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外在形式上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就是指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由至少两种运输方式构成且各种运输方式能够各司其职各展其长的运输系统。从本质上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其一,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前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形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布局合理、联结贯通的交通运输综合体。交通运输业是五种运输方式的简单总和,体现运输业的“全”;综合运输体系体现的则是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运输过程的协作、运输发展的协调和运输管理的协同,它立足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联系,是五种运输方式联合起来,协作配合,有机结合,联结贯通。从交通运输建设来看,为了提高交通运输总体效率和效益,各种运输方式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合理布局;从交通运输的组织…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输体系是交通运输业科学发展的新模式,由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发展、综合利用和综合管理所构成,其要义在各种运输方式的全面、系统、协调、优化发展,其特征是:交通网络通达化,运输化一体化,运输结构最优化,运输技术现代化,交通管理统一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铁路货运价格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牛生 《综合运输》2005,(11):34-37
运价是客户选择运输方式的重要因素。铁路运输与公路、民航等运输方式相比较,具有大运量、全天候、均衡运输、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少的特点。同时单位能耗较低,对环境污染较小,在中长距离的货物运输中占有优势。但铁路在各种运输方式的激烈竞争中,市场份额在逐步萎缩,其中运价体系不合理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铁路货运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改革不合理的运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交通方式结构是在用地布局、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及社会环境等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交通模式,即各种交通方式承担出行量的比例分配。交通结构反映了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交通建设、运行、管理以及其他要素的总和。影响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的因素很多,诸如社会、经济、政策、城市布局、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地理环境以及居民出行行为心理、生活水平等,其演变规律很难用单一的数学模型或表达式来描述。交通结构决定了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反之,运输效率又反作用于交通结构。分析研究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效率,可以优化城市交通结构,使城市交通…  相似文献   

6.
经过多年不断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中各种主要运输方式已经初步具备了融合发展的机制基础、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技术基础。但是,仍存在各种运输方式规划建设统筹不够、结构不合理、衔接不畅,以及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议从加强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指导、继续深化交通运输大部门制改革、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制度、健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机制、加快各种运输方式数据资源互联互通等方面加快完善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 目前,我国在承担旅客运输的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四种交通方式中,铁路旅客运输在运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今后发展旅客运输必须充分认识的问题。 一、我国的国情决定着铁路在旅客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与其国情密切相关。国情不同,交通运输业的结构就不同,各种运输方式在国民经济和运输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因此,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来分析铁路旅客运输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洪年 《综合运输》2009,(11):16-17
综合运输体系是交通运输业科学发展的新模式,由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发展、综合利用和综合管理所构成,其要义在于各种运输方式的全面、系统、协调、优化发展,其特征是:交通网络通达化,运输过程一体化,运输结构最优化,运输技术现代化,交通管理统一化。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重庆交通大学校长唐伯明教授在“中国长江-美国密西西比河战略合作论坛”上称,重庆是西南唯一集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目前面临运输结构失衡,各种运输方式的对外交通枢纽有待整合提升。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输》2007,(11):91-91
江苏召开全省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专门作出批示,副省长仇和出席会议并讲话。仇和指出,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事关江苏长远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在交通建设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可持续发展。要优化运输结构,加快水运、铁路、航空、管道发展,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要把交通走廊、通道、枢纽和物流作为建设重点,不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要深化改革,从管理体制、规划协调、资金投入、科技创新等方面,形成有利干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加快发展内河航运 构建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萍  李清 《综合运输》2006,(3):20-22
重视和加快发展具有可持续优势的运输方式,以构建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将成为未来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要的问题。内河航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占地少、污染小、能源消耗低的优势,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最具可持续发展优势的运输方式,应成为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和构建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正>一、国外交通运输业增长阶段分析从1807年蒸汽机船问世至今,以机械为动力的现代交通运输业已经历了200年的发展,在此期间,全球运量快速增长,运输能力大幅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质量也有了实质性提升和改进,这些都可以视为交通运输业的增长。发达国家的现代交通运输业增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一过程不仅反映出运输结构的变化,也反映出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更新、市场地位变化以及相互之间分工协作关系的演变,是一个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多式联运作为一种集约、高效的一体化运输组织方式,存集约利用资源、提升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既是支撑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公路要加快与民航和铁路的对接,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综合运输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一个分工合作体系,各种交通方式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运输市场找到各自正确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中从业人员最多,运输量最大,通达程度最深,服务面最广的一种运输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阐释了运输结构及演进的含义,然后通过对我国1990年—2013年之间五种运输方式里程变化、客运量比率、客运周转量比率、货运量比率、货运周转量比率的分析,总结出我国运输结构演进的特征,提出了我国运输结构未来演进的趋势,这对于今后的交通运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京沪通道:旅客运输方式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茜 《综合运输》2006,(4):65-68
京沪通道连接了北京和上海两大中心城市,经天津、济南、徐州、蚌埠、南京等大中城市,全长约1300公里,该通道将率先建成高速铁路,在众多通道中率先形成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普通铁路组成的综合运输通道,旅客运输面临更多选择,运输市场也面临重新分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在2002年对京沪通道上的旅客进行了抽样调查,其数据可以用于进行旅客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京沪通道为例分析旅客运输方式的选择行为对未来形成的综合运输通道的旅客运输方式选择具有借鉴意义。同时,把握旅客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可以掌握旅客运输发展的动向,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化物流体系赖以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及管理都落后,各种运输方式内部结构水平低下,运力结构不够合理,运输效率和效益较低。相对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物流需求而言,我国铁路运力偏紧、沿海水路运力偏紧、港口疏运能力不足,区域交通与物流一体化水平不高。同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相比,  相似文献   

19.
铁路在货物运输中的定位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路在我国货物运输的发展历程中,曾长期处于重要的骨干地位。随着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过去相对薄弱的公路、水运尤其是海运等现代运输方式,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把握机遇,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打破了铁路在货运中的垄断地位,合理分流了部分铁路货流,扩大了货运市场份额,改善了我国货运市场结构,应该说这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交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交通运输已从初始的各自为政扩大规模逐步向调整运输结构,提高运输效率,实施一体化运输的方向发展,这是交通运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实现交通运输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是其重要突破口。综合运输枢纽是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实现一体化运输关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关于综合运输枢纽发展相关因素的分析,枢纽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与综合运输通道的关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枢纽布局规划的原则、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试图对综合运输枢纽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条件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