线间列车保留数量,故障时间内往返渡线间可通过的列车对数,以及往返渡线间的距离对高速列车越行中速列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沪宁高速铁路区间渡线合理设置位置与数量。  相似文献   

3.
胡思继  马强 《铁道学报》1998,20(1):25-31
为提高高速客运专线对对中列车晚点的应变能力,提出组织高速列车在区间内越行中继列车的行车组织方法,在对区间内渡线设计的技术要求,运行图基本时间参数以及对区间通道能力影响分析计算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结论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高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是以放行高速列车的能力来计算的,当各列车停站方案不同时,不停站的高速列车相对于无停站的高速列车会产生扣除,在高,中速列车混跑模式下,由于中,高速列车存在速差,中速列车也将产生扣除,因此,高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较为复杂,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图解相结合的方式,计算高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对有停站高速列车相对于无停站高速列车的扣除系数和中速列车相对于有停站与无停站高速列车的扣除系数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得出了三者的关系;利用计算机编制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软件铺画满表列车运行图,分别图解出有停站高速列车扣除系数及不同中速列车数量条件下的中速列车相对于无停站高速列车和有停站高速列车的扣除系数,在此基础上,计算高速铁路高,中速混跑条件下,不同中速列车数量时的区间通过能力,并分析了区间通过能力随中速列车数量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行车组织具有高速度、高密度的特点。虽然高速铁路以安全、正点为首要前提,但由于设备故障造成中断行车和列车晚点的情况也偶有发生。在设备故障时,通常根据故障性质的不同和对列车正常运行影响程度的大小需要采取不同的运行调整方法。设置渡线组织列车由邻线绕行,增加了对晚点列车运行调整的灵活性。讨论利用区间渡线组织高速列车越行的方案,并计算缩短积压列车疏导的时间,量化分析渡线在恢复列车正常运行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越行站分布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高速客运专线越行站分布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引入“时距”概念,建立共线运行条件下的越行组模型,得到高速铁路通过能力与有关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并用来分析越行站分布对通过能力的影响。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可知,在中速列车较多、能力相对紧张的越行段,组织一站式越行,可以保证必要的通过能力;而在能力相对宽裕的越行段,组织两站式越行、三站式越行,可以提高中速列车的旅行速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高速铁路通过能力与中速列车旅行速度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列车运行图结构分析,在确定旅客列车会车区和越行停留时间基础上,分别对不同等级反向列车产生的会车次数进行深入研究;运用列车组和价结构理论,对不同等级反向列车与不同正向列车组组合的情况下,对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建立反向列车对正向线路通过能力和列车旅行速度影响的数学模型,分析其影响规律,认为铁路双线区段组织反向行车对线路通过能力和列车旅行速度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并随列车开行数量和区间运行时间等影响因素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开设综合维修“天窗”对行、车设备进行维修养护是高速铁路的一个重要特点。针对高速铁路区间设置渡线对工务维修作业效率的影响,结合高速铁路综合维修、经常保养、临时补修的作业内容和作业过程.对有、无区间渡线情况下维修作业情况进行比较,量化分析了区间渡线对高速铁路工务维修作业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道岔及区间渡线设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国外高速铁路研究、设计、运营的科学实践,结合我国高速铁路研究及既有线提速改造的经验,从理论与设计上,就高速铁路大号码道岔和区间渡线平面参数的选择及理论根据进行了分析,并参考国外发展趋势,对我国高速铁路道岔及区间渡线设计及今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判定高原山区铁路某段区间是否应设置渡线,为铁路后续运营提供便利化的条件.首先,根据高原山区铁路线路特点,结合国内外铁路设置区间渡线现状,阐述高原山区铁路设置区间渡线的作用和意义;其次,确立车站间距、行车密度、事故抢险救援时效性、综合维修便利性、工程投资和养护维修工作量6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并使用TOPSIS方法对上述...  相似文献   

11.
根据目前关节式电分相存在的问题及意大利罗马-那不勒斯的高速电气化铁路采用的电分相设计原理,提出一种新型的3个绝缘锚段关节双中性段关节式电分相型式,可较好地解决关节式电分相对电力机车受电弓多弓运行条件的限制,建议尽快在我国新建电气化铁路和提速改造中采用,实现接触网电分相改造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西宁至成都铁路穿越祁连山脉余脉拉脊山地段,该区域弱成岩工程水稳性地质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铁路勘察阶段遇到的高压CO2气体,国内尚属首例,可供借鉴的工程经验十分有限。如何科学、经济、安全、合理地进行地质选线及工程设置,成为控制铁路前期线路方案的重难点。本文通过开展地质专题勘察,查明不良地质分布的特征及特性,并借鉴兰渝铁路的施工经验,平面上绕避高压气体的影响,减少通过弱成岩的段落,纵断面上尽量抬高线位,避免弱成岩遇水崩解的发生,有效解决了线路平纵断面的设计难题,可供类似特殊复杂地质条件下线路方案的选择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山岭隧道智能建造技术是“智能铁路”的有机组成部分,能有效节约人力资源,并更好的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是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建造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提升我国隧道工程建造技术水平,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BIM等技术,结合郑万高速铁路湖北段隧道机械化、信息化施工研究成果,围绕隧道支护参数设计、施工控制执行、施工质量管控及检测,提出了高速铁路山岭隧道智能化建造技术的总体架构,包括:高速铁路山岭隧道围岩智能分级系统、隧道设计参数智能化选择系统、隧道开挖及支护智能化施工系统、隧道质量智能化管控及检测系统、隧道智能化建造协同管理平台,分析了各系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我国隧道智能化建造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对推动我国隧道智能化建造标准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结合京沪高铁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风屏障基础施工的底面及侧面凿毛、打眼(竖向钻眼与水平钻眼)、清孔、注胶植筋、钢筋绑扎、模板支立、混凝土浇筑、养护等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盐通高铁与宁启铁路在海安、如皋地区存在多处交叉并线,交叉并线区段GSM-R覆盖方案已成为铁路通信系统的设计重点和难点。对盐通高铁与宁启铁路交叉并线区段的G S M-R覆盖方案进行研究,并从建设投资、运营维护、网络优化、频率规划等方面分析各个方案的优缺点,最终提出工程实施方案,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工程案例。  相似文献   

17.
高速铁路桥路过渡段动应力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高速列车的平稳、安全运营,需要路基结构物提供沉降小、刚度大、动力特性稳定的轨下支撑系统。在武广高速铁路设计中,为实现桥梁与路基的刚度和沉降平顺过渡,设置了桥路过渡段。在过渡段中预埋设动测元件,研究CRH2动车组高速通过过渡段的动应力的空间分布特性。研究结论:桥路过渡段路基基床表层动应力的最大值位于过渡段正梯形底部折角处,均值约12.73 kPa;桥路过渡段路基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加强后,动应力在垂向衰减较快,至基床底层底面时,衰减率达90%;列车速度由200 km/h增加到250 km/h时,路基基床表面动应力增加约20%;车速由250 km/h增加到350 km/h时,过渡段路基基床表面的动应力增加约10%。  相似文献   

18.
在客观局限条件和主观偶然误差下,高铁大断面隧道监测数据具有离散性和不连续性,运用新奥法进行隧道施工时,隧道位移监测对于评价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结构合理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Matlab软件中有关时间序列函数编制了不同部分的计算程序,结合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对姚家隧道拱顶下沉监测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运用有理函数判断围岩的稳定性,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变形监测项目进行短期预报,得到了隧道围岩变形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9.
高速铁路软土区路基处理与路桥方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庄仲欣 《铁道勘察》2005,31(1):39-41
以京沪高速铁路京济段的软土区为例,总结在软土地区修建高等级铁路的路基处理及进行路、桥方案比较应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