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领域全系列解决方案提供商和领先的核心产品供应商: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专业从事轨道交通信息技术研究、应用和开发的核心企业。公司具有乘客信息系统技术全系列产品,覆盖线网级(TCC-PIS、PCC)、多线路级(MPIS)、  相似文献   

2.
浅谈轨道交通乘客资讯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PIS)的系统组成、主要功能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结合实践经验,对轨道交通乘客资讯系统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在我国不同城市中的建设发展,能满足列车高速运行下的无线通信网络显得尤为重要。对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网络承载业务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提出适用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基于分时长期演进(TD-LTE)技术组建的无线综合通信网建设方案,综合承载无线集群系统、乘客信息系统、信号系统、列车视频和车辆状态信息监控系统等业务,进一步提高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性和乘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孙林祥 《都市快轨交通》2009,22(2):111--113,122
介绍城市轨道交通乘客资讯系统的建设需求、系统设计特点.采用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数字通信和视频播放等技术,整合多种显示媒介,为乘客们在不同场合提供多方面的行程信息和生活资讯.认为乘客资讯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于中心信号ATS(列车自动监控)信息和播出视频,有必要对资讯来源(如拥堵和换乘信息等)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5.
简要的介绍了PIS的架构以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引出了PIS线网播控中心(PCC)的概念,并且阐述了PCC的功能定位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介绍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WLAN)的基本原理及特点,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乘客信息显示系统发展的趋势,阐述乘客信息显示系统的移动宽带传输子系统的设计理念(包括覆盖设计、无线接入点切换、网络带宽、覆盖冗余实施措施、应用的标准和措施、设备防护、系统网管、数据安全入侵检测、覆盖范围限定、干扰及防干扰等方面)、系统结构、链路结构;结合这些分析成果,阐述WLAN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显示系统中应用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自动售检票(AFC)系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中与乘客接触最为紧密的系统,应基于“以用户为中心”来提升客运服务水平。通过优化系统层级、整合多元化支付平台、引入智能客服功能、对接电子发票系统等措施,规划设计了适用于广州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要求的AFC系统架构,以期打造智慧的AFC系统,为乘客提供更为人性化和多元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8.
正上海地铁建设始于1990年初,1993年5月上海地铁一号线正式运营。截至2016年12月,上海轨道交通共开通线路14条(1-13号线、16号线),全网运营线路总长617公里。随着上海地铁建设规模的增加,上海轨道交通逐步进入了以路网规划、路网建设和路网运营为特征的网络化发展新阶段。上海地铁希望将各线路ATS信号系统、设施设备综合监控系统(CIOS)、票务清分系统以及路网CCTV系统、乘客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乘客信息系统(PIS)和视频监控(CCTV)系统已经成为地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既为乘客提供了最直观的信息交互平台,又在反恐领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对车载CCTV系统图像上传到运营控制中心(OCC)的功能进行了描述,并从组网方式、控制指令传递等方面对系统的功能实现进行了研究和说明。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升地铁乘客的乘车体验及舒适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地铁列车PIS(乘客信息系统)。基于前沿多网融合的架构理念,构建了新型地铁列车PIS的拓扑结构。在阐述新型地铁列车PIS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对实现这些主要功能所需的5个关键技术(乘客助听系统、薄膜电致发光显示技术、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列车音视频智能分析及安全预警技术、车载乘客计数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新型地铁列车PIS可满足地铁列车智能化的需求,以及乘客获取互联网信息、乘车信息等需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领域CBTC(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与PIS(乘客信息系统)无线网络共存的现状,分析了两系统的无线网络传输要求,提出了三种建设方案,并对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干扰问题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刘魁 《都市快轨交通》2017,30(5):103-108
市域铁路各无线传输系统独立建设,分别运营维护,增加了前期建设投资和后期运维成本。通过分析市域铁路各业务承载需求,比选当前主流无线通信技术,提出基于TD-LTE技术的综合承载信号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PIS(乘客信息系统)、无线语音调度系统、列车状态监测系统和AFC(自动售检票)系统手持终端在线传输等业务的多网融合解决方案,并介绍在工程实际中TD-LTE频率资源的选择和网络架构的搭建,为后续市域铁路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线网化后仍按传统方式构建存在资源浪费、管理困难、接口复杂繁多等诸多问题,提出建设线网级的乘客信息发布中心,实现对线网内PIS系统播出信息控制的思路,对线网级乘客信息系统系统架构、乘客信息发布中心构成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乘客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轨道交通行业市场的深度产业升级正驱动行业无线专网迈向宽带化,需要在高速条件下实时进行移动宽带接人。LTE凭借其覆盖距离广、带宽高、并发用户数多、抗干扰能力强、安全可靠等特点,正在成为轨道交通行业无线专网发展新技术的选择。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LTE在地铁乘客信息系统无线传输中的应用,对地铁设计施工中遇见的类似问题起到参考作用。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得出:(1)建议地铁乘客信息系统的无线网络子系统采用TD-LTE技术,使用频率为1795~1 805 MHz,系统包括设置在控制中心的交换设备、设置在车站的基带设备(BBU)、设置在区间的远端设备(RRU)和合路设备、车载的无线设备和发射天线以及区间隧道内敷设的光缆等;(2)长距离地下隧道建议采用RRU级联进行延伸覆盖,建议系统采用小区合并方式,减少小区数目,降低切换发生的次数;(3)提出的系统方案可对今后城市轨道交通无线网络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PIS)是以通信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基于多种显示终端为乘客提供全方位、多场景的信息服务系统。针对目前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面临的硬件投资过剩、部署调试效率低、播控传输链路长、可靠性差的弊端,提出“系统入云、播控入屏”的新一代乘客信息系统的云播控技术架构,详细阐述云播控架构通过变革传统音视频传输方式带来的技术优势,并分析多显示终端画面难以同步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云播控技术可以减少 50%的故障节点,有效提高部署调试效率,实现集约化建设的目标,并能够针对乘客从进站到出站的出行全链路进行多种个性化场景的应用支撑。  相似文献   

16.
天津地铁1号线车站乘客向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瑛  赵红 《铁道通信信号》2009,45(11):21-22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乘客向导系统,是一套面向乘客的数字媒体信息综合发布和管理平台。主要说明天津地铁1号线乘客向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17.
列车乘客信息显示系统(PIDS)作为与乘客直接接触的车辆系统之一,其性能反映列车的运营服务水平。乘客信息显示系统包含3个子系统:广播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媒体显示系统。文章只针对广播系统进行论述。首先介绍广播系统功能,其次说明了广播系统自动报站的控制逻辑,并对地铁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最后对2种自动报站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由于轨道交通铁路系统安全、快捷和可靠,因此香港现时的运输政策是鼓励采用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乘客对轨道交通服务的需求,跟轨道交通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在票价水平和车程时间方面的差距有密切关系。把票价定于大多数乘客可接受的水平,最能增加轨道交通服务的使用率。阐述了应用计算机化运输模型(铁路发展研究模型)研究香港地铁系统的票价弹性问题;使用铁路发展研究模型模拟乘客面对票价调整时的乘车模式选择取向,然后再分析模拟结果,以便研究乘客需求的转变和对地铁系统营运收入的影响。还研究了轨道交通票价水平对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特别是专营公共汽车和小公共汽车需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韩建平 《铁道通信信号》2012,48(8):67-70,73
乘客信息系统(PIS)是提升轨道交通运营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改善乘客乘车环境的重要手段。结合PIS系统采用控制中心、车站及列车三级结构组网的特点,依托当前通信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对设计中采用的各种组网技术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可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PIS)依托多媒体网络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地铁车站和车载显示终端为媒介向乘客提供信息服务,采用控制中心、车站及列车(车载)的三级结构组网。PIS系统组网设计涉及高清视频传输、车-地无线传输等多种技术应用,是轨道交通系统设计中技术含量很高的系统之一。在具体PIS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