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分析钢筋混凝土梁裂缝病害的成因,列举混凝土梁裂缝的种类,提出钢筋混凝土梁裂缝病害的诊冶方法。  相似文献   

3.
4.
介绍采用六四式铁路军用梁组拼双导梁简易架桥机架设45 m T梁的施工技术,包括简易架桥机的设计、组拼和架设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北京铁路局管内钢筋混凝土旧梁的病害及其修补加固措施,节省了换梁大修费用,延长既有线上钢筋混凝土梁寿命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试验对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抗剪性能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实验表明钢筋负纤维混凝土抗剪性能有很大提高,将试验结果与《钢纤维混凝土设计与施工规程》中的梁的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偏差罗大。因此就此偏差进行了分析。最后还将掺钢纤维的钢筋混弟土梁的承载与配箍筋梁的承载力做了比较,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针对已建立的车辆局部有限元分析系统,在整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对YW25A型硬卧车的车体枕梁,牵引梁,侧柱部位,进行了结构再分析,有助于改进车辆结构设计,更好地满足车辆结构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保证跨线桥T梁施工与铁路运输安全,在四线铁路之间及两侧,选择了设置架空支架兼防电棚的施工方案,杜绝T梁施工所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介绍了广州市广园东路延长线大桥主跨50 m T梁施工特点,架空支架兼防电棚的主要施工工艺、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组合结构主梁斜拉桥设计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宗余  张强  王应良 《铁道勘察》2007,33(Z1):50-53
简要回顾了组合结构主梁斜拉桥的技术演进,介绍了目前的设计进展和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在该领域的一些开拓性工作。最后指出组合结构主梁斜拉桥将继续保持在中等和大跨度宽桥面斜拉桥领域的优势,在跨度大于400m的多塔斜拉桥领域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40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形公路染预拱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丹东-本溪高速公路施工实例,详细叙述了现场预制40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形公路梁预拱度的计算、设置方法及实测分析。  相似文献   

11.
禹阎高速公路芝川河特大桥位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形狭窄,预制厂设计在桥头右侧的山地上,与路面高差达27 m之多。利用龙门吊移梁、栈桥落梁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落差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军用梁双导梁法架设45mT型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采用六四式铁路军用梁组拼双导梁简易架桥机架设45mT梁的施工技术,包括简易架桥机的设计、组拼和架设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13.
结合哈大铁路DK2 0 7 5 91段下行桥的改造施工,详细介绍了利用施工封锁时间将既有下行线的联孔钢梁横移至施工便桥位置的施工技术,该方案对既有线桥梁改造施工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封闭裂缝,局部断面修复,粘贴钢板等方法,修补混凝土梁下翼缘伤损。  相似文献   

15.
铁路通用便梁(B型梁)的研究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主梁、横梁、联结系、桥面和支座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国内第一种铁路通用便梁(B型梁)的构造设计.B型梁在设计条件、基本构造和施工方法上全面包络了低高度施工便梁(D型梁),并做了技术改进,为铁路工务部门和施工单位提供了一种性能先进的多用途通用便梁.  相似文献   

16.
17.
以皖赣线96#桥简支T梁人工换梁工程为实例,详细阐述了混凝土梁人工换梁的施工过程及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细节控制,可为同类混凝土梁的人工更换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日照作用下混凝土单箱双室磁浮轨道梁的温度场分布不均匀,易引起变形、开裂,影响轨道平顺性及行车安全性。基于传热学原理,结合上海夏季辐射和气温等气象资料,针对日照作用下混凝土双室箱梁的温度场分布展开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时刻时轨道梁截面的温度分布规律,得到了箱梁在不同时刻的温度云图;提取最大竖向温差时刻腹板和最大横向温差时刻底板中线的温度值,拟合后得到横向与竖向的温度梯度曲线,与规范温度梯度对比后发现:竖向温度梯度峰值比规范值大,变化更加剧烈,且在底板附近存在反向温差,横向温度梯度峰值比规范值小,变化也更加剧烈且同样存在反向温差,双室箱梁的温度梯度模式与规范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20.
由于40 m工型后张梁横向刚度比侧向刚度小得多,在梁的制作和吊装过程中,又缺乏横向约束,因而很容易产生侧弯现象.结合西湟一级公路湟水河分离立交桥40 m工型预制梁的施工实例,分析了工型后张梁产生侧弯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