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我国道路交通行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高速公路系统中,隧道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因为隧道内车流量较大并且行车视线不太好,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为了确保道路监控指挥部门能够及时地了解隧道内的行车状况,需要在隧道内建立稳定的电子监控系统。本文结合实际案例详细地分析了特长隧道突发事件中电子监控系统的应急作用,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钱昭 《公路交通科技》2009,(10):158-160
从目前隧道的设计标准来看,长隧道和特长隧道需要安装监控系统以保证隧道内行车的安全和通畅。随着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高速公路隧道监控技术日趋自动化。而隧道本地控制系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隧道控制系统之一,其性能直接决定了隧道监控质量和监控品质的优劣。文章以福建省已建成的福宁高速公路和龙长高速公路为例,详细阐述了隧道本地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并对比性的介绍了该系统的多种组网结构。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分析高速公路不同纵坡上大量的自由流运行速度实测数据,探索小型车在纵坡上的运行规律,标定了高速公路纵坡自由流运行速度仿真模型,为高速公路设计提供客观依据,也为交通仿真技术和ITS技术解决现有用计算行车速度所设计的纵坡线所带来的运行车辆速度的不连续和设计要素间的不相容问题提供内核。  相似文献   

4.
高原山区高速公路特长隧道路段普遍偏多,且多为事故多发区段,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以云南省高原高速公路特长隧道路段为研究对象,对高速公路特长隧道路段进行了实地交通流数据调查与分析,采集了高原地区高速公路特长隧道路段试验车辆的车速与跟车距离数据。重点研究了跟车速度与跟车距离相对于高原特长隧道路段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发现高原特长隧道路段跟车规律可以通过高斯函数进行较好拟合。进一步与平原长隧道路段行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高原较平原地区高速公路特长隧道路段跟车风险更高的结论,并以加速度与跟车距离为变量构建高原特长隧道的行车危险评价模型,得到高原地区高速公路特长隧道各路段的行车危险性系数,以此评价高原地区高速公路特长隧道路段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高原特长隧道行车受光线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在隧道进口和出口易出现"黑洞效应"和"眩光"现象,且"眩光"对行车的影响大于"黑洞效应",在"黑洞效应"和"眩光"作用时期行车危险性较高,其中高原特长隧道进口内部30 m与距出口80 m处位置危险性最高。通过在高原特长隧道出口处布设车辆控制设施是降低行车危险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冯光宇  付仲才 《公路》2011,(10):264-267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长大纵坡的安全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交通管理部门的关注.结合雅泸高速公路,分析了长大纵坡事故发生的特点,结合管控机构和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智能化监控技术的实际应用,总结了长大纵坡路段的多种安全保障措施,以便更好地满足高速公路安全快速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长大纵坡路段是我国山区高速公路的常见形式,由于其坡度较大,其平整度控制比一般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更为严格,下承层、摊铺、碾压等是影响长大纵坡路段沥青面平整度的重要因素,对其施工进行严格控制,从有效控制长大纵坡路段沥青面层施工平整度,确保长大纵坡路段行车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图像传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公路作为经济运输的大动脉,其承担的运输量与我国经济和社会需求同步增长。为了提高高速公路的使用效率和行车安全,高速公路需要有先进的监控系统对其进行管理。随着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高速发展,使得数字录像监控系统设备已经达到了对交通监控系统实际应用的要求,通过对交通管理进行实时、快速的视频监控能够极大的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章根据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提出了如何选择传输介质和压缩技术,以实现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图像传输。  相似文献   

8.
车辙已经成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主要病害,大纵坡和连续上坡路段尤其严重.该文以国内某两条高速公路大纵坡和连续上坡沥青路面车辙病害跟踪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环境温度、行车速度、轴载和材料性能及结构方面分析了车辙产生的客观原因.分析表明,大纵坡和连续上坡沥青路面车辙控制应结合路段实际条件开展结构组合和材料设计.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雾区监控系统结构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筠筠  高海龙  张巍汉 《公路》2005,(8):108-113
高速公路雾天行车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雾区监控系统可及时有效地检测能见度、气象和交通状态等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实时地向高速公路的使用者发出相关信息,有效提高雾天行车的安全性。本文在探讨我国实现雾区监控充分必要性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适应于中国实际的雾区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要求、基本流程以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为高速公路危化品运输事故应急管理提供信息化手段的目标,将高速公路危化品运输安全保障系统定位为基于具体高速公路的危化品运输事故应急管理系统,其用户主体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部门;系统基于高速公路的监控、通讯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与集成,充分利用并整合高速公路的数据采集与处理、专业软件分析与辅助决策以及信息发布资源,采用三维GIS平台进行集成开发,形成了涵盖危化品运输风险源识别与管理、危化品运输事故应急处置及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信息系统,并在高速公路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雾天交通安全措施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影响高速公路雾天交通安全的各种因素,得出雾天安全行车限帛车速的计算公式;提出了建立高速公路雾监控系统框架的初步构想,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保证雾在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京台高速公路长清段长大纵坡路段的事故多发问题,保证车辆行驶安全,分别从照明、标志、标线、护栏、避险车道、管理与服务措施方面进行研究,提出适用于京台高速长清段长大纵坡路段综合安全措施方案,该方案提高了京台高速长清段长下坡路段行车安全与服务水平,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危险行车事件的监控与预警是预防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围绕着高速公路出入口区域事故预防问题,针对车辆违法变换车道、违法停车2种主要行车危险事件进行监控与预警。结合实例分析,以减少交通冲突风险和行车延误为评价指标,对高速公路出入口区域危险行车事件监控与预警系统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此监控与预警系统能够明显地减少事件发生次数和危害程度,有利于事件的快速处理和执法管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合理确定高速公路夜间最高车速限制值,保障高速公路夜间行车安全,进行了驾驶人夜间距离识别与车速感知试验研究.分析了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对高速公路驾驶人夜间识别距离与感知速度的量化影响,并建立了高速公路驾驶人夜间识别距离模型与感知速度模型.基于驾驶人夜间识别距离与反应制动距离间的安全行驶判别条件及驾驶人夜间感知速度模型,给出了高速公路夜间最高理论限速值与修正限速值的确定方法,并进行实际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驾驶人夜间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呈负线性相关,与平曲线半径呈正对数相关,与公路纵坡坡度呈负指数相关;驾驶人夜间感知速度与纵坡坡度无关,与实际行驶速度呈正线性相关,与平曲线半径呈负对数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云南省已建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段沥青混凝土路面层间滑移破坏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基层与面层间滑移的主要原因有路线纵坡、行车荷载、基层与面层的级配、路面结构与材料、环境条件以及施工工艺等几个方面.分析长大纵坡段车辆行驶特性和层间滑移的破坏机理,并介绍层间滑移的防治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驾驶人在特长隧道中心理、生理和驾驶行为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际道路试验.试验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实时记录行车过程中驾驶人心率,微波速度传感器测量记录车速度变化.将特长隧道分为人口段、行车段和出口段,分别研究不同路段中驾驶人心率和车速的变化规律及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驾驶人在高速公路特长隧道人口段行驶时,心率增加,心理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是对GIS技术在高速公路计算机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高速公路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组成、架构,论述了在高速公路计算机监控系统中GIS技术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并详细论述了GIS技术应用在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中的情况,以期能够推动GIS技术今后在高速公路计算机监控系统中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保证行车安全的高速公路纵坡坡度值,引入可靠度理论,以上坡路段载重车辆运行速度降低至容许最低速度为极限平衡条件,建立纵坡坡度计算模型,并提出其可靠度功能函数。使用蒙特卡洛仿真算法,求解设计速度分别为120,100,80 km/h对应最大坡长条件下,不同坡度供给值的可靠概率,并以可靠概率为95%对应的坡度值作为推荐值。研究表明,规范值存在较大行车风险,基于可靠度理论得到的3种设计速度下的最大安全纵坡坡度推荐值分别为2.4%,3.4%,4.4%,该值可有效提升道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吉茶高速公路典型长大纵坡路段运营安全问题,通过对矮寨悬索桥明线方案与特长排碧隧道方案的路线方案比选,采取从地形条件、平面方案比选和纵面指标控制的研究来达到降低长大纵坡的平均坡度,均衡平纵指标的主动措施,以期达到项目安全、和谐的综合效益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武(都)九(寨沟)高速公路插岗梁越岭段存在高差大(1065m)、自然纵坡大(平均达3%/38.6km)、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社会环境复杂(自然保护区、矿产资源、水电站等),相关制约因素多等特点,本文对插岗梁越岭段路线在连续长大纵坡与特长隧道的相互组合特征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推荐意见,为类似项目路线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