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15年6月9日来自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消息,贵州将打造中国第一条河谷旅游公路。据悉,贵州省赤水河谷旅游公路项目围绕赤水河而修建,以建设中国第一条真正的旅游公路、第一个完整的旅游公路系统、第一处服务完善的快慢综合交通旅游廊道为亮点,在中国首次采用道路设计随景观布景建设。项目路线工程分153km旅游公路主线和168km自行车道、人行步道慢行系统,其中自行车道为中国最长。项目  相似文献   

2.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板块旅游公路的建设对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开发旅游资源、挖掘民族文化、丰富国民精神需求均具有积极意义。针对黄河板块旅游公路的特殊性,从选线、慢行系统、沿河景观、沿河路基等方面分析设计要点,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黄河板块旅游公路设计过程和思路;同时,针对黄河旅游公路建设中重难点如沿河路基设计、高路堤稳定性等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3.
《公路》2017,(3)
在传统观念中,公路只是作为游客进入目的地及空间移动的通道,并未纳入旅游资源的范畴。在分析公路成为旅游资源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以我国十大公路奇观为例,分析其观光与审美价值,并由此探讨公路旅游开发的注意事项。结论如下:随着风景道及自驾游的兴起和公路设计理念的变革,我国已出现一批具有特殊观光审美价值、可作为旅游资源而存在的特殊公路;公路成为旅游资源,使旅游资源和景区的概念得以拓展和深化;我国公路旅游开发应注重旅游公路的安全设计、观景台设计和旅游服务区设计。  相似文献   

4.
《公路》2018,(1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得到了巨大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公路的建设,而旅游公路的设计和普通公路的设计理念应有较大的区别。以山西某沿黄扶贫旅游公路项目为设计实践,从旅游公路功能定位、设计原则、设计理念、技术指标的选用等方面综合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旅游公路设计理念的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从旅游公路的设计理念定位入手,通过分析该工程项目在设计理念、平面线形设计、处置方式和桥梁的设计,为后续类似的旅游公路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赤水河谷自然、人文景观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在安全至上、凸显文化、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提出了针对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的设计主题,并围绕设计主题对主线、慢行系统、线性景观、服务设施、导视及解说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7.
夏齐勇 《交通科技》2011,(4):75-77,81
结合武神旅游公路提出的"安全舒美、创新和谐"设计理念,阐述了景区旅游公路设计路线、路基、桥涵及生态景观等专业设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结合对美澳滨海旅游景观公路考察的总结,论述了如何借鉴国外旅游景观公路的设计与建设经验。结合广东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条件,在广东滨海旅游公路建设中贯彻安全、环保、灵活、宽容、创作的设计理念,探索出一条符合广东滨海旅游发展特点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旅游公路交通功能的重要性及海南国际级生态旅游岛的定位,介绍了海南首条旅游公路的工程概况、设计思想和理念。设计结合生态学、环境保护学提出建设绿色公路的生态与耐久的核心目标,总结了在世界级生态岛上旅游公路的设计与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为将海南陵水南湾猴岛旅游公路打造成为海南特色的"公路旅游产品",公路建设创新性地开展了旅游公路概念设计研究,并进行了专项概念设计。系统提出了旅游公路的设计理念、原则和方法,并以陵水南湾猴岛旅游公路为案例,通过旅游价值分析,确定了陵水旅游公路"珍珠海岸,欢乐之旅"的主题定位;划分了水口庙、椰林近海、黎安滨海、猴岛保护区4大景观段;并按不同段落特点合理确定设计时速,灵活设计路面断面形式,人性化地设置了观景台、旅游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托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堤防防汛抢险通道——巴彦堤防和巴彦港堤防段工程进行交旅融合设计策划,以公路主体工程、慢行系统与沿线服务设施为主体,兼顾道路与旅游、产业扶贫开发相衔接的环节,设计思想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交通为用、发展为本,立足"交通+旅游+产业+扶贫"的相关要求,坚持以交通为载体、旅游为带动、产业为支撑,通过规划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融入兼具人文特色的生态景观,实现路、旅、产协同发展,实现旅游公路对沿线旅游业、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特色村寨开发、精准扶贫等相关方面的辐射和带动。  相似文献   

12.
王琴  郝琳哲 《公路》2024,(1):212-218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和伴随而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建设低碳城市、倡导绿色出行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绿道慢行系统在规划绿色交通网络、营造低碳生态环境等方面与低碳城市相契合。基于对低碳生态理念的解析,分析了绿道慢行系统的低碳生态设计策略,并以武汉东湖绿道为例,从构建绿道生态网络、连接慢行交通系统、营造舒适慢行空间、建设人性化服务设施、打造智慧游览体验等5个方面对东湖绿道的低碳生态理念进行了诠释,探讨了绿道慢行系统低碳生态设计方法,以期能为绿道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湘西地区大众旅游需求的不断升级以及旅游消费理念的不断完善,开展湘西旅游公路景观资源的分类、识别、评价和利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湘西地区旅游公路景观资源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公路景观资源两层次分类方法,将旅游公路景观资源分为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公路自身景观资源和公路路侧艺术景观资源4大类;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湘西旅游公路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并根据湘西旅游公路沿线景观资源特点,进行湘西旅游公路景观资源区系划分,建立了旅游公路景观资源利用水平等级评价方法与标准建议,并提出了相关完善建议。研究成果对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公路景观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公路建设特点,阐述了对公路景观设计的认识和对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原则,并以沪陕高速公路商州段公路为实例,从考虑旅游文化资源设计、沿线绿化设计、服务区设计等方面简述了该公路融入地域文化后的景观营造重点和景观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5.
作为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慢行系统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增强城市旅游观光功能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更是海滨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以青岛市西海岸蓝湾路慢行系统为例,介绍了项目的工程设计原则、设计策略,以及慢步道、自行车道、自停车设施、景观设计等内容,为慢行系统的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公路》2019,(11)
根据海南省文昌市滨海一带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特征,实验性地采用叙事策略对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文昌段进行规划设计,赋予不同路段特色故事主题,进行相应景观及旅游产品设计,以此突出地域文化及自然景观特征,对城市与自然肌理实现更好的保护,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同时,破除旅游组团的交通分隔,提高全域旅游可达性,满足城市发展和旅游建设的双重需求。以旅游产品化视角,传达公路设计理念,从设计公路到创造产品。利用工程、艺术、经济、生态等多种思维方式,将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文昌段建设为交通、旅游、文化、景观多功能复合的线性廊道空间。  相似文献   

17.
《人民公交》2023,(12):2-2
《2023中国慢行交通》《人民公交》杂志增刊本次增刊案例来源于地方政府、地方城管部门、交管部门、科研院所、企业,涵盖了国内十余个城市、地区的21个优秀案例。按照案例类别,专刊设置“慢行友好理念”、“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工程”、“慢行交通治理与运营实践”、“行业应用案例”五类,覆盖从发展理念到规划设计、建设工程、运营治理、行业应用的城市交通体系全流程实践。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公路旅游服务功能不断发展,公路正从过去单一的交通运输功能向综合服务功能转变,公路+旅游的美丽公路建设模式是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介绍了云南美丽公路设计理念的概念、特点,并结合云南某国道改造项目为工程实例,对美丽公路设计理念具体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研究成果对云南省以及全国类似美丽公路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公路》2021,(8)
交通运输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现代高速公路服务区不仅是承载出行功能、充当公路驿站的交通设施,其本身可通过一系列创新拓展、转型升级,提升其旅游功能,成为旅游业态链的一环。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景观设计可调动其周边旅游和景观资源对服务区进行功能拓展。以广西桂林至阳朔高速公路某服务区为例,在尊重场地、绿色环保、生态与文化并行的理念指导下对其进行景观设计。用软件分析划分不同开发程度片区,倡导慢行交通旅游,运用水循环自然净化服务区污水,基于当地文化划分景观故事片区等方式进行景观设计。以景观触动交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期为交旅融合背景下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设计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部分城市交通规划往往较多考虑了汽车的通行,而忽视了城市慢行交通的设计,没有给非机动化交通提供足够的空间。为了改变我国慢行交通所处的弱势地位,在阐述城市慢行交通的特点与定位以及我国慢行交通系统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从"以人为本"与"安全平等"的规划理念出发,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城市慢行交通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