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现场实地调查、定点观测、遥感数据解译、区域地质资料收集和数理统计分析等研究手段,以中巴公路奥依塔克镇至布伦口乡公路段沿线的26条冰川型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选取平均比降、岩石风化程度、年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冰川积雪面积、距断裂带距离、流域面积、坡度、流域最大高差等9项指标作为基本评价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和选取主导因子,再通过灰色系统计算出其各个评价因子与主导因子的关联度,提出泥石流危险系数计算公式,构建适合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中巴公路奥布段沿线冰川型泥石流多处于中高度危险等级,主要分布在奥布段的下部。极高危险泥石流沟共有3条,占11.54%;高度危险泥石流沟共有10条,占38.46%;中度危险泥石流沟共有12条,占46.15%;轻度危险泥石流沟共有1条,占3.85%。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成果与2011—2015年间冰川型泥石流的实际灾情发生情况基本吻合,说明该评价模型是合理可行的,可为中巴公路奥布段及其附近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和公路的选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GZ40公路安康至紫阳段为例,在收集野外资料,详细分析研究区环境地质背景及地质灾害类型及成灾特点的基础上,合理选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因子相对权重,建立模糊关系矩阵,采用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评价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评估结果,研究路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不等,主要以危险性轻度为主。危险性中等级及高危险等级区段主要分布在滑坡、崩塌、泥石流、危险性斜坡等灾害分布密集带和沟谷地带。  相似文献   

3.
开展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矿山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主要结合取得的地质环境资料,建立矿山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体系,根据野外调查描述及影像资料显示,得到形成区泥石流的物源特征、植被及水文等情况,了解矿山泥石流沟的发育特征。利用层次分析法和赋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运用物元可拓模型进行矿山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泥石流是矿山开采中环境问题的典型实例,以湖北省阳新县洋港镇的复兴煤矿泥石流为例,  相似文献   

4.
在了解马颈子沟泥石流孕灾环境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查明了沟域内物源分布及其稳定性,分析了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成灾机理。结果表明:马颈子沟泥石流物源丰富,主沟纵坡大且地形易于汇水,易发泥石流。通过对堵河计算表明,马颈子沟在发生频率P=5%以上的泥石流时,就会挤占、堵塞南桠河。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区特大泥石流主要沿主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后山断裂带展布,呈带状、线状分布。选取汶川地震区21条典型特大型泥石流进行分析,在研究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泥石流的流域面积、总物源量、物源分布模数与集中度、冲出规模等综合分析泥石流分布及活动特征,得出了震后特大泥石流在物源、水源及激发条件方面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6.
G315线托帕-吐尔尕特公路是连接中国和吉尔吉斯坦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沿线频发的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通行。通过对G315托帕-吐尔尕特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实地调查,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并结合泥石流对公路危害特征,初步提出研究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对策。研究表明,研究区泥石流沟主要分布在K0+00~k80+00段,灾害性泥石流共发育55处,其中沟谷型泥石流34处。泥石流沟口高程在2105~3036m之间,流域面积介于0.013~41.49km~2,沟床比降介于25‰~727.3‰。沿线泥石流均为降雨型泥石流,受物源类型及供给形式的影响以稀性泥石流和水石流为主。最后针对泥石流危害特征初步提出了硬性治理和柔性防护相结合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山区地质背景复杂、地貌起伏大和地质灾害分布广的特点,以都汶公路沿线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系统研究都汶公路泥石流危害特点,查明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分析泥石流对山区公路的影响,归纳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和活动特征。针对泥石流灾害现状,对都汶公路泥石流发展趋势进行有益探讨,为山区公路泥石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川藏公路沿线泥石流类型齐全、分布广泛、暴发频繁,泥石流对公路危害严重。在介绍了川藏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状况、分布规律和成灾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川藏公路的整治改建过程中应采取绕避、工程治理、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等泥石流减灾措施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地貌特征是泥石流灾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可通过研究泥石流流域的地貌演化阶段来判定泥石流灾害的发育特征。对此,在对贵州望谟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中12条典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地貌演化阶段进行了对比划分,以此确定了该地区泥石流形成机理所对应的地貌信息熵H的区间。运用此结果可对该地区沟谷型泥石流可能的形成机理进行预先判断,并对危害性较大的泥石流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小突发性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2009年8月9日爆发的台湾高雄特大型泥石流灾害是物源、地形地貌、降雨及地震等多因子耦合异变的必然结果,台风引起的强降雨导致散体滑坡进而产生泥石流是该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大量的村庄、居民生活在泥石流致灾区内而未进行有效的预警预报是泥石流灾难形成的根本原因.由此可知,泥石流灾害预警机制的健全势在必行,同时泥石流研究与气象学的交叉研究渗透是预警精确度提高的必要条件,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是泥石流防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三叉沟泥石流成灾历史及研究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条件、水源条件和物源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表明三叉沟暴发大规模泥石流可能性大。进而对其泥石流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计算,并根据泥石流形成特征及威胁对象分布,提出了"梳齿坝+修建非全防护排导槽"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公路》2018,(11)
中巴公路国内段泥石流灾害暴发频繁且危害严重,严重影响中巴经济走廊带建设和互联互通安全,当前缺少对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和防治分析。文中以中巴公路奥布段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等手段,结合泥石流孕灾环境和控制要素分析,通过GIS与信息量模型相结合分析公路沿线泥石流危险性。研究发现,公路沿线大部分区域处于中度危险以上,中度、高度和极高度危险区3者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34%,泥石流数量达到66个,主要分布在盖孜河的深切峡谷区段;评价结果与实际灾情较为吻合,近年来频发的泥石流灾害较好验证了评价结果的精度;结合泥石流危险度和泥石流活动特点,提出不同危险度下公路泥石流的防治原则和对策。研究成果可为中巴公路选址布线和制定泥石流防治方案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2020年8月6日甘肃省宕昌县沙湾镇水峪沟暴发的近40年来最大规模泥石流,通过现场踏勘,分析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特征。运用FLO-2D软件,模拟5 %、2 %、1 %的降雨频率下泥石流流动过程,得到不同频率下水峪沟泥深、流速分布图,并基于泥石流强度进行危险性分区得到不同频率下危险性分布。在1 %降雨频率下,模拟得出最大流速8.36 m/s、最大泥深26.1 m,模拟精度因子为68.6 %。  相似文献   

14.
新疆天山公路泥石流形成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泥石流是新疆天山公路的主要病害类型,集中分布在北天山近80km范围内,以粘性泥石流为主。基于大量的现场调研及观测,从新构造应力场的观点分析并获得了泥石流沟轴向与新构造应力场剪切带方向一致的宏观规律;泥石流沟内物源丰富,以寒冻风化物、第四纪冰碛物及冰水沉积物为主,沿程分布在泥石流沟内;天山向西开口的喇叭形地貌格局造就了北天山显著的焚风效应,致使境内地表植被条件差、降雨量小、寒冻风化作用强烈,进而物源稳定性极差;将泥石流形成的诱发因素概化为降雨和气温两方面,明确了境内公路泥石流在强降雨后4~5h内暴发的根本原因。研究成果为天山公路泥石流的进一步研究及有效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公路特大型泥石流研究及防治新理念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作为我国一种严重的公路水毁类型,公路特大型泥石流灾害至今尚未解决,本文建构了该类泥石流研究及防治新理念,对于公路建筑物的安全与稳定、确保公路交通有序进行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公路泥石流研究及防治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大冲大淤性能、毁损作用强烈的特大型泥石流;必须遵循以泥石流发育机理研究为基础、防治技术研究为手段、防治工程研究为目的的研究原则;详细分析了公路泥石流水毁模式,概化分析了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的发育特性;开发了防治效果极佳的速流结构,运用运动状态函数法建构了速流结构设计理念,运用动力学建构了泥石流最大抛程计算理论。  相似文献   

16.
青藏线扎麻隆--岳家村区段所处的山区是西北地区暴雨型泥石流发育较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分布有21条泥石流沟,其中西岭台沟是这一地区中对铁路构成严重危害的一条泥石流沟。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市巫奉高速弃土型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野外调查,阐述弃土型泥石流灾害的发育和成灾过程,系统研究泥石流运动特征和动力参数。结果表明:杨家屋场桥下弃土型泥石流主要致灾因素为陡峻的地形、大量的弃土和持续降雨。针对上述特点,采用固源、清方、排导和拦挡的综合防治设计,以减少对自然环境和工程设施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山区道路泥石流滑坡活动特征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崔鹏  林勇明  蒋忠信 《公路》2007,(6):77-82
我国山区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有利于灾害的形成,道路沿线泥石流滑坡广泛分布,活动频繁,危害严重。从道路展线和路基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山区道路特别是沿河道路的易损性;通过分析以往泥石流滑坡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实例,总结出山区道路泥石流滑坡的危害方式,主要有危害路基路面、冲毁道路桥梁、淤埋道路设施、弯道超高和漫流改道、阻塞河道引发次生灾害等;分析了道路泥石流滑坡的活动特征,发现道路泥石流滑坡的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地带性、集中性、地段性和坡向差异性。这种认识能为山区道路工程建设和山区交通安全保障,提供减灾的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汶川县2008年5月12日发生8.0级地震,给山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汶川地震给灾区人民的危害并没有随着地震的结束而结束,震后一系列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如北川"924"泥石流灾害,三大片区清平乡文家沟、映秀镇红椿沟、都江堰龙池"813"泥石流灾害等,给灾区人民和灾后重建工作造成巨大冲击,其造成的危害程度远远超过预期。在震后准确快速获取地震影响区内震后泥石流灾害易发性分区具有重要科学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选取震中区沿都汶高速分布的42个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多期高精度遥感影像地震产生的潜在泥石流物源进行解译;并以流域为评价单元,基于层次分析法以物源量、相对高差、沟壑密度、坡度为评价因子建立研究区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利用后期实际泥石流发生数据对模型预测能力进行验证,模型预测能力较好,可以为震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泥石流作为一种山区典型地质灾害,具有破坏能力强、预警预报困难、防治难度大的特征特点,同时具有不可重复作用因素导致其规律性不强,相关研究多以分类相应开展类比法调查研究分析为主。相对常规泥石流物源、水源分布作用相对较为固定的特征,针对当前国内相关水源、泥源、石源客观分离的多源泥石流研究较少的现状,以某铁路病害工点为例,利用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和现场调查等方法对多源泥石流开展成因分析、整治方案论述及治理、预警预报思路探究,为开展多源泥石流相关勘测调查、方案治理、预警维护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