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反舰导弹速度和机动性能的不断增大,现役舰载反导防御手段日显不足,迫切需要寻求新的防御手段。激光武器作为防御反舰导弹的一种有效手段,其跟瞄系统能否精确跟瞄反舰导弹是激光武器发挥效能的关键。文中从反舰导弹目标特性出发,采用数学建模和仿真分析方法,对舰载跟瞄系统的跟瞄精度要求作出了分析,建立了直线飞行和机动飞行2种反舰导弹运动模型,并推导了跟瞄系统相对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控制量的计算模型。通过仿真计算,给出了不同条件下舰载跟瞄系统的动态能力要求。经分析明确了舰载跟瞄系统的能力需求,可为舰载跟瞄系统的论证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对付技术日益发展的巡航反舰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一些防御系统的策划者已经注意到将导弹和先进的火炮成防御系统的优点。美国的一些军火商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探讨用先进的电热化学炮发射灵巧弹丸反导以及改进中,大口径舰炮完成各种使命的潜力,这项工作现已取得进展,演示炮和弹已进行数次试验。这种技术可用作舰载和陆基对空导弹的补充,将在末段对空防御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一种计算机模拟舰载火炮的方法,该模拟器可用于舰载火炮系统与舰载指挥系统之间的信息和数据交换测试,以及实战环境仿真。采用该模拟器可使舰载指挥系统在开发和调试的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和纠正一些错误,缩短舰载指挥系统的开发周期,提高舰载指挥系统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自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水面舰艇的武器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传统舰载武器的火炮,也由对水上目标和空中目标实施攻击转向对陆上目标进行攻击。导弹不仅能迎击飞机和反舰导弹,还具备迎击弹道导弹的能力。在火炮和导弹这类攻击型武器发展的同时,指挥、通信系统更显示出其重要性。概述了现代大型水面战舰装备的各种武器系统,并通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系统探讨未来水面战舰武器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针对舰载弹炮结合武器和反舰导弹的特点,建立了导弹射击效能仿真模型和火炮射击效能仿真模型,最后建立了弹炮结合武器射击效能的仿真模型,并对不同目标的毁伤概率进行了仿真。该模型能较精确地对射击效能进行仿真。  相似文献   

6.
随着海上战场从往日的深海大洋转移到近岸水域,水面舰艇抵御反舰导弹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不仅是由于近岸水域的复杂水文地理环境使得舰载传感器探测、跟踪和捕获反舰导弹的能力以及舰艇本身的机动规避能力明显下降,而且近岸环境的人道主义考虑也使得舰载导弹、火炮类硬杀伤武器的使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因此,在近海作战中,有效发挥软杀伤武器的作用,使其完成本应由硬杀伤武器完成的反导任务已成为世界各国海军的共识。近些年来,舰载软杀伤武器系统的开发出现了群雄逐鹿、各竞风流的局面,除美国、英国等传统海军强国外,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系统且陆续投入装备。虽然这些系统大多是无源干扰型的软杀伤系统,但其独擅胜场的反导能力却令人不可小视。这里择其主要者简要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7.
现代海战对小口径速射舰炮的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反舰导弹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海战对小口径速射火炮提出了新的需求,以有效地防御反舰导弹的攻击。西方从作战运用的角度,对小口径速射火炮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舰载光电侦察告警装备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是雷达等舰载探测系统难以替代的,在对抗掠海高速反舰导弹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目前,国外对舰载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的研制进展很快,已有多种产品问世并装备海军。海面上日趋严重的激光威胁强烈刺激了舰载激光对抗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外新研制的水面舰艇已广泛装备激光侦察告警设备。本文对国外舰载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和激光告警设备的现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舰用弹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陆炮,航炮和舰载火炮系统能够实现完全的通用性和互换性,那么将会大大降低舰载火炮的研制成本。火炮系统和灵巧弹药不同,后者可以极高的命中概率来弥补其昂贵的前期研制费用。人们也许永远达不到理想的“百发百中”,但是精密制导药已经为期不远了。  相似文献   

10.
据《国际海军》报道,美国海军虽然目前仍把Mk45Mod4火炮及其增程制导炮弹作为满足水面火力支援的近期解决办法,但已建议将先进的舰载垂直发射火炮作为远期解决方案。先进的舰载垂直发射火炮主要指双联装垂直或接近垂直的155mm/60倍口径的火炮,可以发射火箭助推弹,例如增程制导炮弹或其未来改进型(射程高达465km),也可发射常规炮弹。与目前在研的Mk45Mod4火炮相比,舰载垂直发射火炮的炮口能量将达30~35MJ(改进后预计可高达60MJ),发射速率可达12~24发/分。先进的舰载垂直发射火炮系统主要由身管、供弹系统、装填系统、火…  相似文献   

11.
信息融合技术在舰艇作战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海战对舰艇威胁最大的目标要数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而目前大多数舰载搜索雷达对低空/超低空掠海飞行小目标的探测。在不同的距离段上均存在盲区;针对典型舰载作战系统体系结构,提出应用信息融合技术解决对掠海导弹探测盲区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可低空飞行、掠海攻击的反舰导弹是舰艇的最大威胁 ,俄罗斯的防空构想是要求舰空导弹应能在较远处拦截入侵的反舰导弹 ,而舰炮应能在离舰很近的地方摧毁反舰导弹。本文介绍了俄罗斯“卡什坦”舰载弹 /炮末端防空系统的构成、任务和技术性能。  相似文献   

13.
英国篇 在世界海军中,英国海军是继以色列海军之后仅有的曾在实战中使用过舰载软杀伤武器的海军,而且和以色列人一样,既有着“被反舰导弹击沉驱逐舰”的惨痛教训,也有着“用软杀伤武器成功对抗反舰导弹”的骄人战绩。在1982年的南太平洋马岛战争中,阿根廷人用“飞鱼”反舰导弹将英国人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送入海底,英国海军在震惊之余急讨对策,最终祭出了舰载“乌鸦座”射频无源干扰系统这面大旗,结果竞使阿根廷人随后发射的多枚“飞鱼”屡屡偏航扑空而功败垂成。可以说,软杀伤武器系统对英国海军在此战中的最终胜利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实际上,在舰载反导软杀伤武器的研究方面,英国海军的起步较旱,1968年就开始在舰艇上装备首型舷外干扰系统。近30多年来,英国海军不但独立开发了多型无源干扰系统(开发的型号之多可说为各国海军所仅见),而且还和其它国家联合开发了一些有源和无源干扰系统,这些舰栽软杀伤武器系统目前正在多国海军中服役。  相似文献   

14.
以色列研制成功轻量型舰载火炮系统据《简氏国际海军》1995年7/8月号报道,以色列拉法尔军械研究总局已经完成了一种轻量型舰载火炮系统(适用于中小吨位的巡逻艇)的工程研制工作。最近,该系统的样机已配用美国道格拉斯公司的25mm加农炮进行了海上实弹发射试...  相似文献   

15.
反舰导弹的不断发展对舰载防空系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突破面防和点防的导弹作内层防御的炮基近距武器系统在最近的将来仍是一种有效的反导武器。美国海军在否定各种以配用新自动炮和弹药来提高“密集阵”系统性能的方案后,现在主要以改进弹药来增大射程和提高毁伤效果。“守门员”和“梅洛卡”也在改进之中。“万发”和“迈达斯”是这种系统的新成员。俄罗斯海军最新的硬杀伤系统是导弹和火炮结合的“卡什坦”。  相似文献   

16.
从跨平台目标指示的概念出发,提出了1种典型的两舰编队基于跨平台目标指示的舰载反舰导弹武器通道组织方式,并建立了舰载反舰导弹的跨平台交战模型.通过对跨平台交战的参数误差分析,运用解析法建立了误差传递模型和作战效能评估模型.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型,并对影响基于跨平台目标指示的舰载反舰导弹作战效能的参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舰载电子战软武器系统反导作战效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舰载电子战软武器系统反导作战已成为现代海战中舰艇防御作战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分析舰载电子战软武器系统入手,研究了舰载电子战软武器系统防空反导效能评估问题,采用SEA方法建立了舰载电子战软武器系统反导作战效能评估模型,通过某型舰艇电子战软武器系统抗击反舰导弹作战想定,对模型进行了仿真,给出了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为舰载电子战软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现代海战中,反舰导弹对舰艇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现有的舰载反导系统已不能满足要求,寻求新的防空手段迫在眉睫,舰载激光武器便应运而生。介绍了激光武器的构成、分类和杀伤机理,分析了低能激光武器、高能激光武器的种类、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研究舰载激光武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舰载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在探测掠海反舰导弹方面,可有效补充雷达之不足,近20年来发展较快,并将作为新兴设备装到舰船上,阐述了系统产生的背景、与雷达相比的优点及两者的关系,说明了与光电瞄准跟踪系统的不同点。着重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及工作方式,主要技术、技术特性及关键性技术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用于低空反舰巡航导弹的实时多用传感器搜索和跟踪系统在研制中据《海军工程师杂志》1996年第1期报道,舰载雷达必须探测和跟踪低空反舰导弹以支援防御武器系统,但低空导弹却给舰载雷达系统设置了严重障碍。低空的传播条件使雷达的搜索和跟踪系统几乎无能为力,为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