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车辆运行安全监测设备综合检测车(以下简称综合检测车)是在时空同步的基础上、集成各类检测装置对运行沿线的车辆运行安全监测设备进行实时技术指标检测、设备运行状态评判的综合性检测车辆。介绍了综合检测车各监测单元的功能和技术原理,以及时空同步技术的3种实现方案。随着机车车辆信息融合、资源共享的不断推进,综合检测车的技术方案也将不断完善,向智能,高效的技术方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铁路货车提速、重载的发展要求,车辆部门迫切需要方便快捷的检测和评价各类车辆安全监测设备技术状态,借助既有的5T系统数据传输通道和红外检测车运用模式,研究建设5T综合检测车及应用系统,深入分析设备检修流程,提出系统总体架构、功能设计、跨铁路内外网数据传输等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实现对设备技术状态动态检测,为设备检修维护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根据高速铁路隧道检测车状态和运行速度的不同,设计收车高速运行、拱顶检测、拱腰和边墙检测3种工况。通过建立检测车侧翻计算模型,计算得到车辆在3种工况下的侧翻稳定角和上下坡倾覆临界角。经实车侧翻试验验证,收车位在侧翻角28°时车体仍然安全稳定。提出侧向加速度侧翻安全阈值的概念,可作为检测车运行稳定性的评判依据,经现场测试3种工况侧向加速度均在检测车侧翻安全阈值以内。  相似文献   

4.
基于人-检测车-作业设备三维度考虑,从检测车与其他作业车辆安全、检测车作业区机器人安全、检测车作业异常应对、检测车作业小组人员安全、检测车软件联锁安全、在不同隧道转移过程中机器人安全6个方面进行分析,涵盖检测车从进入隧道作业区、开始检测到作业完成离开隧道全过程。经多个新建高速铁路隧道检测验证,作业安全系统性能稳定,可靠性高,操作方便,为衬砌质量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轨道检测系统主要检测轨道几何尺寸偏差,包括轨距、轨向、高低、水平、三角坑的几何不平顺。通过对轨道的周期性、全项目的等速动态检测,全面掌握线路质量状态,指导养护与维修,保障行车安全。我国的轨道检测技术在发展中不断进步,检测设备为第四代和第五代轨道检测车。自主研发的第四代轨道检测车——GJ-4型轨道检测车,最高检测速度160km/h;以引进技术为主的第五代轨道检测车——GJ-5型轨道检测  相似文献   

6.
铁路的任何伤损和故障都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稍有不慎,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之前,铁路的检测设备大都采用便携式,检测手段主要采用移动式检测和固定式检测方式。移动式检测主要根据专业的不同包括各种类型的检测车和移动检测设备,对铁路线路实施实时、在线和线下检测。如轨道几何检测车、综合检测列车以及站段采用的检测小车等。固定式检测主要针对线路基础设施和固定设备中所关注的特征点或随机选取定点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7.
《中国铁路》2008,(5):70
自2006年,JR西日本公司为替换老化的34系列轨道检测车和191系列接触网检测车,制造了2列141系列内燃动车综合检测车。该检测车为1动1拖编组,在车辆设计上力图实现标准化,柴油机采用两台331kW、转速2100r/min、惰转输出功率大的SA6D140H改进型发动机,电控5档位可实现对功率的精确调节,1台为发电机提供全部电力;另1台通过热损失少的CCS控制换档4变矩器式液力传动箱实现对动车的牵引。轨道检测采用非接触激光方式,CCD摄像器进行轨道中心间隔检测(TDM),利用轨道图像测定装置判断钢轨接头和扣件的运营状态。  相似文献   

8.
研究THDS检测车联网应用系统,对维护和评价地面THDS监测设备状态,确保车辆运行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对既有THDS检测车系统的运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轨边设备检修流程和实际需求,提出THDS检测车联网应用系统优化改进设计方案,详细说明了系统构架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核心评判模型设计,从而实现了对轨边THDS设备技术状态的实时监控和综合评价,大幅提升了设备的检修、维护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无锡地铁综合检测车检测系统采用惯性测量原理、机器视觉及激光扫描等非接触测量技术,集轨道几何及动态响应、接触轨检测、隧道限界检测和轮轨监视等功能于一车,并应用RFID无线射频技术进行精确里程定位,可快速高效地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轨道几何、接触轨状态和隧道及线路周边建筑进行检测。综合检测车各检测系统经静态调试和动态验证,检测指标满足检测要求,已正式应用于无锡地铁的定期检测中。  相似文献   

10.
为了测量轨道的几何参数,安全检测综合车在转向架上加装轨检梁结构,用以安装新型测量传感器以满足测试要求,本文建立了加装轨检梁结构的安全检测车整车动力学模型,比较了不同的轨检梁结构形式对安全综合检测车曲线通过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动力学分析表明,以往采用的轨检梁结构由于均衡梁和联系梁之间采用垂直销接或焊接结构限制的前后轮对的相对位移,导致了轮对在进出曲线时横向力及脱轨系统急剧加大,同时造成均衡梁和联系梁连接处存在极大内力,这种结构是不合理的。根据以上分析结果,重新设计了的轨检梁结构。动力学分析表明,加装了新的轨检梁结构的安全综合检测车的曲线通过性能达到了与无轨检梁结构的原型车相近的水平,新的轨检梁结构各连接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原结构大大减小。  相似文献   

11.
货车运用管理信息系统是货车运用技术作业、故障处置、技术交接、质量分析等工作的信息化记录载体,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与集成技术,对列检技术作业相关系统进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数据集成、综合应用,打破货车运用作业管理的专业壁垒,发挥多系统数据集成的综合效益;规范列检作业流程,对列检作业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控和规范化管理;按需...  相似文献   

12.
广州地铁柔性接触网检测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触网动态检测是确保地铁正常运行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使用检测车对地铁柔性接触网进行预防性检测,对地铁列车正常取流和预防断电事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地铁柔性接触网检测车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绝缘节定位在铁路专业检测车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现有铁路专业检测车中所采用的里程校正技术和列控车载设备中的绝缘节定位原理,结合对绝缘节信号响应的定性分析,提出可应用于检测车的绝缘节定位技术。与现有里程校正技术相比,绝缘节定位是一种低成本的、适用于复杂环境条件的里程校正技术,可与卫星定位技术共同组成专业检测车里程校正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判定技术直达去向的合理性,提出静态条件和动态条件2种判定方法。静态条件方法是指:根据铁路运输组织学中的必要条件生成车流强度标准的计算公式,以列车平均编组辆数作为表格的横向表头,以运行里程作为纵向表头,形成技术直达去向的车流强度标准汇总表。动态条件方法是指:根据铁路运输组织学中的充分条件生成车流强度标准的计算公式,结合现场的最远站改编法则确定技术直达去向的车流强度标准。结合实例阐述静态条件和动态条件的计算过程及使用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得知,静态条件方法适用于评价规划技术直达去向的合理性,动态条件方法适用于评价既有技术直达去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RFID的轨检车里程自动校对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研发出适用于地铁轨检车的里程自动校对系统.该系统在南京地铁网轨检测车上成功应用,解决地铁轨检车里程自动校对问题.该系统在地铁轨检车上应用的识别误差在0.2 m-0.6 m以内,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理想安装条件下,识别速度可达400 km/h.为对我国高速铁路轨道检测系统里程校对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先进、可靠的安检设备是地铁安检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从寿命状态条件、健康状态条件以及技术性能条件3个方面,归纳总结现有的安检设备更新改造标准,并针对北京地铁2008年投入使用的安检设备的实际运用情况,分析该批安检设备的更新改造需求。根据相关行业安检设备使用寿命标准,该批安检设备的使用时间已到更新改造年限。通过分析该批安检设备的平均故障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平均停工时间等可靠性指标的变化情况,表明该批安检设备的可靠性显著降低,其健康状态已难以满足地铁安检的高要求。此外,为满足北京市相关标准对安检设备的性能要求,该批安检设备亦存在技术升级改造需求。因此建议:北京地铁相关管理部门应在近期对该批安检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以确保北京市轨道交通安检工作质量,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济南局新红外线检测车的构成及功能,红外线动态检测设备、车轮相对偏移以及垂下品监测系统、HTK—2003型AEI设备动态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以及该车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介绍白羊墅南货场的基本情况,说明在该站采用计轴系统作为唯一轨道电路检查设备的必要性。阐述JWJ-C计轴系统的基本原理、系统构成、技术特点和主要技术指标,重点论述系统在安全性等方面的特殊设计,并简要介绍全站计轴轨道电路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国内外移动式线路动态加载试验车(装置)技术水平和现状,提出我国研制移动式线路动态加载试验车的目的和意义。介绍我国移动式线路动态加载试验车的主要功能和技术参数,并与国外同类设备进行比较,提出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研制原则。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我国现有的重载直流机车及交流传动机车的运行情况,从电力机车总体、电气、车体、转向架以及制动系统等方面介绍了我国重载电力机车的技术现状、主要特点及技术发展,结合重载机车的特点论述了重载电力机车的设计,并针对其他新设计的重载机车应该重点考虑的技术要求以及应该具有的技术特点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