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安全性能是汽车技术永远的焦点。从安全带到ABS、EBD,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其实我们所接触到的还都是些初级技术,国际先进的安全性配置已经发展到非常智能的阶段,许多原来需要人操作的工作,现在电脑都能完成。下面以德尔福公司安全产品为代表,介绍国外汽车安全技术的最新发展。1 德尔福公司简介说到美国汽车,不少人可能立即会想到通用、福特和现在与德国奔驰公司合并的克莱斯勒三大汽车生产巨头。实际上,汽车公司开发和生产重点是放在车型设计和汽车装配等方面,许多新技术则是由汽车零部件公司单独开发或与汽…  相似文献   

2.
世界汽车安全技术的最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安全性能是汽车技术永远的焦点之一。从安全带到ABS、EBD,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目前接触到的大多还是些初级技术,但是,国际先进的安全性配置已经发展到智能性非常高的阶段,许多原来需要人亲手  相似文献   

3.
李景升 《世界汽车》2011,(11):12-12
作为C-NCAP的官方杂志,《世界汽车》专注于对汽车安全的深入研究和报道已经有6年之久。在这6年中,我们对C-NCAP测试的135款车型的安全性能进行了深入解析,对全球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报道:在这6年中,我们切身体会到了我国汽车安全性能的显著进步。  相似文献   

4.
在中高轿车市场,汽车的安全性从来都是最受消费者关注的性能之一。全球各大汽车厂商在安全研发方面不遗余力,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汽车的安全装备也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5.
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再到集成化主/被动安全技术,如今的汽车安全系统越来越智能化。电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使得汽车能够提前探测到可能发生的碰撞危险,大大提高了道路交通安全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交通事故死亡率也居高不下。技术的薄弱、法规的不完善,是主要原因。不过,这一尴尬很快就要打破,因为更多的安全法规即将出台。在日前举办的"2010中国汽车安全系统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标准化研究所总工程师周荣、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朱西产教授,从法规和技术的角度,阐述了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前,各国都在努力降低交通事故的伤亡率,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各大汽车厂家在提高燃油经济性、降低汽车排放的同时,越来越多地注重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从而将更加安全的汽车带入 21世纪。下面系统阐述现代汽车的车载安全技术。 1主动安全技术 1. 1制动系统 1. 1. 1盘式制动器   盘式制动器的优点是能够有效散发制动过程中的摩擦热。在强烈制动时,制动摩擦片和旋转制动表面产生的摩擦热若得不到有效散发将导致制动力减弱,此时,驾驶员必须加大踩踏制动踏板的力度,否则将导致制动距离加长,从而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朱华 《城市车辆》2009,(1):48-50
随着汽车在普通家庭的不断普及,车辆事故和因车祸伤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汽车的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汽车的安全性能分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被动安全只是在发生事故时起保护作用,而主动安全系统则事先防范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因其定位于防患于未然,所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受到汽车厂商和消费者的重视。为满足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要求日益增加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汽车主动安全装置上。  相似文献   

8.
细说C-NCAP     
道路交通安全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经验表明,除驾驶员和交通环境基础设施等因素外,汽车的安全性能对道路的交通安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世界各国对汽车产品的主动和被动安全性能都有强制的技术法规或国家标准要求,但由于其只是最低的合格水平要求,并不能充分体现汽车的安全性能与技术水平。为了鼓励和促进开发、生产和使用安全性能更高的产品,  相似文献   

9.
如何更加有效的保障汽车行驶安全一直是业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从最初的纯粹机械式的车架、底盘、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的动力学设计到电子科技成功引入汽车系统使得汽车安全技术得到了质的飞跃,汽车安全技术产品尤其是活跃的汽车电子安全领域已经硕果累累:ESP、ABS、胎压监测系统、主动夜视系统、电动助力转向、智能导航、碰撞预警、安全带、安全气囊、倒车雷达等。 本期,我们撷取其中几款:有获得一致认可的ESP主动安全系统,也有颇爱争议的安全气囊技术,还有正在快速成熟的主动夜视技术,邀请优秀供应商对最新技术,发展现状进行观察分析,以飨业界。  相似文献   

10.
姚明 《汽车与安全》2011,(11):50-52
近年来,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汽车安全性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汽车的安全性早就为人们所重视。在汽车100多年的发展中,汽车安全性能的研究和技术的应用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最初的保险杠、减振系统、乘客约束系统、安全气囊到汽车碰撞试验、车轮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系统(ASR),再到无盲点、无视差安全后视镜及儿童限动系统的研究,汽车的安全性能正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世界汽车》2006,(11):8-2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汽车的安全性比以往更加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因而也成为企业研究开发的重点。虽然各国对新上市的汽车都有强制性的碰撞安全标准和检验,但是这些标准仅是国家对汽车产品碰撞安全性能的最低要求,却不能完全反映汽车的安全技术水平和给消费者提供汽车产品安全性能的准确和详细的信息,也会使生产者在产品设计和制造时因顾及成本等市场因素,只针对法规而忽略了对更高安全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福特T型车一代汽车之祖当汽车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如今的汽车无论是驾驶、安全、性能、技术等方面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地步了,而这一切都是从这一款祖先级的福特T型车演变而来,可谓是汽车之父的真正寓意了!这台祖先级的汽车是福特公司成立后的第一款量产车,也是打开汽车文化篇章的引路者,此车自1908年10月开始到1927年夏天停产,这19年来一共生产了1500多万辆,相比今天在生产技术那么发达的前提下都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数字了,  相似文献   

13.
GGZ 《汽车杂志》2007,(5):162-163
当我们的观念还停留在钢板厚薄,安全气囊多少的阶段时,以奔驰为首的汽车生产厂商已经在发展从行车安全到事故后逃生的全方位安全保护技术,安全不仅仅在碰撞瞬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大问题.目前,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约50万,因此汽车的安全性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汽车100多年的发展史中,有关汽车的安全性能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最初的保险杠减震系统、乘客系绊系统、安全气囊到汽车碰撞试验、车轮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系统(ASR),到无盲点、无视差安全后视镜及儿童限动系统的研究,汽车的安全性能正日趋完善.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汽车上.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人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汽车,其安全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各国权威安全机构所做的汽车碰撞测试排名已经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重视,并成为其购车的重要参考。因此,全球各大汽车生产商,包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加大了汽车安全技术的开发力度。你的汽车安全吗?这似乎已经成为大多数消费者首要关心的话题。而围绕着这一话题,汽车业也正在忙碌着。  相似文献   

16.
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拥有众多品牌。汽车技术研究与开发也首届一指。该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汽车安全,开发出多种用于避免或减少乘员伤害的安全技术。本文介绍了福特汽车公司最新的一些汽车安全技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拥有众多品牌。汽车技术研究与开发也首届一指。该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汽车安全,开发出多种用于避免或减少乘员伤害的安全技术。从福特汽车的一些汽车安全技术中,可看出现代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北京以及各协办城市的道路交通安全备受重视。美国TRW汽车集团作为全球汽车安全的领先者,也在为北京奥运年积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TRW的汽车安全技术。是今年奥运会和残奥会专用的官方车队优秀安全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汽车公司为工作人员、运动员和各国贵宾们提供的5000辆乘用车上,都配置了TRW的安全系统或部件。  相似文献   

19.
编者的话     
随着汽车安全法规的日益严格,以及消费者对于汽车安全性能的日渐重视,汽车安全产品及技术的应用正不断增多。作为汽车的主要安全部件,安全气囊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未来,汽车安全气囊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和集成化,同时重量和成本也将逐步降低。尽管我国安全气囊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已取得了巨大进步。本期专题将就安全气囊产业的发展以及未来的技术趋势,进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汽车与安全》2004,(12):42-45
现代人的生活已经与汽车息息相关。当今的汽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产品,集安全、环保、节能、娱乐和现代通讯技术于一身成为汽车发展的趋势。但是汽车安全仍然是现代汽车技术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