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管道测径清管器已成为新建管线验收的重要设备之一.针对传统的测径清管器不能准确确定管径变形的具体位置问题,文中提出将涡流检测技术检测管道曲面方法应用于管道通径器中.文中重点介绍了涡流检测技术原理,利用电涡流传感器分别对平面、曲面钢板进行仿真和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利用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对曲面钢板进行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为新型通径器应用的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方案提供依据,提高测径清管器的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汽车的油耗问题日益突出。轻型汽车的综合油耗是在实验室内底盘测功机上检验得到,因此底盘测功机的加载方法对油耗检验结果有着直接影响。文章对常用的底盘测功机加载方法—滑行法和查表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平面应变三向加载装置进行室内模型试验,对无锚杆、全环锚杆和边墙锚杆三种锚杆布置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并参考工程现场测试结果,对系统锚杆在黄土地铁隧道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模型试验获得了适合黄土地铁隧道的锚杆相似材料,实现了"先加载,后挖洞"以及锚杆和衬砌联为一体的试验方法。通过对比发现:系统锚杆能较好地控制掌子面周围的塑性区发展;边墙锚杆在隧道洞室开挖支护后能加快围岩应力调整,且能有效改善衬砌的受力情况;综合考虑经济因素,认为边墙锚杆支护系统在浅埋暗挖黄土地铁围岩中加固效果较好,实际施工中应予以保留。  相似文献   

4.
豆砾石的充填灌浆质量关系到隧道衬砌和围岩是否共同受力,通过豆砾石充填体波速的变化来分析豆砾石充填体的工程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文章针对豆砾石充填体开展了单轴压缩试验,并在加载过程中进行波速与应力实时同向测试,获得了豆砾石充填体在加载过程中轴向声波波速与应力的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豆粒石充填体横向应变在弹性变形阶段变化不明显,体应变在接近峰值应力时才出现拐点;在加载初期,波速快速上升,随着应力的继续增加,波速增幅变缓,后期基本保持不变,在峰后阶段波速基本维持在最大值直到试验结束,此阶段波速与应力的相关性不明显;根据轴向波速与应力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应力与波速的指数函数拟合公式,据此可以通过现场测试获得的波速预测现场豆砾石充填体的充填质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我国的几种在用车排放测试方法,比较分析了各种测试方法在试验运转循环、采样系统和气体分析原理上的不同,指出了怠速法和双怠速法的缺陷,提出了ASM因其在设备和技术上的优势,成为现阶段比较实用的测试方法。VMAS综合了ASM和IM240(或IM195)的优点,成为将来在用车排放检测方法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汽车缓速器在中国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4年前. 1964年,上海客车厂开始研制电涡流缓速器,但由于种种原因,电涡流缓速器在国内并没得到的重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国外高档客车进入中国市场,法国Telma公司、西班牙Frenelsa公司等国际缓速器巨头的产品进入中国.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现场加载试验测得栈桥的应力,利用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计算出栈桥各构件的最大应力。并结合检测与计算结果对栈桥进行了强度验算,得出了栈桥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8.
电涡流缓速器作为汽车行业一个新兴的产业,令人欢欣鼓舞又令人扼腕叹息,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型汽车辅助制动系统,缓速器在国内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电涡流缓速器每年需求量大幅度递增.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涡流检测原理、方法及涡流无损探伤在列管式设备检测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对该设备内检测出的存在重大缺陷的列管进行了射线探伤、表面渗透探伤等多种方法的复验,并对该列管进行解剖,再现了缺陷的原貌,从而验证了列管式设备涡流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和对实际缺陷判断的准确性,为今后列管式设备的检测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上海市深层调蓄排水盾构隧道管片接头预埋件抗拉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适用于该隧道管片接头力学性能分析的数值方法。通过应用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及非线性弹簧,建立了考虑接头预埋件的复杂形状和混凝土与锚筋粘接滑移作用的三维精细化数值模型。另外,单独建立三种不同精细化程度的预埋件模型并进行简单加载,通过比较计算结果并综合考虑计算花费时间与计算精度,确定了整体模型中所采用的预埋件简化形式。混凝土与锚筋之间采用非线性弹簧约束模拟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作用,并且建立了锚筋与混凝土之间采用绑定约束和面-面接触的对比模型,三类模型均按照试验工况进行加载,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相比较于"面-面接触模型"及"绑定约束模型",考虑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作用的"非线性弹簧模型"与试验结果更加吻合,模型也能很好地反映结构的破坏模式,本文采用的三维精细化建模方法适用于该类纯拉拔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