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军  黄钞 《交通科技》2024,(1):86-91
以成都某轨道交通工程盾构下穿既有公安局工程为背景,提出洞内深孔注浆和地层注浆加固的控制措施,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三维地层结构模型,模拟盾构全开挖过程,探明盾构近接穿越过程中地层以及建筑物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地层沉降在开挖过程中持续增长,增长速率在掘进至建筑物下方时最大;在开挖下穿段,管片变形变化显著;“工”字形建筑物两端沉降相对更大且在靠近线路处沉降达到最大,建筑物倾斜变形在掘进至正下方时最为明显。结合施工监测数据,在掘进过程中应及时根据监测数据调整盾构参数,保证建筑物沉降量与变形速率均满足施工监测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城际铁路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路连续梁新、老桥桩群的影响并确定保护方案,以广佛城际下穿佛开高速桥桩为例,通过线路方案论证、允许变形反演分析、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及现场验证的方法,寻求线路安全位置、桥桩容许扰动沉降限制、桥梁保护方案及变形监测的规律,提出合理方案。结果表明:1)通过采用"选择线路竖向安全线位+补偿顶升+盾构微扰动掘进+管片背后补偿注浆"综合保护方案,盾构隧道下穿桥桩群是可行的;2)有限元分析可获取桥桩的允许扰动值,预测隧道下穿桥桩的变形,为安全下穿提供监测控制指标;3)盾构施工期间加强参数控制,对桥桩实施动态监测,最终桥桩沉降控制为2mm以内。  相似文献   

3.
郭幪 《隧道建设》2016,36(6):701-709
分析和探究软土地层中盾构掘进施工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沉降进行准确预测,能够为土压(泥水)平衡盾构在不同软土地层中的掘进参数优化和沉降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以盾构慢速掘进(停机)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解析解和三维数值模拟2种方法,计算单纯由盾构施工引起的理论地面沉降量,并与南京宁和城际一期工程新梗街站-天保路站(2号盾构井)区间施工过程中盾构停机时的实际监测数据进行比对总结,从量值差异探究盾构施工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盾构施工工艺参数、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和地层损失是影响盾构施工中地面沉降的主控因素。通过优化施工参数,并采取经济可靠的超前地基处理措施,能较大程度地减小盾构掘进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姜华龙 《隧道建设》2013,33(6):499-509
为解决盾构工法近距离下穿运营既有地铁车站中盾构总沉降控制问题,通过采取盾构施工前对障碍物进行探测、区间与车站之间土体的加固、盾构推进和注浆参数的合理确定及盾构机注浆系统的改进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了盾构在整个下穿过程中的顺利推进,并使整个施工过程的总沉降量控制在-1.7 mm以内,达到了施工前评估报告要求的-3~+2 mm的控制标准,为盾构下穿既有站施工的沉降控制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地铁盾构隧道下穿宁启铁路的变形影响规律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超  高志刚 《隧道建设》2015,35(10):1015-1021
地铁隧道在下穿既有铁路时,保证其安全运营是施工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保证南京地铁S8线某段盾构隧道下穿宁启铁路桥涵的安全,通过建立FLAC三维数值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并将监测结果和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盾构下穿期间,在对地层进行水泥注浆、加固土体的同时,还应加强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设定施工控制区域,并将盾构施工参数精确到每一环。2)地层加固前后的地表变形规律,采取加固措施可以将地铁下穿带来的铁路沉降影响降至0.7 mm。3)根据现场情况制定了地表变形监测方案。结果显示,路基地表沉降较之桥涵沉降值显著一些,但仍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6.
贾广武 《隧道建设》2014,34(8):778-783
基于成都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土建5标熊猫大道站-动物园站区间隧道穿越川陕立交桥工程为研究对象,针对盾构隧道纵断面为泥岩地层,且地面立交桥对沉降要求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特殊化学改良剂来控制掘进参数; 2)对沉降要求高的区段,首先于盾构经过前在地面进行预加固,盾构经过后在隧道内再加固的双加固方法。施工证明: 在泥岩地层中通过在盾构掘进过程中采用化学改良和地面、隧道双加固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地面沉降,保证隧道施工顺利进行和地面立交桥功能的正常发挥,为其他盾构工程在泥岩层,尤其是黏土地层中下穿既有桥梁施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依托轨道交通11号线复武区间下穿武昌火车站站场工程,采取优化盾构设备选型、地面注浆超前加固、减小土层损失率等控制措施,并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盾构区间下穿铁路引起的路基沉降及轨面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地层损失率控制在0.5%以内可有效控制路基沉降;随着盾构区间掘进,轨道沉降最大部位有由左线区间向右线区间移动的趋势,整个掘进过程中轨道变形增加比较均匀;在左线、右线贯通的工况下,土体应力重分布对轨道差异沉降有显著影响,使两侧轨道的沉降位移差逐渐减小,整个掘进过程轨道变形值满足控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8.
王法  雷崇红  韩煊  周宏磊 《隧道建设》2013,33(12):999-1003
以北京地铁8号线二期某区间盾构工程为背景,通过对现场沉降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盾构施工参数对比,研究盾构法施工中的盾构施工参数(包括掘削面稳定参数和注浆管理参数)对沉降规律的影响,总结盾构施工参数变化与沉降规律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盾构掘进过程中,需要从掘削面稳定和注浆质量管理2方面来实现对地面沉降风险的控制; 2)施工中实际掘土量超过设计掘土量较多的区段,地层损失率相对较大; 3)对于盾构长距离下穿古旧平房群工程,浆液总注入率在200%~350%有利于地表沉降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李海洋 《隧道建设》2020,40(Z1):343-349
为解决四线叠交小间距隧道下穿老旧桥梁的沉降控制问题,依托南宁市轨道交通1、2号线区间叠交隧道下穿老旧朝阳溪桥工程,通过数值模拟对朝阳溪桥的变形沉降及管片内力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通过监测数据验证数值模拟及加固措施的有效性。针对实际工程特点,提出钢板围堰导流、旋喷桩加固河床、袖阀管加固桩基、临时支撑系统以及盾构掘进参数控制的措施,确保四线叠交小间距盾构隧道安全下穿朝阳溪桥。研究结果表明: 1)未采取措施前,四线叠交隧道掘进将对桥梁的稳定性造成较大影响,桥梁基础严重倾斜,且会造成隧道管片压溃; 2)朝阳溪桥年代较久,受力结构体系复杂,对地层扰动敏感,应对朝阳溪桥基础进行包裹式注浆加固及旋喷桩+混凝土板护底的河床硬化,确保超浅埋四线盾构隧道安全通过朝阳溪桥,同时防止河流冲刷引起隧道上方覆土流失。  相似文献   

10.
针对砂卵石地层盾构下穿铁路路基工程,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对路基的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基于钢花管地层注浆实践,证明地层注浆加固对控制路基沉降的有效性。主要结论如下:1)列车运行速度越大、盾构埋深越小,路基沉降越大,但列车速度对路基沉降的影响远小于埋深。2)成都砂卵石地层地铁双线盾构常规净距(约7m)下穿铁路路基时,路基沉降与埋深、列车速度的近似关系为S=-26.54+0.85z-0.01v;由于盾构先后2次施工扰动,路基出现2次位移突降,位移沉降曲线呈台阶状,且二次扰动的地层反应灵敏度快于首次,施工过程应警惕二次扰动造成的位移超标。3)钢花管地层注浆作为一种可操作性强的地层加固方式,在成都砂卵石地区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工程采用"跳孔、分段、多次、中低压"的钢花管注浆方式,路基沉降由11mm以上降低到7mm,保障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康永胜 《隧道建设》2015,35(8):766-771
郑州地铁1号线03区间盾构施工需下穿一加油站,该加油站平行布置3个尺寸相同的埋地储油罐,总容积为150 m3,属一级加油站。3个储油罐与左线盾构隧道的竖向净距为7.0 m,水平净距为2.7 m,该加油站属Ⅰ级风险源。为保证盾构施工的安全,提出针对性的盾构掘进控制措施,采用ANSYS通用有限元软件对盾构施工下穿加油站引起的沉降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地表最大累计沉降和倾斜率均未达到监测报警值;因此,加油站在盾构施工时可以正常营业。为了保证盾构的安全推进,提出2盾构的推进间距距离、土舱压力、同步注浆压力等控制措施。盾构掘进过程中的地表和建(构)筑物的监测结果表明:地表和建(构)筑物的最大累计沉降和沉降速率均未达到监测报警值,盾构已经安全穿越加油站,文章提出的盾构掘进措施和研究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盾构近距离下穿地铁运营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凯  贺婷 《隧道建设》2008,28(4):483-488
广州市珠江新城区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土建二标盾构左右线2次成功下穿运营中的地铁一号线隧道,垂直距离最近处2.342m。介绍盾构下穿处地铁一号线的地质条件、工程特点、难点以及盾构施工引起地面和建筑物沉降的机理,重点阐述在未对地铁一号线进行加固保护的情况下穿越施工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盾构设备的全面检修,掘进施工中对推力、压力、出碴量的精确控制,及时的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适时的监控量测等,这些措施有力的保证了地铁一号线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刘鑫榕 《中外公路》2019,39(4):192-195
以某地铁双线盾构隧道下穿高速公路路基工程为研究背景,基于FLAC~(3D)软件建立下穿隧道三维有限差分计算模型,研究盾构隧道长距离下穿高速公路路基段施工对路基的扰动影响规律,并分析袖阀管注浆加固对路基变形的控制效果,得到合理的加固参数,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加固措施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双洞隧道施工过程中路基最大沉降会由先行洞侧逐渐往后行洞侧隧道上方偏移,最大沉降值远超规范允许值,需采取有效路基保护措施;注浆加固对减小路基沉降效果较为明显,增大路基加固厚度对于控制路基沉降存在"极限值",当加固厚度超过极限值时继续增大加固厚度对路基沉降减小作用不明显,加固厚度10m为加固"极限值";隧道施工完成时路基沉降约14.55 mm,路基沉降在安全可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盾构法修建城市地铁时,盾构掘进参数对于控制地表沉降、保证施工安全等具有重要影响。以深圳地铁7号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2号线为工程背景,针对在软硬不均地层情况下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隧道及过街通道,运用ABAQUS建立三维计算模型,对盾构施工进行全过程模拟及掘进参数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土仓压力及注浆压力对过街通道沉降相对于地表影响较大,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对过街通道底部进行监测;②对于软硬不均地层盾构下穿既有隧道及过街通道采用0.30~0.40 MPa土仓压力以及采用0.25~0.30 MPa注浆压力施工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储柯钧  赵亮  徐骞 《隧道建设》2014,34(11):1071-1076
以沈阳地铁2号线工业展览馆站—文体路站区间(以下简称工—文区间)下穿文化路立交桥人行天桥并截除部分桥桩为例,为确保盾构掘进过程中该天桥桥体的安全,通过对桥桩截桩后管片后期承载力、结构变形等特点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后,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同时采取了以下措施:施工前先对人行天桥两端桥墩处采用临时钢托架进行支撑加固;掘进过程中合理优化盾构掘进参数,同时采取同步注浆与二次补强注浆措施,不但避开了立交桥主桥桥桩,同时还避免了采用桩基托换这一高风险、高代价方案。竣工并通车运营后,经过近1年的跟踪监测,桥梁结构稳定,最终变形收敛至稳定值,充分验证了该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以佛山地铁2号线为实例,基于地层-结构模型的基本原理,简化建立地层-加固体-盾构隧道空间计算模型,结合现场监测数据计算分析不同加固形式及参数对盾构掘进时地面沉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上部格栅+下部点阵的三轴搅拌桩加固措施,能有效控制地面横向沉降槽沉降宽度≤12 m,最大沉降值≤7 mm;深厚软土地层中先行对后行隧道的影响大于后行对先行隧道,地面加固后隧道开挖对近接建(构)筑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周雷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5,(4):189-191,19
以长沙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下穿建筑物施工为实例,介绍盾构隧道下穿建筑物时控制地层沉降的主要措施及掘进参数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昆明市轨道交通首期工程得胜桥站—环城南路站区间主要地质条件为圆砾及粉砂地层,盾构需下穿文物保护建筑、老旧民房等重要建(构)筑物。通过减小刀盘直径、增大开口率、采用三步注浆模式、控制掘进参数、模拟试验段掘进等措施成功穿越了各重大风险源。实施结果表明:既有的建(构)筑物沉降量可控。  相似文献   

19.
朱红霞 《隧道建设》2016,36(6):748-755
以武汉地铁3号线王家墩北站-范湖站盾构区间为背景,研究在未进行加固承压水粉细砂层中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施工和量测技术,提出对既有线路隧道进行补充加固体系及相应的参数,同时提出土压平衡盾构在下穿位于软弱地层中的既有地铁线隧道的掘进参数体系和控制难点,采用既有线内沉降监测及隧道结构收敛监测技术对既有隧道进行变形和沉降监测,确保既有隧道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针对重叠隧道段施工技术难题,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及隧道结构特点,提出了重叠段地层加固、重叠段盾构掘进、同步支撑作业三步走措施。地层注浆加固范围为管片向外3.5m,采用钻、注一体机进行掘进施工。注浆完成后对加固结果进行监测,收敛变形最大值为1mm,拱顶沉降最大值为14mm,地表沉降最大值为20mm,注浆加固效果显著,达到预期效果,确保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