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进一步研究岩溶地区的公路建设,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岩溶地区的环境特点以及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查明岩溶地区的地质分布、岩溶形态、中国地下水分布类型。最后,为满足岩溶地区公路建设的需要,提出了隐式坡顶截水沟、双孔及多孔涵洞,生态植草边沟等3个方面的公路防排水生态设计。研究结果可为岩溶地区公路建设防排水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田仁应 《交通科技》2007,(4):137-138,141
根据岩溶地区不同地貌类型的水环境特征,分析公路建设对岩溶地区水环境的破坏及污染影响,针对不同岩溶水环境类型区的水环境破坏形式,提出了适合岩溶地貌特殊结构特征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岩溶地区公路建设面临的工程技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难题,通过大量调研分析、室内外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对岩溶地区公路建设中地质勘察、基础稳定性评价、筑路材料资源利用、工程病害处治和岩溶环境保护等五大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开发了隐伏溶洞顶板变形监测技术与装置,隐伏溶洞精细探测技术,建立岩溶地区公路工程综合勘察技术体系;提出含隐伏溶洞地基公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桥基承载力确定新方法;揭示岩溶水作用下路基变形破坏机理,提出相应公路岩溶病害防治技术;研发了路面抗滑耐磨材料、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提出岩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公路路域植被变化规律,研发了岩溶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处理设施等.  相似文献   

4.
GIS在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土地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光银  朱自强 《公路》2003,(9):123-126
在岩溶地区的公路建设中,受复杂地形地貌的影响,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占用耕地、破坏植被等环境问题,使得岩溶地区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将成为西部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必须考虑的重要议题。本文结合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实际情况,利用先进的GIS、RS技术,首先在对路线规划设计阶段土地占用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基于3S技术的路线设计流程,然后对施工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GIS技术,对临时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分类,指导土地复垦。该模型的建立,可以减少岩溶地区公路设计及建设中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岩溶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岩溶是一种不良地质现象,岩溶会危害路基,若是溶洞顶板发生坍塌,就引起路基下沉,破坏公路行车安全;并且,若是岩溶地区的地面塌陷,也会降低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对路基施工质量造成破坏。通过研究基于某地公路岩溶区路基施工项目实例,针对岩溶地区公路路基施工设计提出新的决策,构建了岩溶区路基稳定性评价模型,能够优化设计施工决策,确保提升公路路基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岩溶对公路建设的危害及岩溶地区公路工程的一些主要问题,阐述了岩溶地区公路基础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潭清岚 《公路》1990,(5):11-12
在岩溶地区修建公路时,对如何防治影响路基稳定的岩溶病害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务必充分重视.在岩溶地区公路路基工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由于地下岩溶水的活动,或因地面水的消水洞穴阻塞,导致路基冒水、水淹路基、水冲路基等病害;二是由于地下洞穴顶板的坍塌,或因溶洞内充填物被地下水的运  相似文献   

8.
在岩溶地区修建隧道时,隧道施工引起的地下水渗漏通常会破坏地表生态环境。根据隧址区环境特征和隧道特征等条件,选取相关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后,最终建立岩溶山区隧道工程地下水渗漏引起的环境负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可用于评价岩溶地区隧道施工过程中地下水渗漏引起的环境负效应程度。  相似文献   

9.
为提出合理的岩溶区公路选线方法,以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工程病害及环境影响、科学地解决穿越与避让问题,通过研究喀斯特地区岩溶发育的常规规律、岩溶现象对公路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岩溶地区公路规划选线的相关要点,分析得出不同岩溶地区的选线原则。提出在岩溶区公路选线的过程中要遵守"多比选,慎选择"的原则和"以避为主,避重就轻"的设计要点,对岩溶地区公路选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岩溶地区高速公路路基探测与处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发西部,公路先行”,公路建设在西部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我国的西南、华南地区地形地质状况复杂,岩溶地形分布相当广泛,给这些地区的公路建设带来许多困难。结合湖南省常张高速公路K138 410~K143 000段岩溶路基探测与处理技术的实际,详细地探讨了岩溶地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岩溶路基病害的探测、评价与处理技术,对于目前西部大开发中岩溶地区的公路修筑将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岩溶地区运营公路隧道大多数存在水害问题,这些水害问题会对隧道的运营和结构安全性造成影响,严重的水害甚至会阻断交通,对衬砌结构造成永久性破坏。以京珠高速公路某隧道在特大暴雨的影响下出现了二衬混凝土掉块、边沟涌水涌泥和隧道渗漏水等水害为例,对岩溶地区运营公路隧道水害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可供同类工程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结合广东省广乐高速公路施工实践,探讨隐伏岩溶地区的软基特点,总结岩溶地区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处治经验和施工措施,对类似地区的公路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俭 《公路》2002,(8):55-58
介绍粤北地区岩溶对公路的危害,结合多年的来的工程实践经验,就岩溶地区公路施工方法进行总结,对以后岩溶地区的公路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岩溶区公路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土岩混合边坡,通过对贵州省西部典型的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区域的公路土岩混合边坡的地层特征岩溶发育的综合分析,根据坡体岩土体结构与岩溶发育情况,将土岩混合边坡分为3种典型类型,逐一分析其潜在的变形破坏机制,揭示典型致灾模式,基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提出全过程灾变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岩溶地区路基病害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地下水对岩溶区形成的潜蚀作用是造成岩溶区路基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岩溶区路基加固机理进行了阐述,指出注浆时应注意填补溶洞中的透水裂隙;结合湖南省龙永(龙山-永顺)高速公路岩溶地区路基处置工程实际,提出了处置岩溶区路基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6.
姚进  庄值政  张敬弦  安邦 《公路》2013,(8):62-66
以乌江特大桥岩溶地区4.0m大直径桩基施工为例,针对裂隙发育、地下水丰富、溶洞处治等不同情况,介绍了相应的施工工艺,保证了岩溶地区大直径桩基础施工的顺利进行。江边岩溶地区岩溶、裂隙较发育,江水容易和桩基连通,施工中的止水措施和对岩溶不良地质的处治是保证顺利成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地处亚热带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2000mm左右。尤其在沿海,多为冲积平原地区,地下水相当发育。水通过各种途径对公路构成严重的侵害。省道1930线池揭路段改造工程竣工后不到一年就出现了大面积的砼路面早期破坏,笔者参与了上述工程的监理工作,经过对砼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调查和分析,加深了水对公路危害的认识,本文着重谈及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公路路基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易受到自然地质条件的影响,导致路基层结构失去原有的完整性,从而对公路路面造成明显破坏。文章分析了地下水运动对公路基础结构造成的破坏,并提出处理病害的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广花高速公路、广清二级公路岩溶地区桥梁基础设计和变更设计情况,以及对岩溶地区桥梁基础施工采取的措施和基础事故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20.
以延边地区珲乌高速公路八家子路段草炭土沼泽湿地作为目标研究区,通过现场勘探试验,探明了该路段的地层分布情况,通过现场抽水试验和示踪试验,确定了相关的水文地质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利用Visual Modflow将模拟区垂向概化为3层;根据抽水试验计算结果,并通过模型识别调参,最后确定模型区的平均导水系数为141 m2/d,平均释水系数为2.61×10-4,给水度为0.3,孔隙度为0.6。建立了基于数值模拟的地下水水流模型和地下水溶质迁移模型,分析了公路建设对湿地水系连通性所产生的阻隔效应;并对有无公路情况下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流场变化及公路覆盖区地下水流量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有公路情况下,导致公路北侧水头普遍高于南侧,路基两侧地下水水位差较无公路时增加了0.5 m左右,可见公路建设对地下水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公路覆盖区流量较无公路时减小了60%左右,尤其是公路覆盖区南侧的流量较无公路时减少了70%左右。同时,以氮元素为对象进行地下水溶质迁移模拟,预测公路建设对湿地溶质迁移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有公路情况下,公路两侧的浓度分布出现了浓度差,公路上游部分区域溶质浓度较无公路情况下较大,可见公路建设对湿地区溶质迁移产生了明显的阻隔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