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介绍视觉移动信号的使用现状,同时提出使用2.4G无线传输技术解决视觉移动信号自动判定的难题,并对研制的目的和过程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技术·产品     
《世界轨道交通》2013,(10):14-14
庞巴迪荣获奥地利交通、创新与技术部国家移动奖 2013年9月12日,全球轨道技术引领者庞巴迪运输(集团)及其研发伙伴奥地利科技学院(AIT)荣获奥地利2013年“研究、开发、引领新潮流”类别中的国家移动奖。国家移动奖是奥地利交通、创新与技术部授予的最富盛名的荣誉,  相似文献   

3.
针对企业内部使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性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企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保障体系,作为企业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设计、开发、维护及测试的依据。通过研究移动互联网应用渗透测试技术,以获悉企业移动应用易暴露的漏洞。同时参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大纲内容,规划企业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保障体系,从技术安全和管理安全两个方面完善体系内容。所构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保障体系满足内容全面性与平台普适性需求,为形成企业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防护技术要求、检测判断准则打下基础。论文最后针对企业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化发展及其所涉及的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这对于完善企业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琪  李承恕 《铁道学报》2006,28(4):60-64
讨论了无线局域网(WLAN)与B3G移动蜂窝网络相结合的意义与发展前景,提出WLAN和B3G网络互连的基本结构框架模型,并对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分析。该模型采用松耦合的工作方式,结构框架中的WLAN接入网为用户与B3G核心网的业务连接提供了桥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在B3G核心网络中加入了无线接入网关(WAG)和数据包网关(PDG),用来为从WLAN接入的用户提供服务。还讨论了两种不同类型用户的移动终端(MT)的接入问题,包括拥有(U)SIM卡的3G注册用户和非3G注册用户。设计出3G注册用户通过WLAN接入B3G网络的流程图和主要程序;同时也提供了非3G注册用户接入B3G核心网络的解决办法和详细进程。  相似文献   

5.
探讨基于CBTC移动闭塞系统的实现及原则、基于CBTC移动闭塞系统的设计原则与移动授权限制实现,可看出基于CBTC的移动闭塞是列车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Web应用、小程序、公众号、App等各种移动应用的普及,作为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入口,其运行性能、稳定性及用户体验尤为重要.文章提出统一移动应用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设计方案,包括移动应用端和服务端两部分;移动应用端采用分层的结构化设计与统一接口定义,实现移动应用的多渠道兼容;服务端通过消息队列实现日志数据...  相似文献   

7.
天兴洲长江大桥公路引线工程通过现场对移动模架的自制改造,利用32m移动模架,成功浇筑了跨径40m箱梁,是技术革新的一个成功尝试。结合实例,对下行式移动模架的结构功能从施工的角度进行总结,以利指导今后移动模架的施工,同时也可作为今后移动模架自行加工制作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广深港客运专线屏山涌特大桥采用移动模架法桥位制梁,作为第一套下行式移动模架的预压施工,通过此次预压施工,总结了下行式移动模架预压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传统铁路信号监测系统中存在的互联性较低、数据共享不足、智能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结合4G无线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移动应用的铁道信号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将既有的信号监测系统进行了移动端的智能延伸,并且具有实时报警、智能故障预测与诊断、报警管理、监测数据查看等基本功能。系统在成都铁路局投入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信号系统监测数据报警的实时传递,提升了监测系统的实用性和智能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移动模架逐孔现浇施工方法从50年代末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主要是在一些欧洲国家大量采用.本文就移动模架造桥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主架梁结构、支承结构、行走装置、模架结构),移动模架造桥机施工方法以及桥梁设计中应作相应考虑的几个方面(路线平纵断面、结构形式的选择、桥梁跨度及布置、PC 梁截面形式及预应力设计、下部结构的设计要求),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12月22日,南京地铁4号线全线车站、站台、轨行区等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这是江苏省首条5G网络全覆盖的地铁线路。南京地铁4号线西起龙江站,东至仙林湖站,全长33.8km,设有18座车站。12月初,南京移动开始在该地铁线路建设5G网络。现场实测发现,南京地铁4号线站台区,5G下行速率达到850Mbps,轨行区内5G下行速率在650 Mbps以上,网速达4G网络的10倍以上。乘坐南京地铁4号线时,5G用户可全程畅享无盲点的5G网络,体验视频通话超清晰、高清直播不卡顿、下载百兆视频不到1 s等"5G速度"。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市交通委官网发布消息称,为全面提升地铁民用通信信号质量,更好地为广大乘客提供优质的民用通信服务,北京地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与北京移动、联通签订了多条地铁新线4G服务,实现4G网络全覆盖,同时预留5G信号空间,力争2020年实现5G商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既有LKJ车载数据人工换装方式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等问题,研究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将LKJ车载数据从地面传输至车载。首先,通过对移动公网(4G/5G)、铁路专网(GSM-R)和无线局域网(WLAN)进行综合比较,选择移动公网作为LKJ无线换装车地通信的载体;然后,通过与SSL VPN的对比,确定采用IPSec VPN技术建立车地通信安全传输通道;最后,在实验室搭建LKJ无线换装车地通信测试环境进行算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换装业务数据以密文形式传输,验证了车地通信是通过安全传输通道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5G技术的发展与相关生态的基本形成,加快研究5G在铁路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对推进铁路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铁路信息系统现状,梳理铁路领域部分主要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铁路信息系统对移动网络不断提高的需求;总结了5G应用优势及铁路信息系统5G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典型信息系统基于5G的技术架构。具有5G技术加持的铁路信息系统,将形成云-边-端一体化的铁路信息系统全新架构,支撑各类新型应用;系统能力从固定终端延伸至移动场景,有利于提高铁路整体运营效率;为各类基础设施检测监测、既有系统改造等场景提供便捷的无线网络接入条件,将提高铁路泛在感知能力,保障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5.
自主化的移动闭塞CBTC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完全自主化的JeRailCBTC信号系统,该系统以移动闭塞作为行车原则,同时配备固定闭塞的后备系统,其ATP和联锁都已经过了独立的第三方认证并在试验线上获得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前,基于通信的移动闭塞列控系统作为轨道交通列控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列车之间的追踪间隔。追踪间隔的计算是列车生成移动授权的前提。列控系统中移动授权的发布由区域控制器来完成。列控系统中由于追踪模式的不同,列车追踪间隔也会有差异,从而影响移动授权生成,影响行车效率。分析了列车移动授权生成原理,研究了列车区间追踪场景下绝对追踪模式和相对追踪模式下的列车追踪间隔,并进行了仿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对追踪模式下列车生成的移动授权更大,可以进一步缩小列车追踪间隔;绝对追踪模式存在最优追踪速度。  相似文献   

17.
移动终端接入量以及通信数据的迅猛增加使得城市轨道交通无线网络承受着高话务量、高容量及高传输速度的压力。将5G网络引入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是提升城市轨道交通无线网络覆盖水平、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案。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站厅站台及隧道区间环境复杂的技术难点,文章在分析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与建设经济性,提出在站厅站台通过新设5G单模分布式皮基站实现5G独立组网、在隧道区间采用13/8和5/4漏缆实现5G网络全面覆盖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实现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5G网络覆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移动模架原位制梁已作为一项常规的施工方法应用于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中,当桥墩较高、桥跨较长或架桥机架设受到限制时,已广泛地采用移动模架逐孔现浇施工技术。结合厦深铁路工程实例,详细地阐述了MZ32下行式移动模架的构造、组装、施工原理以及施工步骤,探讨采用移动模架原位制梁施工技术、箱梁施工的工艺过程,以推广移动模架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正>德国联邦铁路管理局(EBA)向Vossloh公司生产的G12、G18系列单司机室四轴货运内燃机车颁发国家铁路网运营许可证书。两个系列的机车均完全符合欧盟国家现行机车和客运车辆互联互通技术规范(TSI)要求,下一阶段将加速在欧洲其他国家取得运营许可。G12、G18系列机车经认证符合TSI规范后,其量产许可将延续到2020年12月,到期后或可继续延期。未取得该项认证的的机车,其量产许可有效  相似文献   

20.
移动IPv6关键协议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移动IPv6关键协议技术研究方面的一些最新的工作,分析了移动IPv6的基本原理,着重论述了移动IPv6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最小移动、快速切换、平滑切换等扩展协议,以及服务质量、通信安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