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电机独立驱动方式的电动汽车,由于电机的特性,在不需要转向角信号的条件下,通过由于驱动轮转速的不同,使驱动电机的电流不同,从而引起了驱动轮的不同滑转率的分析,提出了在低速时,通过滑转率的不同而进行调节,实现电子差速的自调节功能;在高速区,由于工作在限流状态,使驱动转矩基本相同,实现了电子差速的自调节功能。由于控制器有限流作用,限制了单电机的输出力矩,使单电机不足以驱动整车,双电机的共同驱动.实现电子差速的自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杨其华  张乃标 《北京汽车》2008,(5):28-31,37
双电机独立驱动方式的电动汽车,由于电机的特性,在不需要转向角信号的条件下,通过由于驱动轮转速的不同,使驱动电机的电流不同,从而引起了驱动轮的不同滑转率的分析,提出了在低速时,通过滑转率的不同而进行调节,实现电子差速的自调节功能;在高速区,由于工作在限流状态,使驱动转矩基本相同,实现了电子差速的自调节功能。由于控制器有限流作用,限制了单电机的输出力矩,使单电机不足以驱动整车,双电机的共同驱动,实现电子差速的自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双电机独立驱动电动车电子差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红 《天津汽车》2011,(12):28-30
针对双电机独立驱动电动车电子差速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ACKERMANN汽车转向模型和电机的特性及双电机独立驱动的特点,提出了以2个驱动轮的相对滑转率(6)为控制变量进行调速控制的方法,并确定了6的临界值,在6≤2%时,采用自适应调节的电子差速模式,实现电子差速功能;在占〉2%时,采用闭环有差反馈式调压系统调节,使占≤2%,实现电子差速的自调节功能。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此电子差速控制策略能够保证电动车在直线和转向行驶达到差速目的,并能以最佳的驱动力行驶。  相似文献   

4.
于英  孟峰  贾会星  田晋跃 《汽车工程》2007,29(9):787-790
根据串励直流电动机工作特性,利用车辆行驶过程中较易测得的驱动电机工作电流及驱动轮转速,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驱动轮滑转率模型和寄生功率模型并进行仿真;通过道路试验对电动机工作电流和驱动轮转速的检测,实时预测驱动轮的滑转率与产生的寄生功率。结果表明,驱动轮滑转率和寄生功率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5.
双电机后轮驱动混合动力汽车电子差速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双电机后轮驱动混合动力汽车电子差速的控制问题,考虑车辆转向时轴荷转移、向心力和轮胎侧偏角的影响,以车轮的滑移率为控制目标,提出了基于门限值控制的电子差速控制策略,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电子差速控制系统可在车辆直线行驶和转弯时将滑移率控制在最佳范围内,使车辆能按照预定方向稳定行驶.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分布式驱动电动车动力系统,该车前轴采用集中式驱动电机,后轮采用两个轮毂电机驱动,实现车辆的两驱和四驱行驶模式。为保证车辆在不同工况下平稳行驶,提出基于滑转率均衡控制的扭矩分配策略,来获得车辆转弯时的最佳驱动与制动能力,并对电池充放电功率进行合理限制来保证电池的使用寿命。根据样车的道路试验结果显示,电机扭矩能够根据方向盘转角实时地进行扭矩调整满足车轮差速控制,根据试验结果得知,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各项指标均能满足需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单轮车辆模型滑转的过程参数分析,定性研究了角加速度与滑转率的相瓦关系.并结合实车滑转试验,研究了车辆驱动轮附着系数、滑转率以及角加速度在试验过程时间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驱动轮滑转过程中滑转牢随着角加速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大,这为采用驱动轮角加速度进行路面识别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前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转向电子差速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建立了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低速转向时,驱动轮转速满足阿克曼转向原理为目标的电子差速策略。基于Matlab/Simulink和Carsim建立了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联合仿真实验平台。仿真分析验证了低速转向电子差速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新的轮式驱动电动车电子差速控制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葛英辉  倪光正 《汽车工程》2005,27(3):340-343
提出了一种用于轮式驱动电动车的电子差速控制算法,将转弯时转矩分配计算和基于车轮滑移率的开关控制相结合,对车辆左右驱动轮输入不同的转矩,同时根据轮胎偏转角的变化率确定目标滑移率。仿真研究证明,与采用机械差速器相比,新的电子差速控制系统鲁棒性好,车辆的驾驶更安全平稳,并能获得更优异的转向性能和更快的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四轮独立驱动(4WID)纯电动汽车的驱动防滑(ASR),提出基于门限角加速度和滑转率的模糊滑转率控制方法。利用4WID电动汽车驱动力矩独立可控,转速和驱动力矩容易获得的特点,以实际角加速度与门限角加速度之差和实际滑转率作为模糊控制器输入,使得实际角加速度接近门限角加速度,控制各轮的驱动力矩实现驱动防滑。与PID控制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基于门限角加速度的模糊滑转率控制,能有效的降低滑转率,抑制驱动轮的滑转,提高了电动汽车在低附着路面加速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电子差速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式差速器可以实现转矩的精准分配,根据轮胎的纵向运动特性以及侧向运动特性,结合轮胎滑移率让内外侧车轮在过弯时拥有足够的附着力,减小整车的横摆角速度,提高过弯稳定性。采用后轮双电机的驱动方案,驱动电机采用直接转矩控制的方法,由整车控制器将指定的计算转矩信号发送给电机控制器完成动力分配,所需转矩根据驾驶员的加速踏板及方向盘转角,运用阿克曼转向模型计算得到。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分布式驱动车辆在转弯过程中的动力性和稳定性,对电子差速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轮毂电机目标转矩的二次分配策略:以两侧车轮垂直载荷比为转矩分配标准的第1次目标转矩分配和以车轮滑动率进行转矩修正的第2次目标转矩分配。经试验验证,该控制策略能够很好地实现电子差速控制,且在电机转矩控制和车辆滑动率控制上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13.
伊顿差速器     
《轿车情报》2004,(10):136
布前驱动轴左右轮(或后驱动轴)之间的差速器,是确保车辆驱动轮在转弯,不对称或颠簸等路况下进行有效的差速驱动,避免驱动轮打滑的必需装备;但是,如果对驱动轮之间的差速不加限制,当车辆行驶在湿滑,泥泞,冰雪等附着力不均匀路面上时,低摩托力(甚至无摩擦力)的驱动轮将发生高速空转,进而使发动机输出扭矩无法传递至有效驱动轮最终导致空转驱动轮转速越来越高,同时有效驱动轮却因动力不足而难以驶离困境。  相似文献   

14.
以全轮转向的四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电动汽车为对象,研究利用再生制动进行差速转向控制问题.即利用再生制动方式控制电动汽车各个车轮以不同速度转动,在达到转向目的的同时回收制动能量.在已经设计完成的电动汽车样车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电机驱动和基于再生制动的双阀值追踪差速转向控制方案,并通过实车试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电动轮汽车的差速功能并评估控制系统的影响因素,以两侧驱动轮滑移率一致为目标,提出了基于转矩控制的差速控制策略,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设计了电子差速控制系统。运用汽车动力学理论,建立了9自由度的前轮转向后轮驱动电动轮汽车动力学模型,以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通过对模型的合理简化和线性化,得到了控制系统线性状态方程和车轮滑移率的解析表达式。根据理论分析,影响电子差速控制性能的参数主要是整车质量和质心位置。但仿真结果表明,整车质量对控制效果影响不大,质心位置对控制性能影响相对较大,但整体上仍然较小。所提出的电子差速控制策略达到预期目标,控制系统对系统参数变化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综述了纯电动汽车的驱动结构以及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优点,然后阐述了纯电动汽车电子差速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详细介绍了电子差速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理论,同时对三种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其优缺点和适应场合。最后对纯电动汽车电子差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在驱动转向复合工况下有效抑制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纵滑、侧滑,提出了一种面向驱动转向复合工况的分布式驱动稳定控制架构,设计基于横摆角速度和侧偏角跟踪控制的横摆控制策略和基于滑转率跟踪控制的驱动防滑控制策略,同时根据转向稳定状态对目标滑转率进行调节,根据车辆行驶状态对横摆控制与驱动防滑控制输出扭矩进行协调优化,以实现车辆...  相似文献   

18.
樊印峰 《天津汽车》2012,(10):47-49
电动轮驱动的汽车取消了机械式差速器后,在转向行驶、路面不平及车轮半径不等3种工况下,会出现差速问题。文章进行了实车转向行驶试验和车轮半径不等时的差速试验,验证了对电动轮电机控制按转矩模式控制而转速随动以实现自适应差速的控制策略。电动轮控制器可以实现很好的差速性能,说明采用转矩控制和转速随动的策略是解决汽车电子差速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深入研发,电机驱动控制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主要针对多轴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驱动控制策略进行研究,提出电机驱动控制器设计架构以及电子差速控制策略,通过仿真以及实车测试对文章所提出的驱动控制策略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双电机前后轴独立驱动电动车驱动模式切换过程的平顺性问题,搭建了双电机测试平台,设计了包括转速、转矩和协调控制时间的三因素试验方案,测试了单电机向双电机(单/双)、双电机向单电机(双/单)和单电机向单电机(单/单)3种模式切换的冲击度,分析了三因素主效应和交互效应的特征规律,归纳了双电机前后轴独立驱动电动车模式切换冲击度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降低冲击度的措施。结果表明,3种模式切换中,单/单电机模式切换过程的冲击最为严重;而3种因素中,协调控制时间对冲击度的影响最为显著;通过控制模式切换过程中双电机转矩分配系数变化率,可有效减小双电机前后轴独立驱动电动车模式切换的冲击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