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全国各铁路局无线WiFi接入建设分散,认证标准不统一。本文通过对无线WiFi接入安全防护技术的研究,提出建设一套统一的铁路无线WiFi接入安全平台,包括无线网络的规划部署、无线接入的统一认证/授权、无线WiFi的入侵防范等技术。实现铁路用户的安全统一接入、认证,保障铁路无线WiFi接入的网络安全,促进铁路信息化的规范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陶钧 《铁道运营技术》2004,10(3):18-19,21
无线局域网是一个灵活的数据通信系统。针对车站环境复杂、业务点分散,有线局域网难以覆盖车站各个角落的问题,提出了建设车站无线局域网络以解决上述问题的设想,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车站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无线局域网在校园网中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介绍无线局域网的介质和技术分类,然后从具体应用的角度,将无线网络设备架设和具体的接入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于其覆盖范围较小,数据处理能力有限的特点,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而通过无线局域网覆盖多个无线传感器网络,就可以实现多个传感器网络的互联,为用户提供更加灵活,范围更大的信息服务.本文在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impliciTI协议的小型无线传感网络的基础上,将其通过无线局域网覆盖,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无线局域网接入与多个传感器网络的互联,并给出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移动个人局域网络(MPAN)即移动的PAN,用户可以在移动中无缝接入因特网访问.每台MPAN路由器都具有无线访问接口,路由器根据自己在局域网中运行的位置和状态切换至最适合的路由器.分析当前采用的路由选择协议,提出适合MPAN路由切换和选择的方法.实验表明,这些方法在QoS方面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无线局域网技术方案在覆盖、网络、系统接入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针对轨道交通车-地通信无线局域网技术应用的优缺点,以及技术方案设计进行阐述,指出无线局域网技术还将在轨道交通车-地通信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下一代局域网—WLA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帆 《西铁科技》2006,(4):21-22
无线局域网WLAN是目前新兴的无线计算机通信技术,本文通过对无线局域网的技术原理、设备构成、应用范围三个方面阐述了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技术框架,并对无线局域网的部署规划和安全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设计实现的轨道交通车载无线通信终端由多个无线模块组成,能够提供多种模式的无线通信通道和无线通信服务,包括5G/4G/3G无线通信服务,无线局域网(WLAN)连接服务、无线接入点(AP,Access Point)热点接入服务等。涉及的无线通信方式具有自适应控制策略和手动配置控制策略,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轨道交通运用需求和适应实际运行环境条件。该装置为实现轨道交通车地稳定数据交互、维护设备无线接入、总线通信介质管理等构建了重要的平台支撑。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802.11无线局域网信道接入机制没有提供服务质量保证,限制了许多实时业务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应用.新的802.11 e协议对不同业务进行了区别,提供QoS保证.本文介绍和对比了802.11分布式协调功能和802.11e增强型分布信道接入2种信道接入机制,通过使用网络仿真软件OPNET,对2种信道接入机制下不同业务的吞吐量和延迟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802.11e的EDCA机制有效的提供QoS的差异服务.  相似文献   

10.
崔亚平  方旭明 《中国铁路》2010,(10):51-54,66
具有高穿透损耗新型车体的使用为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覆盖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克服高速移动、无线信号的高穿透损耗,为高速列车旅客提供满意的无线接入服务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理论分析角度分别考察用户通过直传链路直接接入地面基站,以及通过部署车载直放站或层1中继进行中继接入两种方案下的传输性能,并进行仿真实验。可以看出,通过直传链路对高速列车车内用户不能提供很好的接入,而只有通过部署车载直放站或层1中继才能实现车地之间良好的无线信号传输。  相似文献   

11.
针对网络环境愈发复杂、现有网络安全传输平台边界安全防护力薄弱、平台接口功能存在缺陷和重复开发部署、效率低下等问题,采用Golang语言、Socket加密传输方式及身份认证技术开发了网络安全传输平台通用代理服务,该代理服务具有穿越网络安全传输平台的正反向透明代理、内/外网的网络安全防护身份认证、访问控制、行为检测和安全管理等功能。作为铁路互联网和移动App项目中的传输桥梁,网络安全传输平台通用代理服务已在多个系统中应用,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一体化网络体系结构中接入认证机制的安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身份标签的一体化网络新型接入认证方案,该方案采用"挑战-应答"的方式,充分结合一体化网络体系结构的特点与现有数字证书机制的优势,实现用户终端与接入网络的双向认证;并且,该方案采用"身份标签"将接入用户的数字证书与接入标志绑定,实现用户的身份信息与用户终端的真实对应关系;同时,通过对用户终端实施可持续性认证,有效地保障了一体化网络体系中信息源的真实性,从而提高一体化网络接入的可控可管性。最后对该方案的安全性与初始接入认证过程的性能进行定性分析与比较,并对身份标签的可持续性认证进行会话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高速列车等移动环境下,WLAN中所有的无线节点STA(Station)必须通过接入点AP( Access Point)和其它网络互联,接入点成为提高网络有效吞吐量的瓶颈.本文针对IEEE802.11 a DCF(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协议提出改进方案,对STA和AP的退避算法进行相应改进,从而提高AP抢占信道的优先级.仿真结果证明,改进算法显著提高了高速移动环境下含AP网络的有效吞吐量,改善了WLAN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14.
从城轨信息系统快速发展带来的各子系统技术方案各异、缺乏统一规划的现状出发,说明复杂信息系统在统一用户登录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探讨根据4A安全管理规范、利用单点登录(SSO)技术、采用Spring Security OAuth2+JWT方案来构建统一用户登录与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的账号管理、统一的认证管理、统一的授权管理以及统一的操作审计功能,从而解决城轨云众多信息化系统的统一用户登录与管理难题。  相似文献   

15.
铁路飞速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和无线接入技术的日新月异,在高速铁路中部署信息网络成为铁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当前的移动性协议如MIPv6、HMIPv6、FMIPv6等都是基于终端的移动性协议,需要终端安装运行移动性支持协议。在研究代理移动IPv6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代理移动IPv6的高速铁路信息网络,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MIPv6,能够有效减小移动性管理对移动终端的要求、降低交互信令的复杂度、增强网络的可管理性。而这正是铁路这一特殊应用场景所需求的。  相似文献   

16.
使用网络准入控制技术对接入终端进行身份认证、安全检查、授权访问,只允许合法的、值得信任的终端接入网络。结合铁路信息网络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一种铁路信息网络准入控制方案,从而提高网络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铁路施工作业中遇到的安全管理问题,设计并开发了营业线施工作业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人脸识别、射频识别(RFID)、移动APP和数据驱动文档(D3)矢量图形等技术,实现了作业人员身份智能化认证、小型机具出入网电子化管理、现场关键信息采集、干部履职盯控和各类图表的电子化绘制。满足了业务部门对施工安全管理的需求,解决了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提升了施工作业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8.
铁路智能化的发展以及铁路网与互联网的不断融合,对下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网络的承载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云计算的下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并针对铁路应用特点,论述该架构的技术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在分析未来铁路移动通信应用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集中单元、分布单元和射频拉远单元三层结构的铁路无线接入网络部署方案以及基于移动中继节点的车载移动终端无线访问方案;给出下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网络的演进路线。基于云计算的铁路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可以有效地降低建设及维护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耗,符合铁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基于云平台的城市轨道交通能源管理系统架构和建设方式。该系统利用云计算的高效和弹性来部署建设,采用线网-车站二层管理模式,降低了线网和线路服务器等的硬件部署成本和维护成本。通过将能源管理系统内部使用的业务应用转换为基于云平台的能源管理应用软件,能源管理系统可获取云平台提供的共享数据,并将经过业务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到云平台中,以服务于云平台上其他业务,实现了数据资源的逻辑统一和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铁路企业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并且需要融合多个异构系统。为了确保系统安全、方便使用,引入统一身份认证成为系统发展的必然。基于单点登陆、Session共享和NOSQL技术,提出多技术融合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总体设计思路和功能设计,并给出了平台的具体实现路径。这不仅解决了铁路企业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身份认证问题,也为解决分布式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