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往是通过城市道路无障碍单体设施的布置要求及设施数量,来反映城市道路无障碍环境的服务水平,针对如何更为有效地量化反映城市道路无障碍环境服务水平的研究较少。结合北京热点区域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布置情况,从无障碍设施系统化布置的角度,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及评价方法,初步建立评价体系,为城市道路无障碍环境服务水平提供量化衡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1990年12月28日通过,2008年4月24日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第七章是《无障碍环境》:“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公共交通工具应当逐步达到无障碍设施的要求。有条件的公共停车场应当为残疾人设置专用停车位。”同时规定“国家鼓励和扶持无障碍辅助设备、无障碍交通工具的研制和开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国快速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无障碍”设计提出了除考虑残疾人外应全面考虑老年人、孕妇、带有幼儿的及其他出行有某些障碍的人。“无障碍”设计应为所有弱出行者服务。日本是当今城市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方面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文中编列了日本现丰采用的一些“无障碍”设施,以供设计者参考借鉴,并期望我国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将有一个全民共享的安全、方便的城市轨道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4.
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意义与容量、天津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现状与管理滞后问题以及创建无障碍设施示范城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分析广州快速公交BRT无障碍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方便弱势群体安全出行,从微观层面,基于弱势群体出行需求和通用设计理念,对BRT过街设施、地铁与BRT间的无障碍通道、BRT站台进出口闸机及BRT登乘系统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了人性化改进和设计,并通过问卷调查,采用可能满意度法对改善方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需求逐渐从“有”转向“优”,对于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迫切需要高质量发展。通过调研城市道路中常见的无障碍设施所存在的问题,以人民需求目标为导向,提出了优化提升无障碍设施的策略,以期引领无障碍设施由符合规范要求向满足高质量需求所迭代。  相似文献   

7.
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城市无障碍需求的提升。选取了城市人行横道、人行地下通道和人行天桥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过街设施作为调研对象,实地调研了武汉市24个调研对象无障碍设施的运营状态,并对主要的设施管理单位进行了管理调研。深入分析了城市人行过街无障碍设施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了武汉市人行过街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选取了武汉市城市人行地下通道过街设施作为调研对象,实地调研了8个典型案例无障碍设施的运营状态,初步分析了人行地下通道无障碍设施存在的问题,并从维护管理角度分析了垂直交通常用无障碍设施的特点,也提出了相关设计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无障碍设计,确保包括残疾人群体、老年人、儿童、孕妇及临时受伤人士等能安全、方便参与社会生活和使用公共设施,文章通过分析无障碍设计的理念与原则、车站的无障碍设计范围以及具体设计要点,包括站前广场、地面出入口、站厅层公共区、站台层公共区的无障碍布局与设施配置等,旨在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无障碍性,进而促进社会整体的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服务水平的研究,有利于明确目前城市的发展水平、明确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以苏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为研究对象,基于前期调研阶段收集的各方意见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多层次无障碍设施服务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由2个准则层、9个影响因子组成,将模糊数学引入层次分析方法,采用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苏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的无障碍设施服务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苏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无障碍设施整体评价为良好,同时以发现的问题为导向,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布局充电设施进居民区是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愿景和居民区充电设施需求现状,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居民区充电设施需求的障碍,最后提出了政策引导、规划设计、商业经营模式等相关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改扩建高速公路施工区的交通事故特点,在借鉴相关研究和应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施工区临时安全设施的设置要求,并提出了隔离设施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以满足施工区的行车安全和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不同市场经营机制下停车设施定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网络均衡理论,在分析出行者交通方式、出行路径和停车设施选择均衡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市场经营机制(包括垄断、寡头竞争和社会最优3种类型)下市区内的路外停车设施和市区边缘的停车换乘设施的定价模型;并对所提出模型进行了实际应用,同时比较了不同市场均衡解的效果。结果表明:垄断经营机制会导致最高的停车收费价格、最低的停车需求和社会福利及最高的总系统利润;社会最优与其相反,而寡头竞争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4.
马伟斌  王志伟  韩自力 《隧道建设》2020,40(8):1113-1122
阐述长大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体系,其由土建结构设施、机电设备设施、监控系统、管理系统及疏散模式组成。根据一般地区和高海拔地区防灾疏散救援工程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火灾燃烧特性与致灾机制、土建结构设计与优化、机电设备设施优化、监控系统的开发以及应急疏散救援5个方面关键问题或技术的研究、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高海拔隧道火灾蔓延与热释放速率、土建参数优化、设备设施适用性检验与耐久性保持、监控系统应用于智能疏散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同时着眼于隧道发展,提出针对特长城市地下区间隧道、深埋地下车站与水下(海底)铁路隧道在上述5个方面亟需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城市群路网服务能力,提升城市群可达性水平,提出以中心城市到其他节点的出行时间作为城市群可达性基数,按照等时线测度交通服务的可达性概念,给出了公路交通以及公路衔接其他交通方式下的城市群可达性测算方法。根据测算出的到中心城市出行时间将各区域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交通圈,并分别以面积、人口、GDP三项指标的小时交通圈覆盖率对公路交通以及公路衔接其他交通方式下城市群可达性水平进行评价。以关中城市群为例,分别测算了公路网络、公路衔接现状高速铁路网络与公路衔接规划中高速铁路网络3种情景下的城市群可达性。经过比对分析发现,公路衔接高速铁路对扩大城市群2 h交通圈具有重要贡献,其中交通圈等级提升明显的县域主要沿铁路线路分布,且呈现距离中心城市西安越远,提升等级越高的趋势。公路衔接高速铁路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中长距离的出行,即1,2 h交通圈上。在引入规划中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后,发现城市群可达性进一步提升,2 h交通圈覆盖率进一步扩大,面积覆盖率达到95%,但城市群内仍有少部分区域距离中心城市的出行时间达到2 h以上,即规划的路网仍不能满足《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城市群2小时通达”的目标,需要考虑进一步引入更快速的交通方式并配合完善公路网。  相似文献   

16.
针对坡度对生物滞留带水文性能以及海绵城市设施面积的影响,通过SWMM模型,分别在四种不透水比例下,研究了二十种不同道路纵坡的径流产流过程,确定了每种不透水比例下的海绵城市设施面积;再通过"容积法"对比计算了以上不透水比例下的海绵城市设施面积;最后对模型和"容积法"得出的海绵城市设施面积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容积法"进行了改进.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坡度越大,最大径流量、径流过程流量以及总的外排流量越大,但影响不显著;不透水面积比例越大,最大径流量、径流过程流量以及总的外排流量越大,且影响显著;海绵城市设施面积不受道路坡度影响,但受不透水面积比例影响,且呈线性正相关;"容积法"对海绵城市设施面积计算均偏小,修正后的"容积法"能够较好地计算海绵城市设施面积.  相似文献   

17.
Since the act of February 11, 2005, the policy objective is to make urban projects accessible for all. This political context is strengthened on one hand by a greater social demand relieved by associations, and on the other hand by the need to anticipate the consequences of ageing population. A qualitative survey conducted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s of Paris and Grenoble, with representatives of associations, transport operators, communities, and experts, shows that the law is not enough. The issue of a successful accessibility lies particularly in the political will at local level and in the involvement of people to overcome flaws in local projects, through consultation and coproduction initiatives. The users’ knowledge makes the project evolving and adapting according to social demand. The user has an expertise gained from his experiences that no one can match. Therefore, it has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rojects’ accessibility.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市政养护工作所涉及到的不同专业领域的入手,介绍了上海市独特的城市管理模式下,市政道路、园林景观、环卫以及水务行业相关养护工作的监管现状。同时,以上海市相关区域近年来实施的综合养护试点为背景,阐述多专业背景下综合养护工作中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