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文华  姜超 《上海汽车》2010,(8):10-13,25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同时具有手动变速器及自动变速器的优点,可使车辆的动力性、经济性及舒适性都得到保证。文章针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起步过程中的离合器控制进行了研究,基于离合器接合速度的4个影响因素设计了模糊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模糊控制方法时,车辆能够满足冲击度的要求,实现快速平稳起步。  相似文献   

2.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系统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是基于手动变速器发展而来的,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将变速器挡位按奇、偶数分开布置,分别与两个离合器连接,通过离合器的交替切换完成换挡过程,以实现动力换挡。它综合了AMT的优势和AT动力换挡的优点,具有很好的换挡品质和车辆动力性、经济性,比较适合我国目前以手动变速器占主导地位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简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开发具有良好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自动变速器,并且充分利用现有的手动变速器生产设备,采用将手动变速器自动化的方法,是目前自动变速领域内一个热门发展方向。介绍了一种采用双离合器构成的自动变速器,它是基于传统的平行轴式手动变速器发展而来的,采用2个离合器,并将变速器挡位与2个离合器重新配置。当车辆以某一挡运行时,可以把下一个挡位预先啮合,车辆达到换挡点时只需切换2个离合器即可完成换挡动作。这种自动变速器克服了AMT的缺点,实现了动力换挡,因此,提高了车辆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汽车行驶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的要求,现代汽车已广泛配装了用多排行星齿轮机构实现多挡位传动的自动变速器,并且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变速器的类型也各种各样。在自动变速器的设计或维修过程中,如何快速而准确地分析出其挡位变化规律,将矢量分析方法应用于自动变速器的传动机构运动分析中,方便快捷地实现了变速器挡位的确定和单向离合器旋转方向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仿真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建立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系统仿真模型,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开发了换挡控制器。应用仿真软件对装有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车辆进行了整车动态性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具有和传统自动变速器相近的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6.
目前市场上最为常见的变速器主要有"手动"和"自动"两种。传统手动变速器结构简单可靠、换挡迅速、燃油经济性好,但操作起来相对复杂,容易使油门和离合器配合不到位。自动变速器驾驶轻松,对新手来说操控更加简单,但换挡反应较为迟缓,传动效率和燃油经济性也不及手动挡。综合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各自的优点,双离合器变速器应运而生。本文将介绍大众7挡新型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技术特点、结构及各挡位传递路线,仅供同行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的换挡品质,对干式双离合器重叠接合过程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合滑摩功、冲击度与发动机输出转矩多项指标,建立最优目标泛函。再依据极小值原理,求解了双离合器重叠控制的泛函极值问题。对不同权值下控制方案的换挡品质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最优控制的应用能够改善车辆换挡品质以满足原整车各项设计指标,为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某六速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机械传动系统结构,给出了该变速器最佳动力性换挡策略,并进行了NVH仿真分析.对所开发的液压阀体总成进行的试验表明,该阀体总成的挡位平均响应时间为30.6 ms,比目前国外同类样品响应时间快.介绍了所开发的湿式双离合器结构并进行了双离合器总成试验.结果表明,双离合器1可进行精确地换挡控制;双离合器2虽然能进行换挡,但不易进行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理论计算和实车验证分析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车辆在坡路行驶时产生的换挡循环、换挡频繁、动力不足等问题。为获得更好的驾驶性,根据上坡模式的基本设定原则和零加速度点的计算方法,制定一种针对坡路模式的换挡规律,并进行实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坡路上行驶时使用坡路模式换挡规律的车辆动力性明显增强,换挡次数明显减少,在保证经济性的情况下提高了车辆在坡路上的驾驶性。  相似文献   

10.
分析设计液压系统油路及各液压阀工作状态,是开发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的关键所在。在分析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控制原理基础上,利用液压仿真软件AMESim对其液压控制系统中主要压力控制滑阀进行了建模仿真,阐述了系统中控制参数对液压系统的影响,为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控制软件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