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文全 《水运工程》2012,(10):62-68
首次对支流与弯曲型干流交汇河段的一般水力学问题进行概化模型试验研究,初步揭示了随着干支流交汇角α和汇流比λ的变化,汇合口河段水面几何形态和纵横比降变化特征、三维流速、水流动力轴线、床面剪切应力等的分布规律,给出了在汇合口下游凹岸一侧出现回流分离区的条件和分离区范围与α和λ的定量关系,并对汇合口河段推移质运动和河床冲淤部位进行了分析,填补了国内外弯道干支流汇合口河段研究的空白,为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该类河段水流运动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针对长江干支流跨区域大型航道网联通性评价指标缺乏的问题,采用分大区段、选主要指标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将长江干支流航道网分成7个区段,并将成网当量等级航道密度和成网等级航道联通度作为评价主指标,对长江干支流航道网的联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不仅能够客观、合理反映出大型航道网的技术特点,且兼具部分经济评价的功能,实现了对长江干支流航道网联通性的快速评价,有效解决了大型航道网联通性评价指标的选择问题,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3.
长江干线河道存在着大量的干支流交汇河段,在此交汇河段,水流运动及河床冲淤特性极其复杂,碍航问题较为严重.利用ADV对弯曲干流型汇合口水流运动特性进行模型试验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入汇角和汇流比是影响汇合口区域表面流速及水面比降的主要因素;入汇角的大小是决定漩涡分离区范围的主要因素之一,且随着汇流比和入汇角的增大,漩涡分离区的范围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大雪滩群是控制水富至宜宾航道等级提高的关键控制滩段,紧邻金沙江与岷江汇合口,水位流量关系十分复杂.通过众多实测资料的详细统计分析,提出了金沙江汇流比频率曲线,统计了最可能出现的汇流比,建议用于滩段研究宜选用的汇流比,并给出了单一的滩段控制水尺与两江流量的关系,可为该滩段航道整治等工程的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珠江干支流水系有36000多公里,在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中,珠江占“一横(西江航运干线)、一网(珠江三角洲航道网)、三线(红水河、右江和柳黔江)”国家高等级航道和南宁、贵港、梧州、肇庆、佛山5个主要港口,从目前珠江水路运输总架构来看,以珠三角为中心汇集了内河水运、海运两个航运扇面,发挥着经济动脉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长江干支流水利枢纽陆续投入运行,入库沙量大幅减少,导致库区航道条件变化与论证阶段成果有一定差异。基于2008年以来库区航道原型观测资料,分析常年回水区与变动回水区航道条件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常年回水区局部河段的细沙淤积对主航道尺度侵蚀程度需要密切关注;变动回水区消落期部分河段卵石输移及暂时性淤积将引起航道航深不足,期间天然河道转化过程中形成的复杂流态将对通航条件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珠江干支流水系有36000多公里,在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中,珠江占“一横(西江航运干线)、一网(珠江三角洲航道网)、三线(红水河、右江和柳黔江)”国家高等级航道和南宁、贵港、梧州、肇庆、佛山5个主要港口,从目前珠江水路运输总架构来看,以珠三角为中心汇集了内河水运、海运两个航运扇面,发挥着经济动脉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长枉水系、珠江一水系、京杭运河、淮河水系、黑龙江和松辽一水系及其他水系形成长江千线西江航运一千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一网、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旧条主耍一干支流高等级肮道(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一简称2一1一2一旧)。  相似文献   

9.
为保障枢纽下游航道整治效果,使其达到规划航道等级标准,以岷江龙溪口—宜宾81 km航道整治工程为例,分析上游枢纽联合调度可能达到的设计流量,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模型研究不同设计流量下达到的航道尺度。结果表明,远期通过岷江上游干支流水库联合调度,枯期(11月—次年4月)平均流量可增加至1 757 m3/s。当上游日均来流量大于900 m3/s的情况下,通过龙溪口枢纽的反调节作用,基本可保证龙溪口下泄基流在900 m3/s以上。流量为900 m3/s时,岷江下段各滩段航深得到有效改善,满足Ⅲ级航道2.4 m的航深要求。因此,岷江龙溪口—宜宾81 km航道整治设计最小通航流量应为900 m3/s。  相似文献   

10.
余杭地处杭嘉湖平原,区内水网交错,有运河和苕溪两大水系,辖区内贯穿京杭运河、杭申甲线、杭湖锡线、武獐线、东苕溪等五大干支流航道;矿山林立、码头众多,是重要的区域货源基地,水运行业和区域经济发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