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桥 《中国铁路》2013,(6):60-63
新凉风垭隧道为渝黔铁路控制工程。论述工程地质与斜井设置条件、辅助坑道设置和施工组织安排;分析合修、分修方案主要工程及投资;结合施工难度及工程风险、施工组织及工期、空气动力学影响、环境影响、防灾救援、两端接线条件等因素,通过对合修、分修方案比选,推荐采用合修方案。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速铁路快速发展,速度350 km/h铁路日益增加,特长隧道分合修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施工、运营等方面。通过对国内外特长隧道比较,结合西安至十堰高铁秦岭马白山隧道,从防灾救援、运营维修、空气动力学、施工组织及工程投资等方面对分合修方案进行比较,合修方案对于本隧道更有优势。研究结论:(1)分合修均需要设置不同形式洞内救援,人员疏散时间和通风排烟模式均满足要求(2)运营维护方面,由于在事故工况下分修两管隧道互不影响,具有一定优势;(3)空气动力学方面,由于合修断面大,相比分修对乘客及洞口建筑影响较小,略有优势;(4)施工方面,由于合修场地空间较大,效率较高;(5)分修隧道工程投资较合修方案增加约50%,合修方案优势明显;(6)本研究成果适用于高速铁路特长隧道分合修方案比选。  相似文献   

3.
双线铁路特长隧道采用分修还是合修方案对建设和运营影响巨大,是项目决策需研究的重大技术问题。在调查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提出量化评价方法,并结合某高原铁路进行阐述。研究结论如下:(1)建设期影响分、合修的最重要因素为相邻工程及投资,运营期为养护维修、运营保通和防灾救援;(2)软岩大变形严重、运营维护、保通或工法有要求的隧道,不论长短均应采用分修方案;(3)防灾救援及养护难度较高的铁路,当隧道长度超过15 km时应考虑采用分修方案,当采用合修方案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选;(4)采用分修方案的隧道,应结合相邻工程、洞口地形及地质条件,综合研究洞口的分、合修方案,当洞口分修时应研究采用小净距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新建双线铁路时,按照规范要求,特长隧道采用单洞还是双洞,亦即采用合修或分修,需要在方案研究和勘察设计阶段进行综合比较确定。本文通过调研总结我国特长隧道的发展情况和国外特长隧道的相关情况,分析论证单洞、双洞的优缺点,提出特长隧道选用单洞、双洞的建议,并提出比较分析项目的量化评价方法,期望对特长隧道密集项目选择单洞、双洞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研究结论:(1)特长隧道单洞或双洞方案选择时,长度20 km以下的隧道,采用钻爆法施工时以单洞双线为主,采用TBM或盾构施工时宜进行单洞或双洞比选; 20 km以上的特长隧道,需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线路条件、施工方法、施工组织、运营与防灾救援工程设置等因素,进行单洞、双洞、单洞加平导、部分双洞等方案比较,合理确定隧道方案;(2)需建立单洞、双洞方案量化比较的标准方法;(3)本研究成果可为控制线路的隧道工程方案决策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壁板坡特长隧道是沪昆客专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该隧道采用合分修设计,合修过渡到分修由四个依次扩大的断面构成,均为超大断面。合分修过渡段施工面临跨度大、断面高、变截面等难点,隧道开挖、衬砌作业等与普通隧道有差别。本文根据壁板坡隧道合分修段施工实践,介绍了超大断面变截面施工过程中的总体施工方案、开挖方法、初期支护以及变截面二次衬砌施工等,总结了超大断面隧道变截面施工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壁板坡特长隧道是沪昆客专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该隧道采用合分修设计,合修过渡到分修由四个依次扩大的断面构成,均为超大断面。合分修过渡段施工面临跨度大、断面高、变截面等难点,隧道开挖、衬砌作业等与普通隧道有差别。本文根据壁板坡隧道合分修段施工实践,介绍了超大断面变截面施工过程中的总体施工方案、开挖方法、初期支护以及变截面二次衬砌施工等,总结了超大断面隧道变截面施工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根据过渡曲线线间距加宽起点位于直线还是圆曲线,高速铁路合分修隧道过渡曲线的线型分为Ⅰ类过渡曲线和Ⅱ类过渡曲线。依据过渡曲线线间距加宽设计理论,分别建立2类过渡曲线的直角坐标系,推导过渡曲线里程范围内过渡曲线上任意一点的线间距与其里程的函数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给出合分修长度的计算方法,并分析合分修长度与过渡曲线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Ⅰ类过渡曲线,内侧圆曲线半径宜大且不应小于9 000m,外侧宜小且不应大于10 000m,内外侧曲线应避免采用相近的圆曲线半径,不宜选取9°~12°的线路转角;Ⅱ类过渡曲线合分修长度不受圆曲线半径、线路转角等因素的影响;尽管采用Ⅰ类过渡曲线时合分修长度明显大于采用Ⅱ类过渡曲线时,但有利于降低合分修段施工风险,因此建议优先采用Ⅰ类过渡曲线。结合沪昆客运专线壁板坡隧道和凤凰山隧道的合分修段,验证了高速铁路合分修隧道合分修长度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线路标准较高,对于一次双线的长隧道,根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应进行双孔单线和单孔双线方案的比较。本文就这个问题从方案、造价、工期、空气动力学、防灾救援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并总结分析了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合分修比较的基本内容,为今后长大高速铁路隧道进行方案研究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方案可行性、工程可靠度、运营安全以及经济合理性等方面考虑,对隧道基坑围护和基底处理方案进行综合比选,对隧道运营期间稳定性进行验算分析。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分析,采用"钻孔桩围护+搅拌桩止水方案"能确保隧道下穿粉煤灰池的施工安全及稳定。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黔江至张家界至常德铁路是一条客货共线、以客为主的区际干线铁路。由于沿线岩溶发育典型,工程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工程投资大,需要对不同的坡度方案进行比选,以便确定合理的线路坡度。本文结合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岩溶,对比13‰和18‰坡度方案的工程投资和工程风险,分析牵引质量、机车类型合理组合及其与相邻线协调匹配情况,并对运输质量与运营成本进行经济评价。研究结论:通过方案比选研究得出:(1)两个坡度方案均可满足相关运营安全要求;(2)通过工程风险及工程投资分析,18‰优于13‰坡度方案,能降低施工难度,减少运营风险,节约运营费用,建议本线坡度采用18‰方案;(3)黔张常铁路坡度方案的比选过程,可供其他类似岩溶地区铁路坡度比选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地质加深工作发现若按原设计发鸠山隧道会穿行于横水盆地第四系地层内,地下水位高,易造成较大的环境水文地质及施工风险。在查明横水盆地地质构造、土石分界面及发鸠山隧道出口段地下水位和泉眼位置的基础上,通过方案比选优化线路方案,绕避横水盆地,达到了降低环境水文地质及施工风险、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甘青隧道为西宁至成都铁路的控制性工程,隧址区海拔高、气候环境恶劣、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发育。隧道建设将面临高原寒区长大隧道分合修、长大隧道施工组织方案、特殊地质隧道工程对策、安全快速施工、防寒、防灾救援模式等技术难题。结合隧道环境、地质条件,开展复杂环境下隧道设计及工程对策研究,并提出以下工程对策:(1)合修方案作业空间大,有利于充分发挥机械工效;(2)隧道出口设局部平行导坑可超前探明地质,有效降低施工风险;(3)高地应力岩爆隧道应加强监测,实时优化支护措施;高地应力软岩隧道采取调整仰拱曲率、加强衬砌支护措施方案;膨胀岩隧道采取调整仰拱曲率,仰拱填充面布设护面钢筋,仰拱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4)采用埋在冻结线以下的中心深埋水沟、防寒泄水洞等防寒措施;(5)采用洞内列车救援模式;(6)围岩条件好、控制性工区采用大型机械化配套施工。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地下工程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隧道下穿建筑物施工的工程案例。受围岩条件及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隧道下穿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地表隆陷、地面建(构)筑物倾倒损坏、地下管线变形破坏、隧道坍塌等多种风险。结合长株潭城际铁路Ⅱ标树木岭隧道暗挖区间下穿高升酒店工程,采用方案比选、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现场实践等方法,确定了隧道下穿施工建筑物的桩基-筏板托换保护方案,并通过现场监测结果论证了所采用技术方案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避免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下穿学院南路引起的下挖改造及征拆难题,提出了清华园隧道南延施工方案,从基坑支护设计、地铁13号线和学院南路保护措施、施工组织与工期等方面,对盾构和明挖法施工方案的优劣进行分析,从投资、风险、工期以及场地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根据比选结果,采用了盾构法施工方案,并对方案的实际施工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分析,证实了盾构法在隧道延长工程中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连霍高速加宽扩建上跨郑西高铁阌乡隧道形成浅埋隧道,对郑西高铁运营安全构成影响。本文对连霍高速跨郑西高铁阌乡隧道概况进行了介绍,论述了连霍高速加宽扩建对阌乡隧道的影响,提出了拱桥式、桩基拱桥式及梁板式加固方案,并从施工、经济及结构安全三个方面对三种方案进行了分析比选,确定梁板式防护方案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区间隧道结构不可避免地要穿越深回填区,合理的隧道结构方案对施工安全和轨道交通正常运营至关重要。文章对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穿越深回填区的各种隧道结构方案和相应处理措施进行综合分析,比选各方案的优缺点及适应性,最后选取马蹄形断面+微型桩基暗挖方案作为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穿越深回填区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新建双线地铁隧道以双线平顶隧道型式零距离下穿既有已营运的福民站,其双线间距小、施工难度大、风险高。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新建隧道下穿既有营运车站的施工方案进行比选,确定双线先后开挖方案为最优方案。结合实际监测结果,验证了当前施工方案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水底隧道作为铁路、公路等交通通道跨越大江、大河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本文以温州市域铁路S2线瓯江北口水底隧道工程为例,对影响隧道选址的地质条件、沿线控制点、两岸接线条件、隧道运营安全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合理选取隧址方案,同时针对本项目的特点,合理选取隧道结构断面和防灾救援方案,可为类似水底隧道工程提供参考借鉴。研究结论:(1)研究比选了上、下游线位方案在工程地质、施工难度、运营期安全、沿线控制点及接线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推荐地质条件较好、施工难度较小、运营期沉降较小、对周边规划影响小的下游线位方案,其避开了隧底淤泥层、防洪堤基桩、岸上重要建筑物;(2)分析了国内外水底铁路隧道疏散通道布置方式,结合本工程特点,研究采用专用纵向疏散通道+增设中墙设置横向联络通道的组合方式;(3)分析了隧底软硬不均地层和深厚软土厚度变化大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不利影响,推荐盾构隧道采用双层衬砌结构;(4)根据运营与现场条件,盾构隧道内设置排烟道,并结合疏散通道布置,比选"单洞双线无中隔墙+底部疏散通道"、"单洞双线+中隔墙"和"双洞双线"等隧道断面方案,推荐采用"单洞双线+中隔墙"断面方案,其运营安全性高;(5)重点分析了隧道防灾通风排烟,采用纵向通风烟道排烟方式,火灾救援时保证安全通道正压值30 Pa,并控制隧道内烟雾排放方向,确保人员疏散;(6)本研究成果对修建深厚软土地层水底隧道工程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结合莲花山2号隧道左线进口段施工,分析明挖、暗挖、盖挖法优缺点,进行方案比选,决定采用盖挖法施工,并介绍盖挖法施工关键技术。实践证明,大跨浅埋山岭隧道应用盖挖法,可节省投资,缩短工期,降低施工难度、安全风险,保护环境,是成功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岩溶地质灾害是黔张常铁路武陵山越岭隧道群铁路选线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本文以黔张常铁路武陵山越岭隧道群工程为例,通过从岩溶危害与工程风险、工程设置条件、工程投资等方面对不同的隧道线路方案进行分析、比选,确定相对合理的武陵山越岭隧道群线路方案。研究结论:黔张常铁路武陵山越岭隧道群研究了三个方案:南方案(D14K)、中方案(DK)、北方案(D12K)。通过分析、比选,得出结论:(1)D12K方案受岩溶危害程度轻,工程风险相对较小;(2)从工程设置条件分析,各方案工程设置条件基本相当;(3)从工程投资方面分析,DK、D12K方案分别较D14K方案贵2 636.2万元、5 686.3万元,但D14K方案受岩溶危害大,工程潜在风险大;(4)北方案(D12K)设置武陵山越岭隧道长度短,工程设置条件尚可,虽工程投资略高,但工程受岩溶危害小,工程风险较低,为最优方案;(5)本研究成果可为以后优化岩溶地区隧道地质选线工作提供参考,以降低工程投资和施工风险,保障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