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点连式驼峰三级制动能高的确定原则,给出了总制动能高的计算公式,I部位制动能力按溜行有利条件下,易行车溜入Ⅱ部位不超过最大允许速度确定。在保证驼峰作业安全高效的基础上,考虑控制冬季易行车按冬季难行车速度通过最后分路道岔,以此推算Ⅲ国位的制动能力,并进一步推算Ⅱ制动位制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矩形速度曲线设计的理论设想,对我国点式(实质上包括点连式)控制的小型自动化驼峰纵断面的设计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该类驼峰溜放部分的加速坡的长度、陡度及其合理的变坡点、目标速度、中间坡的陡度、峰高计算等进行了分析计算并确定了其合理的取值范围。该文还通过设计示例,证实了所论证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是正确可行的。在设计示例的基础上,最后提出了我国驼峰调车场24股及其以下取消间隔制动位采用点式控制小型自动化驼峰进行设计的主张,这在我国自动化驼峰设计中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一、一般说明在驼峰车场平面布置确定之后,坡度设计一般采取下列步骤:а)计算峰顶总高度,原则是保证难行车辆在冬季,逆风情况下能达到预定的计算地点。照此原则,峰项总高度应等于难行车辆在上述情况下全部溜放过程中运行基本阻力,空气及风阻力,曲线阻力和道岔阻力所消耗的位能。б)减速机能力及数目之计算。原则是在同一总高度上的易行车辆在夏季,顺风情  相似文献   

4.
地铁正线40.0‰最大坡度对行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铁线路穿越山岭或跨江渡河时,适当提高正线最大坡度标准有利于减少建设成本、降低设计和施工难度. 为了研究地铁正线40.0‰ 最大坡度取值的可行性,结合苏州市轨道交通8号线车线系统特点,采用理论分析、列车纵向动力学、车辆-线路系统动力学以及有限元等方法,从动车功率、列车起动与制动能力、故障列车救援、列车运行状态与动力特性、轨道力学特性等方面分析了地铁正线40.0‰ 最大坡度对行车特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4动2拖B2型车时,地铁正线最大坡度值可采用40.0‰;列车通过40.0‰ 大坡道地段时,行车安全性、平稳性、列车起动制动以及故障救援能力均能满足要求;钢轨所受最大应力仅为容许应力的37%,纵向最大位移值仅为0.443 mm.   相似文献   

5.
机车动力制动对操纵方式及限制坡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不同的列车编组、制动操纵方式、线路坡道条件下的列车调速制动过程。计算表明,采用动力制动,在12‰的下坡道,用DFSB或SS7单机牵引,缓解增速时间从110s分别延长为1728及2348。对于18‰的下坡道,用DFSB或SS7双机牵引,缓解增速时间从68s分别延长为138s及225s。采用机车动力制动与空气制动联合操纵方式还可减少空气制动次数和降低车轮踏面温升,从而提高列车安全性,放宽限制坡度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研究和评价自动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析仪。方法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影响测试的因素并研究最佳测试条件等。结果 1.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依次为;Tris-HCL缓冲液的pH值〉焦性没食子酸浓度〉Tris-HCL缓冲液的体积〉Tris-HCL缓冲液的浓度〉搅拌速度;2.最佳测试条件为:在25时,0.1mol/L,pH8.2的Tris-HCL缓冲液0.2ml,样品用量5-20μl,0.2mol/L焦性没食子酸加入  相似文献   

7.
基于350 km·h-1中国标准动车组在大西高铁科学试验段的实车试验,结合压力保护阀工作状态,研究了列车通过试验段全程的车内外压力变化特征,分析了隧道长度、线路坡度、隧道群和列车速度对车内外压力变化的影响;针对EN 14067-5—2010中实车试验最大压力变化量的估算方法和TB/T 3250—2010中“整车车内可构成一个气压密封舱”的条文进行了实测数据验证,研究了整车气密效率的变化特征以及其与车内压力舒适性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EN 14067-5—2010中车外压力峰值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与实测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对其中列车和隧道壁面摩擦导致压力变化进行变量替代修正后的计算与实测差异明显减小;在压力保护阀关闭状态下,列车通过大坡度隧道后车内外长时间保持较大压力差;车厢内端门、风挡通过台门、司机室门的关闭几乎不存在气密性效果,整列车内贯通空间可视为一个气压密封舱;头车端和尾车端进入隧道引起的压力变化以及空气与列车和隧道壁面摩擦引起的压力变化与列车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整车气密效率随隧道长度的增大呈减小趋势,且其减小会带来车内人员耳部不适的问题。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认识高...  相似文献   

8.
结合黄河石(屏)-禹(门口)段煤炭运输船的设计,通过与两种隧道尾船型的对比,在满载、压载两种状态,水深吃水比分别为1.5,1.7,最大水深弗氏数为0.77-0.85条件下,进行双尾船型浅水升沉特性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多层自保护药芯焊丝电弧焊焊缝组织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R400自保护药芯焊丝焊接厚板高强钢,对多层焊缝的组织、夹杂物及焊缝的韧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焊缝柱状区和粗晶加热区组织主要由先共析铁素体和铁素体加第二相所组成,焊缝中较高的含铝量加速了奥氏体的高温分解.焊缝夹杂物多为球状复合氧化物,平均尺寸为046μm.夹杂物往往成为焊缝断裂的起源,对焊缝冲击韧性有不利影响.自保护药芯焊缝具有优良的冲击韧性,40J冲击功所对应的转变温度低于-50℃,满足工程结构对韧性的要求.焊接位置对焊缝断裂性能有影响,横焊优于立焊.  相似文献   

10.
采用NR400自保护药芯焊丝焊接厚板高强钢,对多层焊缝和组织,夹杂物及焊缝的韧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焊缝柱状区和粗晶加热区组织主要由乖舛人析铁素体和铁素体加第二相所组成,焊缝中较高的含铝量加速了奥氏体的高温分解,焊缝夹杂物多为球状复合氧化物,平均尺寸为0.46μm,夹杂物往往成为焊缝断裂的起源,对焊缝冲击韧性有不利影响。自保护药芯焊缝具有优良的冲击韧性,40J冲击功所对应的转变温度低于-50℃,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硬齿面牵引齿轮面及表层的应力状态,计算了2种主要工况下表层的应力变化情况,并以各层的剪切应力幅同该层硬度HV^1.04的比值为判据,分析了表层的的剥落强度,结果表明,与齿面平行方向的剪切应力幅最大,通常类表层某深度处其比值有最大值,若超过许用值将是产生微小裂纹始层,裂逐渐扩展而形成剥落损伤,同时编制了朵车牵引齿轮齿面剥落率度计算程序,可迅速确定其齿面强度和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12.
为降低已有方法的复杂性,提出了基于交织方法的ZCZ序列设计方法.对于给定的ZCZ序列集合(L,M,z),用交织技术,通过m次递归构造,在保持序列的数目不变的条件下,序列的零相关区宽度和序列的长度都变成了原序列的2^m倍.这样的构造的ZCZ序列易于硬件和软件实现,适用于准同步CDMA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断面形式下的多车道高速公路出口影响区开口长度及流量与交通安全的关系,针对2种断面形式的高速公路出口,分别设计了3种不同的开口长度,结合3种不同流量条件设计了18个不同的驾驶模拟场景。实验招募30名被试者开展模拟驾驶实验,提取不同开口长度及流量条件下各断面形式高速公路出口的车辆行驶轨迹、换道间隙的选择、减速度、最小 TTC (Time to Collision)等驾驶行为特性参数,综合分析基于驾驶行为数据对不同开口长度的行车风险。结果表明:两种断面形式下,开口长度对于车辆在开口段上的换道点选择存在显著影响;两种断面形式下,1500 m的开口长度能够满足绝大多数驾驶人的换道需求;在换道间隙选择中,大都集中在5~6 s,分离式断面下的开口长度对于低于临界间隙的换道间隙出现的频次具有显著影响;流量及开口长度对于最大减速度及TTC最小值和分布位置均不存在显著性影响,但分离式断面下的最大减速度和最小TTC相较于整体式断面更小;此外,整体式断面中内侧3车道的行车风险低于分离式断面,分离式断面中外侧车道的行车风险低于整体式断面。  相似文献   

14.
为模拟运营条件下高速铁路道岔转辙器的转换过程,根据高速铁路道岔转辙器的转换特点,在道岔生产车间内建立了客专线18号道岔转辙器转换原型试验平台,采用轴销式称重传感器测量转辙器扳动力,以直、曲尖轨支距实际值与理论值之差为尖轨不足位移;通过转辙器转换试验探索了尖轨预弯、尖轨可动段长度、尖轨固定端扣件支距、滑床板摩擦因数、辊轮高度等因素对尖轨不足位移的影响机制和特征。试验结果表明:现有设计尖轨预弯可使尖轨不足位移下降30%以上;缩短尖轨可动段长度可减小尖轨不足位移,但同时会减小转辙器最小轮缘槽宽,并增大第3牵引点扳动力,尖轨最小轮缘槽宽和最后一个牵引点扳动力是缩短尖轨可动段长度的控制因素;小范围调整固定端所有扣件支距后,尖轨不足位移变化较小,仅减小固定端第1组扣件支距时,尖轨靠近固定端1.2 m范围内不足位移略有降低,其余部分不足位移变化较小;在滑床板上安装辊轮或涂覆润滑剂等减小尖轨与滑床板摩擦因数的措施可有效降低尖轨扳动力和不足位移,实施减摩措施后,扳动力减幅约为30%,不足位移减幅超过20%;改变辊轮高度对尖轨不足位移的影响并不明显,但辊轮高度不宜过低,以防转换过程中辊轮失效导致扳动力和不足位移激增。研究结果可为高速铁路道岔转辙器结构优化和新一代400 km·h-1高速铁路道岔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高速铁路进一步提升运营速度的需求,系统研究了400 km·h-1高速道岔号码选型与结构优化方法;基于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仿真,分析了道岔号码与平顺性的关系,并给出了号码选型建议;研究了道岔线型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考虑既有岔枕通用原则,提出了线型优化方案;建立了客专线18号道岔尖轨转换原型试验平台,研究了尖轨不足位移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提出了尖轨不足位移的控制方法;基于有限元理论,建立了道岔区轨道刚度计算模型,结合岔区钢轨动位移现场实测数据,提出了岔区轨道刚度目标取值与均匀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车站布置方案条件下,400 km·h-1高速道岔仍建议选择18号道岔;将400 km·h-1高速道岔相离值增大至28 mm,可显著提升耐磨性能与使用寿命,也可实现岔枕通用;综合考虑系统匹配设计、制造工艺、工电结合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建议将第三牵引点至固定端距离减小600 mm,可减小尖轨不足位移,同时最小轮缘槽和第三牵引点牵引力符合规范要求;建议改进高速道岔辙叉结构设计方法,根据实际受力确定心轨弹性变形状态,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